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活动建设探究

2023-03-15 01:10陈金塔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2期
关键词:德育活动义务教育核心素养

陈金塔

[摘    要]时代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建设,不同时期要结合不同的德育建设主题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活动建设出发,探讨了德育活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学校德育活动建设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德育活动;义务教育;核心素养;活动建设

核心素养与德育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可用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来表达。德育活动建设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更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人才的核心素养。然而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差异,如何找到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又能适应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活动模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并需要不断深化的问题。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建设主题,研究了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建设的新思路,为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作进一步探索。

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活动建设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锻炼意志力、提升品德修为,以更好地适应成长环境。[1]德育活动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学校的基础教育并不能完全预测和控制学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德育活动应当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位置。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得以实现,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德育活动也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建设有效途径使教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得以直接地传递,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将自己接纳的内容转变成内在的意愿,从而引导他们的外在行为。德育活动又是一个载体范围,具有广泛性和互融性,它涵盖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也涵盖相应的家长群体;它不能封闭于学校内,既要有学校的阵地,又必须有家庭、社区的参与和融入。

因此,道德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师生共成长、家校社走向美好和谐的过程。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活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知性教学

知识性传授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目前德育的知识教学却形成了单向式的知性教学活动,这种活动进入了一种极端。一方面,德育知识的传授方式过于单调乏味,往往是“教师预设—老师讲解—学生象征性讨论—教师总结”,导致学生被动吸收、课堂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真正了解不入心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教师在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规则、语言、事物等)上,刻意突出道德教育的目的,并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印象,给学生一种“填鸭式”教育的感觉。这种道德教育的方法,只关注学生的外在教育,很难使学生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

(二)德育活动开展缺乏体系化

从活动的空间上看,义务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课内德育与课外德育。课内德育活动主要内容有:班级集体活动、品德与生活、道德校本课程等,而课外德育活动则由班级活动、学校组织的各种团体活动,如竞赛、讨论、实践等活动形式。如果不能将这些复杂的道德教育活动具象化,缺乏体系化,那再多的德育活动,也发挥不了全面育人的效果。此外,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活动还受上级部门临时任务的制约,如何把临时增加的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是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总之,德育活动缺乏系统化,造成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教学效果不佳。

(三)德育活动整体统筹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存在着整体统筹意识薄弱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首先,德育建设中的统筹缺失,知识学习和实际活动之间的衔接比较薄弱,存在着知行不一致的情况。其次,缺乏教师统筹。德育活动的条块化管理,很容易造成各部门、教师与教师之间的隔阂,难以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个地方,难以实现德育的真正效果。另外,学校总体运作缺乏统筹协调。德育是德育办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的一项针对性很强的活动,它的运行方式也带有“唯德育论”的倾向。[2]德育工作者必须全面意识到道德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德育活动与其他学科之间如何更好地融合起来,是学校必须要做好的统筹工作。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活动建设探究

(一)拓展全面育人的德育教学方式

拓宽全面育人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全面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首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其他学科所包含的价值观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義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并非封闭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建设中,要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最大化,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信息,要“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德育时空,营造无边界的、跨界的育人环境,秉持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实施方式,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全息育人。”[3]

那么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的跨学科建设,可以从现有的学科中筛选出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并以核心素养为主题将德育活动纳入道德教育的课程之中,从而为全科教育提供知识基础。学校德育部门可以通过课程开发、校本设计、拓展实践等方法,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调动各个学科的教师主动学习提炼学科所涵盖的德育内容,并根据学科学情特点,把德育教学和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同时要强化课程资源的纵向整合,以达到全程育人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道德教育自身的内在逻辑出发,进行系统规划和开发,体现学段之间的衔接和推进,促进学校德育活动的整合。比如,近两年特别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那么,劳动课程和德育课程是否有一致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4]我国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指向劳动教育课程中体现的劳动智慧、劳动精神、劳动文化,就是“劳动+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德育活动建设,凸显教育机能

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提高他们的信念和理念,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才能使他们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而亲自体会,才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在进行学校道德建设时,首先要做好架设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成效。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的空档,先把活动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再组织他们去偏远薄弱校,了解一下那里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结对子活动等,让学生学会助人为乐,这样才能把教育落实到实际中,促进学校的道德建设。等学生们回到学校后,可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他们的演讲中,就能知道我们这次的宣传活动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小故事的演绎,使学生广泛地参与;要创造问题的意境,要创造出能吸引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组织小组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展示板向社会和学校传播正能量,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目标,有效地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学生对德育活动的理性认识。所以,在展现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时,要注意营造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氛围,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

(三)深化主体关系,促进德育活动建设

基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建设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等问题,在知性德育与体验式德育的争论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实现知识和道德的结合,成为当下德育的一个焦点。在新形势下,德育活动的构建必须面向学生、学校、社会,教师不妨以关系思维的方法来检视和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活动建设,加强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加强学习心理与体验的交互作用,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的道德建构提供共情支持。传统的义务教育德育活动把学生的身体牢牢地固定在课堂座椅上,既制约了他们的生理活动,又阻碍了他们真实的道德体验。所以要推进主体具身化的德育活动建设,其核心是注重核心素养以及深化主体关系,主体具身化活动要求学生的身心能够实现自主,他们可以“共情”“换位”地感受到活动的内容,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道德品质。首先,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育活动,应以创造一个开放、丰富的资源为依托,加强学生、师生、物、人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况下的道德敏感度,在这个特定的、可感知的环境中,培养他们的道德经验。其次,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活动方案的制订,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由探究、对学习过程的掌握,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及核心素养。厦门市新圩学校每年从11月至元旦,都开展“少年宣誓”大型德育活动,设置的学生写成长故事、师生共拟励志楹联、学生家长互写一封信、以班级为单位出版一本故事集等项目活动,最大化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德育活动不是教条式的活动,学生不是被指挥着做,而是学生在体验中做。

(四)有效构建德育活动表现形式

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的建设中,各门学科都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体现。其中,语文、政治、科学、社会等学科的课程应充分渗透德育的主体,充分利用教育阵地的优势,充分体现活动课程的德育要素。可以从学生的经验、社会的需要、问题等为核心入手。其中,环境保护、校园节庆、传统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题是道德教育实践中最为常见的一项。根据学生的特点,将道德教育与学生成长需要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科的价值,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隐性活动要素,丰富德育的传播渠道。例如,学校的历史文化,学校的科学建筑,都是学校的特点,都是潜在资源优势。在全面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这一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设置,以使其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厦门市新圩学校开发了德育课程——“同和文化校园读本”,把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对培育师生共同的认知和归属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鉴于当下抖音、小红书等媒体平台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为适应从纸质阅读走向媒体阅读的时代要求,又把“同和文化校园读本”改编为剧本,师生作为演员,拍摄成10集微电影,作为“讲好校园故事”的新颖载体,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从另一种意义来说,德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亟待推陈出新。

(五)搭建体验式课堂,推动三文化育人

在新课改下,学校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大精深,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生命,净化精神情感世界。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对于醇厚道德,滋养人心,淬炼性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渗透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诵读、演讲、辩论等,但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能净化学生的品格,都可以尝试。[5]面对灿烂的中华优秀文化,要善于革新,搭建体验式课堂。随着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更加诗情画意的形式出现,学生接受的速度和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当然,这种改变,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之中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要避免纯粹的理论性的缺陷,力求使“理”融入“情景”,通过图片参观、情境活动、演讲活动、绘本朗读、课本剧、小品、心理剧、情景剧等学生们喜爱的阅读形式,形成一个开放、新颖、多姿多彩的文化体系。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其成长中所能接受的道德领域越宽广,能够从中吸取到新鲜的道德能量,道德成长、心灵成长的同时也能从兴趣点中获得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法庭、志愿服务等主题班队,使学生对现代文明法治文化有更深入的体验。又如,革命文化教育,看似和学生的认知情景距离遥远,但可以利用地域的资源,翔安区有开国将军彭德清纪念馆、爱国诗人鲁藜故居等,其具备在现场开设德育课堂的条件,电子影音多媒体技术,足以支撑课堂手段,满足教学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的德育活动,没有纯粹的理论性讲授,更多的是生动的情景,以及身临其境的体验,用生动的、富有诗意的形式来获得学生的认同和爱戴,从而使学生集中精力品味德育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立足于学校的现实,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要不断进行创新,必须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段特点、学生的学龄特点,使德育活动以贴近生活和学习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找到通往心灵秘境的道路,要在德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品德教育思想,找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得起考验的方法。通过拓展全面育人的德育教学方式、发展德育活动建设,凸显教育机能,促进德育活动建设、有效构建德育活动表现形式丰富校园文化、传承经典文化,构建情境课堂等方式构建一种生动的德育活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生动的德育活动形式所开启的道德领域越宽广,他们的核心素养越能得到有效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义务教育阶段德育便是一个大的基础工程。那么,把核心素养落到德育的实处,把德育上升到中国学生核心素養的高度,是关键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袁芬.德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15):188-189.

[2]冯永刚.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研究,2021(12):42.

[3]牟友林.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1(31):22-24.

[4]张芳.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学校德育模式创新思考[J].知识文库,2021(14):9-10.

[5]汤顺忠.试论校园文化与德育活动的有效融合[J].新教师,2021(05):25-2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德育活动义务教育核心素养
少先队德育活动的开展与有效性提升思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爱国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