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智力障碍儿童成长个案分享

2023-02-27 03:46吴淑淇
幸福家庭 2023年23期
关键词:智力关怀补偿

吴淑淇

智力障碍即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神经发育不全。与非智力障碍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不仅存在先天性的智力缺陷,还在语言表达、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此,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扶持力度,积极帮助各类特殊儿童群体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在“扶智”的同时,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心理关怀对智力障碍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采取双管齐下的干预机制,呵护智力障碍儿童成长。笔者结合当前执教班级中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案例,讨论在特殊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关怀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个案描述

A是笔者执教班级中的一名学生,在入学接受智力检测时显示结果为60,属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笔者发现A各方面行为的能力较为理想,具备独自进餐、穿衣、如厕等基本自理能力,对于简单的事情能够自主陈述,且肢体协调性与平衡性发展良好。但A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稍显不足,如:缺乏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少与其他学生交流,难以融入班集体;认知能力较弱,经常会不经询问擅自取用他人物品;等等。通过观察A的行为,笔者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从文化教育方面入手,还需要辅以一定的心理关怀手段,转变A的思想认知。

二、给予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关怀的重要意义

智力障碍儿童会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负担。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采取心理关怀的方式配合通识教育工作,为智力障碍儿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积极预防智力障碍儿童因特殊成长环境而导致的各类心理问题,从而使其明确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并形成理性的自我认知能力。这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轻智力缺陷给智力障碍儿童群体造成的伤害,并使其在真正意义上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结合个案分析智力障碍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认知水平低下

综合认知水平代表儿童对事物的思考与理解,具体可以解读为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时的行为反应。通过观察并分析A日常的行为举止,笔者发现,A对自我和他人的整体认知水平都存在明显偏低的情况。在A连续几次毫无征兆地与他人发生冲突之后,笔者经过了解发现,与A产生争执的学生只是在与同伴谈笑时不经意地朝A的方向扫视了一眼,A便会无端地发脾气,进而上升到肢体冲突。

除此之外,笔者与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发现,A在学习中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很多情况下会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只认可自身看法,拒绝接受教师与其他学生的建议。这些情况一方面源于A缺乏对自身的足够认知,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特殊情况导致其对外界缺乏信任,但又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二)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的本质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出现复杂的情感交流,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正确向外界传达自身的想法,理解并照顾他人目前的情感状态。然而,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很多情况下只是沉浸在自我世界当中,容易忽视他人的内心感受。对于A喜欢随意取用别人物品的行为,笔者发现其大多时候是被一些精巧的文具、手工作品或摆件吸引,拿起来观赏而已。

此外,在A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班级其他学生反映A曾经多次试图接近他人,但由于A偶尔会表现出行为不受控制的情况,部分学生下意识地远离他,久而久之导致了A在课后沉默寡言。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A具有较为明显的人际交往动机,但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也无法正确理解他人情感。

(三)情绪控制能力不强

智力障碍儿童的内心世界相对脆弱,情绪控制能力不强,他们易受到外界细微变化的影响。在一次校园集体劳动中,班级其他学生正常走向户外参加劳动,只有A一个人留在班级,丝毫不顾班干部的劝导。当笔者回到教室引导A一起参与集体活动时,A突然情绪激动,趴在课桌上大哭。

智力障碍儿童看待问题的视角与其他人不同,也正因如此,其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会令人费解。再加上A不善于表达,造成负面情绪积压,容易出现过度不安、烦躁、悲伤等情况。

(四)存在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A身上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但这一行为并非A发泄愤怒情绪的一种表现。据其他科任教师与学生反映,A在意识到自身错误、向他人提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觉得某个物品碍事时,可能出现攻击自己或他人、击打物品的行为。以上情况一方面说明A并未意识到攻击他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另一方面说明A将这种行为当成了一种情绪宣泄手段,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影响A融入集体生活。

四、对智力障碍儿童实施心理关怀的措施

(一)建立心理补偿机制,引导儿童正确认知

补偿心理是指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其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偏差,并在内心渴望得到补偿的心理。智力障碍儿童对外界的整体反应较为迟钝,但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异样眼光,并渴望得到心理补偿。因此,在开展心理關怀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决定针对A的心理特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使其逐渐改变对环境、集体和自我的看法,从而在根本上改变A的认知偏差,使其更好地融入集体环境。具体而言,心理补偿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爱心补偿。由于认知偏差,A对外界环境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决定无条件地接纳、认可及关怀A,并通过实际行动使A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呵护,得到情感上的补偿,进而学会以同样温柔的方式对待他人。为此,笔者选择了两名班干部与两名待人诚恳、和善、有耐心的学生,详细向他们说明了A的情况,鼓励他们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注A,帮助他解决一些困难,并主动拉近与A的距离,尝试与其一起玩耍。一段时间之后,A果然变得不再沉默,会主动与上述四名学生微笑交流,并将自己喜爱的零食与他们分享,改变了以往自我封闭的状态。

2.自尊补偿。自尊是一个人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A属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虽然他在行为举止方面并未与非智力障碍儿童存在太大区别,但是其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故而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并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建立了自尊补偿机制,每当A在课堂中想要发言时,都为其提供表达自我想法的机会。当A给出错误答案时,笔者不是直接否定,而是耐心询问A产生这一想法的原因,并肯定其中的亮点部分。这不仅增强了A的学习自信,还让班级其他学生对A刮目相看,改变了A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

3.向群性补偿。向群性是指人融入集体的欲望,A在最初进入班级时曾表现出与他人交往的意向,但由于不恰当的交往方式,A最终对集体产生了抵触情绪。为此,在建立心理补偿机制的过程中,笔者主要帮助A重新定义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引导其以恰当的方式参与集体活动,增强A的向群性心理,使其主动敞开心胸接纳他人。笔者深入观察了A的能力特点,发现其力气大且十分细心。因此,在班级值日活动中,笔者特意邀请A帮助一些学生提水、检查卫生或移动重物。这样的方式使得其他学生重新认识了A,而A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开始主动向他人表达自身的想法。

4.向学性补偿。许多智力障碍儿童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厌学情绪,A虽然在此方面并不明显,但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参与课堂学习更多是想寻求关注与认可。于是,笔者开始有意识地与A沟通。在了解其对各种工艺品十分感兴趣之后,笔者特意搜集了大量课外资料鼓励A自主阅读,同时向A说明,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知识与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心理引导下,A改变了对学习的看法,在课堂学习中时常提出各类与手工制作有关的问题,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

(二)协助构建人际关系,唤醒儿童内在意识

智力障碍儿童对外界的人和物缺乏基本判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时常表现为畏缩、胆怯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故而很难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需要帮助A主动了解其他学生的内心想法,使其能够准确根据外界环境作出恰当反馈,从而逐步增强A与他人交往的内在意识。

为此,笔者组织其他学生将内心想对A说的话都写在了纸上,随后从中选择了几条适宜的内容,并用精美的信纸包装送给A。在A阅读其他学生写的内容时,笔者仔细观察A的表情变化,并适时为其解读相应内容,使其能够正确理解班级其他学生的想法。随后,在笔者的帮助下,A给班级所有学生写了一封回信,同时在班会上勇敢地读了出来。这一举动有效拉近了A与班级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顺利消除了以往存在的一些误会。最后,笔者为A制定了一套“暗号”,让他知道有学生对他竖起大拇指表示开心、愉快,竖起食指表示不要、拒绝,竖起小拇指表示他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伤害。笔者通过这样的形式,为A与其他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从而使A能够顺利参与集体活动。

(三)运用“情绪代币银行”方式,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智力障碍儿童缺乏情绪控制能力,在生活或学习中容易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困扰。为此,在心理关怀教育中,教师需要采取积极正向的手段对智力障礙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认识到情绪失控是一种糟糕行为,并引导他们主动控制各种情绪,从而树立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

例如,笔者在处理A的问题时运用了“情绪代币银行”的方式,并与A私下约定,只要A一天不发脾气,笔者便支付给A两枚情绪代币,反之,A每一次情绪失控,便需要退还一枚情绪代币。笔者还告知A,当情绪代币累积到一定数量后,便可以从笔者这里兑换各种手工模型或趣味书籍。这增强了A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管理意识,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学生友好交流、和谐相处。

(四)采取家校合作机制,减少攻击行为

A的攻击行为更多是一种情绪宣泄手段,基于此,笔者决定引导A通过正常的方式排解内心的负面情绪,从而使A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其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

笔者采取了与家长合作的方式,一方面鼓励家长与笔者共同监督A在家庭与校园里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查阅大量的心理资料,找到了有效的情绪冷却手段,并鼓励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例如,笔者建议A的家长为A提供大量用于制作手工模型的材料,并鼓励家长在A出现焦躁或低落的情绪时,陪A共同制作手工模型。这很好地转移了A的注意力,使其攻击他人的行为逐渐减少。

结语

经过笔者的一系列心理关怀与干预,A改正了以往的各种不良行为,并逐渐被班级其他学生接纳和包容。由此可见,在开展针对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工作时,教师不仅要从智力因素方面调整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结构,还要从心理层面入手,为其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以彻底改变儿童的状态,使其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作者单位:南通市紫琅湖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智力关怀补偿
无功补偿电容器的应用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解读补偿心理
植物补偿和超补偿作用
欢乐智力谷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离婚时,能否要求家务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