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

2023-02-27 03:46李和平
幸福家庭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李和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数千年的光阴流转,创造了无数文化瑰宝,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其为出发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初中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课堂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以供参考。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当前,外来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对外来文化的关注度较高,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甚至个别青少年认为外来文化才是潮流,传统文化是糟粕。这种不良的观念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初中教师向学生传递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

弘扬。

(二)有利于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

初中生心智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但生活阅历不足。这一时期的他们对很多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却无法辨别一些事物的好坏,无法准确判断一些不良的内容,而这些不良的内容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开展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价值。

(三)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质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教师要紧跟时代变革的趋势,更新课堂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一)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引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目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外,初中生正处于升学考试的重要时期,他们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如,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考试中分值占比很低,不值得花费太多精力去学习。这种错误的观念,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缺乏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

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师很少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践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核心标准。部分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忽视了实践活动的价值,导致学生掌握的只是简单的理论知识,无法将其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

(三)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识

初中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外界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部分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此,教师应引导初中生认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四)课堂教学形式化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但是在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有误,导致信息化教学流于形式。此外,部分教师虽然借助信息手段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加比赛、讲座等,但他们过于看重结果,这样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功利性色彩。形式化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开展生活化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需要严格遵循素质教育理念,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角度出发,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生活化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辩证思想,让学生围绕一些生活案例展开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学习伴成长”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凿壁偷光”这一典故有关的视频,并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让学生了解基本学习内容。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会意识到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进而明白“只有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具有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毅力,才能够获得成功”的道理。这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二)引入经典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经典内容,引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促进其思想品质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爱在家人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的视频片段,展示古代有关家庭和睦的故事,给学生直观的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帮助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创设学习情境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时,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讨论任务,围绕古代名人的交友故事展开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与古人进行对比,进而学习古人身上的优秀品质。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可以给学生很强的代入感,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友谊的含义,领悟传统美德。

(四)引入经典古诗文,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合理引入经典古诗文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诗句或文言文。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查阅文献,了解古诗文的时代背景,对古诗文进行充分解读,找到经典著作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家的意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论语》中有关“孝悌”的内容。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查阅资料了解与“孝悌”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孝指的是子女需要孝顺父母,悌则是指要敬爱兄长,孝悌是人的立身之道。在教学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帮助学生领悟与“孝悌”相关的古诗文的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深挖傳统故事内涵

很多经典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许多这样的经典故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寻找其中的典故,并以此为出发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深深浅浅话友谊”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上对于友谊这一概念,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认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另一种则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两种观点需要学生进行深思,因为其中体现两种不同的交友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唐朝时期薛仁贵和王茂生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全面的理解,并让学生试着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品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文县横丹小学)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