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团史教育在高校大思政建设中的应用

2023-03-15 06:56
关键词:大思共青团思政

冯 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共党史与青运史系,北京 100089)

高校大思政工作是指把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多方形成合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意味着开展高校大思政建设要利用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场景,在更广的时间和地域范围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则需要结合高校学生思维活跃、课余实践时间普遍增多及婚恋、职业选择压力更紧迫等特点。团史教育的含义是将包含于党史中的团史纳入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时利用团史的红色文化资源及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团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部分。团史中所包含的共青团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符合高校学生的特点,贴近高校学生的生活,这对于开展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有着借鉴意义。结合团史的内容特点和高校大思政的内在要求,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的理论逻辑

分析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要从大思政的本质与团史教育的内容两方面来看。2021 年3 月6 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提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这是习近平较早对大思政的内涵作出的阐述。善用大思政并将其与现实结合起来,就意味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政课课堂本身,要在各个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的学科体系中。团史主要包含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运用一系列符合青年特点的形式动员青年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这段历史与高校大思政的建设需求在形式和特点上高度一致。

1.高校大思政的内在逻辑

(1)党和国家关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制度要求。2022 年7 月25 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中在涉及高校大思政建设中提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以及英雄模范的事迹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落实这些举措要结合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前,高校大思政建设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课堂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二是以班级和院系为范围由学生自行开展的班团会和党团课;三是高校组织的讲座、实习实践及升旗仪式等。从国家制定的工作方案中可以看出,高校大思政建设,并非脱离传统的思政课堂或是对传统思政课的否定,而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扩展丰富思政课的内容,加强思政课的感化力和影响力。团史是党的创新理论的一部分,本身就属于思政课教学的延展内容,团史中的英雄人物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从这一点来看,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是符合国家建设大思政工作方案相关规定的。

(2)团史教育与高校大思政的同一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3]197。相比于其他阶段的学业而言,高校阶段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普遍更加灵活,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通过个人兴趣爱好、访问参观和实习活动去感受和塑造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为契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高校也设置了更多的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高校阶段,评价体系更加多元,除学业成绩外也更加侧重学生的实践、科研和德育等综合素质的评价。这些客观因素也促使高校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这些讲座、党团课程和社会实习实践都是开展大思政建设的有利平台,高校学生也能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现实生活这个“大平台”上,通过接触各行各业先进典型这一“大师资”,在“知、情、意、行”各个环节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客观条件看,更加宽松的作息时间、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更加全面的素质评价都是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有利条件。这表明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校教学规律,二者有着较大的同一性。

2.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的可行性

团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史的一部分,本身就与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内容相一致。团的历史中所蕴含的引领青年的历史经验,与当今高校建设思政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内在要求相吻合,是建设高校大思政的有益借鉴和补充。结合团史教育的内涵与高校大思政的本质要求,二者融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为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4]。随着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日益重视,学界对团史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022 年5 月10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系统总结了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和历史贡献[5]。2022 年6 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出版了《论党的青年工作》,其中收录了部分习近平关于共青团的相关论述[3]105,146,为新时代以来团史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李玉琦的《中国共青团史稿》[6]、胡献忠的《中国青年运动一百年》[7]都详细介绍了中国共青团的历史,其中涉及共青团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和组织建设等内容。这些研究成果,为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学界关于团史教育融入大思政建设已经初步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刘一博、张登彬研究了南开大学在苏区革命遗址开展大思政建设的十年经验[8];王楠认为高校大思政建设要注重高校青年自身问题的解决,并紧密结合思政课的课堂教学[9];吴增礼和李亚芹认为高校大思政建设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10];周国桥分析了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的改革问题[11];李骥认为在高校大思政建设中要坚持思想引领[12];蔡志鹏、路丙辉分析了团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维度[13]。学界现有的研究主要从团史教育与高校大思政融合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或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解读和经验总结,认为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主要包含两种理论逻辑:一是团史包含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二是团史当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学界现有的研究侧重个体经验的分析和归纳,没有结合高校的基本特征分析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总的来看,学界的研究成果初步总结了团史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团史教育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理论契合之处,奠定了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的理论基础。

(2)共青团组织在高校的覆盖为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提供了实践基础。由于组织规章制度的差异,高校团组织相比党组织对大学生有着更广的覆盖面,这为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共青团在高校已经建立了“学校团委—院系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在这个组织结构基础上,班级团支部要定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和团课;校团委领导的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也会不定期开展各种自我学习和交流活动。同时,高校共青团还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青马工程”“三下乡”等活动,引领青年进行社会实践。在高校共青团的各项活动中都可以融入团史教育的内容。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14]。可见,高校共青团是构建大思政的重要一环,依托于共青团组织,团史教育就能够实现对高校青年的有效覆盖。高校共青团完备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也为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5]。将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思政课理论的拓展和创新,也是探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一种方法。理论上团史教育与高校大思政建设要求的内涵与逻辑相吻合,实践中有现实可供依托的平台和理论资源。这些有利条件都能够证明团史教育能够在高校大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将团史教育具体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要充分考虑高校现有思政课的情况。现阶段,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的第一步就是嵌入到现有的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二是在高校讲座、课程实践学习中吸收团史中所蕴含的开展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运用这些资源构建高校大思政的“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

1.将团史英雄人物事迹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团史中的英雄人物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要结合高校所设置的四门思政课课程特点,重点将团史中英雄人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经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融入教学中,特别是注意融合当今青年所关注的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关系、事业发展与婚恋的关系、如何看待挫折等热点问题。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中,可以介绍高君宇、恽代英、俞秀松等团史英雄人物在青年时期学习《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历。在涉及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与工人在生产中的关系等知识时,可以介绍这些英雄人物所撰写的相关文章,如俞秀松创办的《劳动界》周刊、施存统的《“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等,[16]让高校青年感受到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中国青年是如何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加深他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获得更深刻的情感共鸣。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的学习中,可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解放后组织青年学习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历史经验融入课程教学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中,可以介绍团史中的青年模范是如何把握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及两者关系的,也可以将团史中英雄模范人物处理革命与个人感情的经历融入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学当中。比如对于高君宇与石评梅的恋爱故事,周恩来曾经说过:“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17]团史英雄人物事迹无疑是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有助于夯实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基础。

2.从团史中挖掘高校大思政的实践资源

从团史中挖掘高校大思政的实践资源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高校现有的大思政模式中,如在讲座、英雄模范进校园、参观革命遗址、开展社会实践等“大平台”“大课程”“大师资”中加入团史的相关内容。关于团史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中包含团史英雄人物、团史重大事件与共青团组织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设置讲座的内容时,可以结合高校青年关注的就业、婚恋和个人发展等问题,引入团史中相关内容。如就业问题,可以讲解团史中有关青年突击队诞生及发展的历史,邀请当代优秀的青年突击队队员现场与高校学生开展沟通交流,通过感受历史上青年在面临同样问题时的选择,帮助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参观红色景点的过程中,可以选取团史中相关的红色资源,既能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也能引导高校学生在参观学习中将自身情况和思政课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发挥“大课程”的效果。二是从团史中学习借鉴开展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有益经验,构建高校大思政的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在各个历史时期,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引领青年开展了一系列形式丰富、符合青年特点、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使得青年既能活跃身心,也能自觉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会和学术团体,在青年当中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开办暑期学习团,使得青年既能够发挥个人专长,融入集体生活,愉悦身心,又能够在同英雄模范的交流中不自觉地受到思想的洗礼。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国各地兴起的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为青年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既能促进青年进步,又完成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涌现出的青年文明号、新长征突击手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青年投身国家发展建设的集中体现。步入新时代以来,暑期三下乡、冬奥志愿服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都是团史当中组织青年投身社会实践、感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有益形式。团史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是架构思政“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有效途径。比如对于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考研、考公等问题,可以借鉴团史上共青团组织读书会、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兴趣小组的历史经验,组织有经验的同学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先进青年在其中发挥“大师资”的作用,既能帮助高校学生解决自身需要,在情感上感受到组织关怀,拉近情感上的距离,也能让其受到先进青年的感召,实现“大课堂”的教育效果。面对高校青年实习实践的需要,也可以借鉴团史中组织暑期学习团、下乡社会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等经验,利用寒暑假为高校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和兴趣服务的“大平台”,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人专长,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需要避免的误区

团史教育是对高校大思政建设的补充和拓展,是开展高校大思政建设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但是,参观团史红色场馆、开展团史宣传等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却容易步入两种误区。首先是过度强调团史教育,降低了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其次是忽视高校属地团史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增加了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难度。

1.过度强调团史教育

将团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本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效能。在通过英雄模范进校园、开展社会实践以构建高校思政课“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本质要求。团史教育在高校大思政中的应用是为了服务于高校大思政建设这一主题,将二者很好地衔接起来,需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团史内容融汇结合。为了达成这一效果,需要对团史教育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不能将团史教育的内容生硬地照搬进高校思政课堂。团史的整体内容复杂多样,部分内容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不适合作为通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讲授,如果过度强调团史教育,忽视了高校大思政建设这一主题,就容易造成内容繁琐复杂,不具有构建大思政的普适性。在实践操作中,应该结合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将团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补充,不能脱离高校思政课,而过度强调团史教育。

2.忽视高校属地团史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

总的来看,全国团史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不均,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团史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知名度较高,使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实践中容易忽视对于高校属地团史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而盲目地把其他地区的团史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素材。这样就会导致团史教育的内容重复单调,不利于激发青年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其他城市地理距离较远,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大思政建设的难度。例如,在团史中较为知名的红色资源有上海的渔阳里、北京的长辛店等,但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由于地理距离较远,参观这些团史红色文化资源并不具备现实可行性,因此要挖掘高校属地的团史红色文化资源,在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建设的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组织遍布全国各地,各地区的地方志、史志都对共青团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将团史教育融入高校大思政建设要借助好共青团组织的规模优势,挖掘属地的团史红色文化资源,避免走入忽视本地区团史红色文化的误区,降低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高校大思政所要求的是系统的、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中,正是基于大思政的本质要求和高校所拥有的基础条件、现有思政课教学模式和高校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的一种尝试。

在理论上,团史教育的内容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相一致,也符合党和国家关于大思政建设的相关规定。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部分,团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指引中国青年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团史教育与高校传统思政课教育的内容高度契合。在实践中,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开展团史教育的有力依托,日常的团课活动、主题团日活动既是高校共青团开展组织建设的方式,也是利用团史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托平台。团史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解决了团史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为团史教育应用于高校大思政奠定了基础,减少了应用的困难。

猜你喜欢
大思共青团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