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和中和策略的应用
——以太原晋祠古迹英译为例

2023-03-02 01:21李锐鹏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归化文旅异化

李锐鹏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6000)

讨论文旅文本从中文翻译成英文时,处理其中包含的文化元素非常重要。将语义从一种特定的文化承载语言转移到另一种不同语言的行为谓之静态翻译,是平移和转换的过程。而在翻译互动过程中构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则是动态的过程。静态翻译只是翻译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动态翻译却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演绎。文旅文本的翻译不是简单的翻译文化,还涉及文化翻译,将源文化翻译给读者。文旅翻译故而不仅是单纯的文化表述,更要注重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传递和文化对等。

一、文旅翻译中译文的质量

文旅翻译的译文是在向游客传递景点或事件的历史文化背景,使游客观有所想,游有所获。根据英国翻译家彼得·纽马克的语言功能分类,此类文体主要包含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号召功能[1]。表达功能的核心在于强调原作者对原文的解读和重视性。信息功能强调译文的全部信息,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力求对译入语读者的通俗易懂。号召功能是以读者为中心,使译文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呼唤读者去行动、去感受、去领悟。

就译文而言,向游客表达和传递信息是基础,而产生兴趣和号召是目的。这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通过译文“原汁原味”地介绍景点信息;二是把富有历史、人文和美学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三是激发潜在游客去参观的意愿。正如纽马克所解释,“所有召唤文本的首要因素是译者和读者群体之间的关系”[2]。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译文的表述或信息的传递都是为了号召游客去参观游玩。具有号召性的译文是帮助游客了解历史、学习典故、认知文化的重要媒介。

纽马克认为,表达性文本属于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而信息性文本和召唤性文本属于交际翻译[3]。语义翻译在符合译入语的语义内涵和语法结构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重现源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重点是根据译入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和梳理歧义,译文必然要打破原文的局限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读性。

交际翻译“试图以一种译入语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呈现原文的确切语境意义”[4]。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务必考量“体裁规约”,并遵循译入语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感受。“体裁规约是标准化交流实践的结果”[5],某些具有单一或多重功能的文本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反复使用,即被认可有约定俗成的功能,具有社会性的功能。因此,文旅文本的翻译应该重视原文和译文之间信息传递功能和文体功能的对等性,达到“移情共鸣”的效果,超越语言形式的对等。

文旅宣传的目的是获得最大读者群,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译者应试图在译入语读者群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言读者中产生的同等效果;译者要从心理认知层面去调整文本,使外国游客更加愿意阅读译文。故而,译者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创造性,译文的理解性和可读性,信息的表达性和传递性以及目标读者群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经济能力和赏鉴水平。

二、文旅翻译的策略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两种翻译的途径“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接近作者”和“尽可能地不打扰读者,让作者接近读者”,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基础上把前者发展成为异化(Foreignization),后者发展成归化(Domestication)[6]。

(一)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异国感的策略[7],译文尽可能采用译入语读者熟悉和常用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策略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8],在英语和法语的互译中,能找到强有力的证据。英语和法语虽有语系之分,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战争等原因,两者相似度较高,归化策略适用于两种语言的互译。虽然中英文旅翻译时采用归化策略能够“入乡随俗”,但在表达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时仍会“力有不逮”。如坐落开封市的清明上河园被翻译成Millennium City Park,虽然“Millennium”反映了所描述景象发生的年代和悠久的历史,但起源于美国的“City Park”和具有主题公园属性的清明上河园大相径庭。该景点名称虽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但尚有欠缺,没有充分反映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混淆了城市公园和主题公园的概念[9]。

(二)异化策略

异化策略是一种以源文化为导向的翻译,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策略是“在翻译外国语言文字时,顺从语言及文化差异,摒弃译入语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10]。换言之,异化策略是一种尽量保持作者的原汁原味,让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把读者带进异国情境的策略。

在翻译文旅文本时,异化策略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保留中国文字的语言特色和文化氛围,把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呈现给英语读者。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为强调译文的历史、地理、文化等特性,汉语拼音往往被用来表述专有名词,如:山西老百姓爱吃的馒头,如果翻译成Steamed Bread则丢失了文化和语言的双重属性,但用拼音异化翻译成Mantou不仅保留了本土语言的特点,还能向译入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

(三)归化还是异化

为解决文旅翻译中所融入的文化因素,作为汉译英中常用的翻译策略,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应该在翻译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归化策略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和阅读习惯。译者尽最大努力将中国文化中深奥的意象转换成译入语中具有相等意义的词语。它使译入语的读者更容易阅读,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归化策略是从译入语读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异化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展现中国人对待历史、文化、美学和艺术的情怀,它为英语国家的读者还原了中华文明和历史的原汁原味。

正如施莱尔马赫所说的那样,“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6],文旅译文的功能在于传播和输出本国文化,但如果译者过度归化,很容易使原文失去中国特色。假若过度异化,忽视英语语言的词汇、语法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容易造成读者对译文的困惑;读者不理解单词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得原文失去了它的原始性意义。归化还是异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悖论。翻译是一种有意图或有目的的行为,其过程兼具静态性和动态性。正如孙迎春所言,在对具体翻译文本进行分析之前,对于翻译中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孰先孰后的问题,很难做出定论[11]。

(四)中和策略

文旅翻译既要对文本、语境或特有文化有效翻译,又要确保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中和”(Neutralization)策略,是在归化和异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帮助译入语受众认可原文的文化内涵,把译文表达得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而对原文进行的修改。

如前文讨论,文旅译文具有号召目的和对旅游地的推介作用,为了保证准确传达译出语的文化内涵,译者应将文化信息从原文传递到译文,同时保留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中和策略并不仅意味着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的简单混合,而是一种译者不断调整自己对所译文字的认知,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之间实现对等的行为和过程。换言之,文旅文本的翻译不依赖于任何一种策略,译者在必要时会充分考虑文本中存在的所有文化因素,搭配使用。为了实现文旅文本中汉译英的语义和内涵的贴合,译者可通过平衡差异、丰富信息和凸显特色对译文进行“中和”,实现译文中概念、功能、美学和语境的对等。

三、太原晋祠古迹英译文的中和策略

在文旅翻译中,传递信息和游客召唤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功能。译者必须遵循以信息为导向的原则,从原文中为读者提供足够信息,帮助他们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和历史,诱发参观旅游的意愿。下文以坐落在山西省太原市的晋祠胜境汉译英文本为例,评鉴中和翻译策略的“调和之能”。

(一)平衡差异

文旅翻译中有许多带有文化或历史元素的名称,如何在翻译时把握其精髓和属性则是重中之重。无论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无法回避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只能站在文化角度去阐述和说明来平衡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和不同语言读者的理解。

例如:晋祠古迹中的圣母殿内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有人译成The Saint Mother’s Hall, Saint Mother对于英语国家的读者非常熟悉,但却失去了原文本来的意思,抛弃了本体的文化特性,诸如此类的翻译还有Holy Mother’s Hall,都是把圣母翻译成西方的圣母,而非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圣母。相对比较贴合的版本有Sacred Lady Hall,其中Sacred包含神圣的、受尊重的含义,符合唐叔虞母后邑姜的尊显地位,Lady除了女士、淑女的含义外,还包含上层阶级的贵妇和英国女贵族或爵士夫人的意思,这样的处理,即符合邑姜皇室的身份,表达了尊贵显赫的地位,同时兼顾了英语国家读者的感同。

译文中使用中和策略去平衡双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能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下去理解文字本身的含义,这和归化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中和策略本身会更好地把握译出语的本义,在不改变其本义的基础上顾及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丰富信息

在“剪桐封弟”典故的翻译上,笔者曾见过拼音翻译的版本“Jian Tong Feng Di”,真是言不知所谓,思不知所云。这里并不是要抨击拼音译法的优劣,只是感觉用中文音译如何能使译入语读者理解典籍中的故事?

增译:“ A story about how Mr. Tangshuyu had been assigned the marquis of Tang by his elder brother, Cheng Wang, the K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c.11th century-771 BC). One day when Cheng Wang played game with his brother Shu Yu in yard, he picked up a leaf of phoenix tree, cuts it into a shape of Order of King and said to his brother: I give you this Order and assign you the marquis. When Cheng Wang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Shuyu was finally assigned to Tang Kingdom as the marquis there.” 。

使用中和策略处理后,补充信息会帮助译出语的读者更好理解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做到了信息对等和概念对等。短短四个字的中文,增补的英文描述对文化背景的解说可谓条分缕析。译文中包含了西周的年代、周成王和叔虞的关系、“剪桐封弟”的始末以及王权文化中的一言九鼎。上至国君下至黎民,言必信、行必果,正是中华传统美德,诚信文化的体现。

对于文化和历史背景信息的丰富和解读更利于译入语读者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绵长和博大精深,当两种文化观碰撞时,更利于西方的读者反思文化之间所饱含的内涵和价值。

(三)凸显特色

将中国的文物和古建筑由译出语转为译入语时,最大的困惑就是译而不尽,言而不明,读而不通。译者很难把握并行不悖的原则,故而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应同时使用,保持两种文化的中和。

例如:晋祠中由铸铁打造而成的宋代金人,不能简单翻译成Iron man,英语国家的读者会以为是“钢铁侠”,而采用年代+材料+工艺+属性的翻译则会比较贴合,Song Dynasty, The Iron Cast Warrior,更便于译入语读者的理解。“The Iron-cast Warrior was made in 1097 (the 4th year of the Shao Sheng,Song Dynasty). Standing there for more than 900 years, it still looks shining without rusts.”这段译文详实地补充了金人所具象的宋代高超的冶炼技艺和中华文明之辉煌。

被梁思成先生誉为“孤例”的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下部鱼沼是晋水第二泉源,沼上建‘十’字形桥梁,犹如大鹏展翅”。The structure of Fish-pond ( the second largest water source of Jin River) &Flying-corridors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acred Lady Hall and the Sacrifice Hall. The cross-over bridge and corridors were built above the pond looking like a flying eagle。其中“corridor”一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并不准确,而且无论中文还是英文都没有诠释出“孤例”的特点。历经1500多年的鱼沼飞梁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十字形桥,在世界上被称为“第一座立交桥”。鉴于文旅译文的宣传和号召功能,笔者认为译文对“孤例”的特色有待丰富。

改译+增译:As the second largest water source of Jin River, the structure of Flying Bridge across Fish Pond is located between the Sacred Lady Hall and the Sacrifice Hall. The cross shaped bridge were built above the pond looking like a flying garuda.The ingenious design wins this bridge the honor of the “oldest flyover in the world”.

保留Sacred Lady Hall和The Sacrifice Hall 的翻译则阐明了晋祠古迹所蕴含的孝道和古人对祠堂的重视,故语“晋祠之德,源于圣母”。用Bridge代替了Corridor,摒弃译误,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所谓“飞梁”即水上之桥;用佛家术语garuda(迦楼罗)换掉了eagle,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还原了“大鹏”之本来面貌;oldest flyover in the world,凸显了鱼沼飞梁的特殊性,兼具文旅译文召唤和宣传之能。

四、结语

在文旅翻译中,无论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不能完全实现源语言对译入语的完美输出,故而找到一个平衡点至关重要。中和策略的使用核心是基于文旅文本的工具属性和功能属性,实现交际作用下的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号召功能。就译者而言,翻译策略的选择是根据文旅文本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决定的,无论如何搭配,在文字、语言、文化的传输过程中,缺失和不完美必然存在,译者只有不断淬炼自己的语言水平,拓展对人文历史知识的储备,培塑自己的美学鉴赏,才能实现译出语和译入语的对等。

猜你喜欢
归化文旅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文旅照明的兴起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