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3-03-21 17:23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高 远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学术界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多以民族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对象,研究多着眼于历史观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有待补充。本文以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实现思政课教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价值性、可行性和具体路径。

二、价值内涵分析

(一)推进实现中华民族团结振兴和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强大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形成合力。这其中,高校在引导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突破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基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结合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年龄特点,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涵。

(二)当下思政教育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客观要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五项重点改革评价任务。其中,在对学校评价方面,特别指出在职业教育方面重点评价德技并修,要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对学生评价方面,提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更是明确将“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其中重要一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把牢人才培养方向,要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大学生树立系统的中华民族历史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三、可行性分析

(一)思政课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八个相统一”要求[2],为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思政课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指引。其中,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思政课发挥政治引导功能,就要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同时,思政课还肩负着价值塑造的重要使命。总书记指出:“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政课发挥价值塑造功能,首先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国家、各族人民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设定提出说明,强调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增强政治认同,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思政课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度契合,二者相互融合性强,可进行一体化推进。

四、路径分析

(一)探索契合要点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要点在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而政治认同感的形成过程是知、情、信、行的逻辑递进过程,即对客体的接受、赞同、支持和自觉践行[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的核心素养是爱国主义精神,即通过政治认知的输入、政治情感的激发、政治信仰的升华和政治行为的养成,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点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思政课要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一线、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思政课在对学生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

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目标

路径分析的第一步在与找准契合点,即通过进一步完善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和目标任务,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方面要进一步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素质培养,在引导学生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正确认知基础上,增进政治情感,形成价值判断,培养政治行为,具体而言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政治认知目标:这一步即知识目标的设定,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界定知识输入内容,让学生充分掌握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核心内涵和重大意义,并将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命运与共、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充分体现在课程内容中。二是政治情感目标:在这一步要通过“义情沟通”的方式来完成认识与情感的同频共振,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政治信仰目标:这一步要培养学生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民族观,助推情感升华为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四是政治行为目标:在这一步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政治价值观转化为政治行为,真正达成完整的认知认同过程。

(二)构建内容体系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的信息刺激,即要塑造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应首先找准培育的内容,解决“培育什么”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要紧密围绕课程目标,充分分析学生实际特点,提高课程内容在选取和设置方面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在讲授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史。在教学中,梳理中华民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深明大义。

2.在学习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深刻领会党在不同时期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毛泽东把统一战线比作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第一项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现如今,在我国已经结成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教学中,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助力民族和谐发展的磅礴力量。

3.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阐述清楚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讲清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广泛凝聚人心和力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制度保障。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持久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4.在弘扬民族精神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通过讲述典型民族团结奋斗事件和先进人物把民族精神说清楚、讲明白,用民族精神振奋精气神,鞭策学生团结一致、与时俱进。

5.在讲授实现中国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梦的本质强调的是坚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这三方面的内在统一[4],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要阐述清楚每名大学生个人的前程发展、前途命运与我们国家和我们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中国梦将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必须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优化教学方式

思政课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必要条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优化教学方法。

1.突出类型特点,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针对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要在教育、教学内容中融入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选择要科学研究高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及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就业类型和特征,充分激发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活力和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更好地满足现代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紧扣职业教育特性,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史,用能人志士艰苦奋斗、创新拼搏的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培育时代所需要和岗位所需求的职业精神、职业品质和职业态度;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各民族企业家的创业奋斗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培养与民族精神塑造紧密结合。二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注重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小组研讨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强启发性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助力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创设教学情境,“线上”与“课堂”形成合力,“实体”与“仿真”有机融合,共享线上实景资源,让学生更好融入。

2.增进义情沟通,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故事

有效的思政课应该是激扬斗志、启智润心的,要引导学生将政治认知上升为价值共识。一是,用讲好故事的方法实现义情沟通。思政课要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故事的选取方面,细数我们党的百年征程,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让学生在他们的事迹中催生向英雄看齐的动力。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讲故事,这些电影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旖旎风光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了一批颂扬军民共同抗敌、宣传民族团结和睦、彰显边疆稳定的文艺作品,如《山间铃响马帮来》《五朵金花》《阿诗玛》等,讲好这些作品的故事,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二是,用校园宣传活动的力量实现义情沟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寻找校园活动与民族文化中契合点,使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活动中得以宣传和发展。围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等,进行橱窗海报布置;邀请时代楷模、党代会代表等先进人物走进高校;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充分利用主题党团日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围绕民族常识、风俗习惯等主题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各民族学生文化联谊活动,增进不同民族学生彼此间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和尊重。三是,用师生交流互动实现义情沟通。师生深度交流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双方在探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思政课教师可以有意提前设计一些有关民族知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如何为民族团结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日常的沟通中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有关各民族常识性问题,避免学生因对理论不清楚而产生错误。

3.丰富实践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知于行

思政课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在一起。《职业教育法》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中宣部、教育部更是明确提出:要规范实践教学,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由此可见思政课中的实践教育部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思政课要服务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行量身定做。要拓展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政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引用学生专业相关典型事迹、先进人物等作为教学案例,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悟出道理、升华感情。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依托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加形象具体化;组织学生参与民族地区的下乡活动、文化宣传活动,开展关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调研,增强大学生实践体悟。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思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