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话语研究*

2023-03-21 17:23纪明颖赵龙海梁均议程苏琼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慈爱道家万物

纪明颖 赵龙海 梁均议 程苏琼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 210000)

一、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动物话语,但因复杂的历史原因未能得到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发展,也鲜有体系化和学术化的研究,在动物生态保护的实践上也相对滞后。目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理性主义的确立,自然环境逐步恶化,资源约束趋紧。受道德上与物种上的优越感驱使,部分公民难以正确地看待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虽有相关保护动物的法律出台,但国内公众对其不甚了解,动物保护意识弱,加之缺乏相应的伦理规范指导与动物伦理教育宣传,导致我国的动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1]。近些年曝光出的归真堂活熊取胆、疫情隔离之下宠物被“安全处理”等残忍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动物伦理问题亟待予以重视,提高人类敬畏动物、尊重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刻不容缓。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自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国家便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任务新要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动物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起关键作用。深入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关注爱护身边的动物不仅是对“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等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发扬,也是推进生命共同体建设,谱写人与动物和谐关系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中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三家典籍纳入研究范围,以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话语为切入点,系统梳理各家话语发展脉络和基本内涵,对相关话语中蕴含的动物权利、动物福利、尊重动物等观点进行整理并重点研究,分析传统思想中有关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当代价值。在理论方面,这不仅有利于从传统的智慧中汲取有益的观点,以填补大众在动物保护知识上的欠缺,也有利于更好地为认识和处理人与动物之间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在实践方面,有利于明确人在生命共同体中所要履行的义务与责任,从而切实地改善我国动物保护现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话语分析

(一)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熠熠明星,在动物保护思想方面也有独特创见,其内含的“仁爱”“顺应天时”“用之有度”的思想不仅构成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保护动物的实践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

1.仁爱

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仁位居第一。仁学是儒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爱也是世人公认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起初,仁爱思想常常被界定为以人为中心。孔子 “伤人乎,不问马”的语录往往被引用来论证孔子重人而轻视动物。实际上,孔子是关注动物生存话语的良师,他把对待动物的行为态度看作是评判道德高低的标准。《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录“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知辟之,而况乎丘哉!”,孔子认为有血有肉的鸟兽都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情感波动与道德标准,会对同类的不幸遭遇表示默哀惋惜,人类作为具有思想力的动物,更应该自觉主动地守护生态与动物平安。

同理,孟子在孔子的理念定义之下,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章句上》),将仁的概念具化为恻隐之心,即人类对事对物的同情怜悯之心,为实行仁爱的开始。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最主要是因为人面对拥有同样鲜活的生命力的动物,看到他们遭遇苦难,受到折磨时,内心会受到触动,与之共情,表现出不忍,同情的情绪[3]。荀子也认为“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荀子·礼论》)可见,儒家中的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话语展示了仁爱的多层含义与表现。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更拓展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天地之间,万物有灵,血肉相连,动物和人拥有等价的情绪,对于同源同族的生物具有天生的同情心。

2.顺应天时,用之有道

客观世界中,生物链的存在必然导致上一层对下一层的利用剥削。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也离不开对自然和动物的利用。但是控制不当就会导致自然秩序的崩坏,打乱生态链的平衡。传统儒学中也深刻探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顺应天时,用之有道的理念。

儒学思想中十分注重中和,孔子明确提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意为垂钓时用的渔网要孔眼大,这样尚未成长起来的小鱼便能继续生长,避免过度捕捞;射鸟而不射击归巢之鸟,禁止胡乱杀生。无论是对待一棵树,还是动物,孔子认为在不合适的时节胡乱砍伐杀生,都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了他用之有度、顺应天时的节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比较起来,孟子给出了更具体完善的实践理由。《寡人之于国也》中,他“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论断表现了尊重时节的态度,注重维护人与自然、动物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与高质量绿色发展。

(二)道家学说

一直以来,道家文化都在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从古至今,不同学者对道家文化的思考都离不开一个中心思想,即对生命和宇宙给予了最大的关注和关怀。“道可道,非常道”,自然规律不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社会规律、道德伦理是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的。道家文化中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话语体现在“道法自然”“无为”“慈爱”的理念中。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意思,道家文化讲究“道法自然”,即我们首先要把握世间万物这一整体,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整体,自然万物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须顺应自然条件,遵循客观规律。倘若人类无序开发,掠夺自然,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道”不仅包含着万物因素,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道法自然”揭示了在宇宙的运行中,处在自然环境中,人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事物自身独特性的特点。

“道法自然”包含万物共生的主张。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生相息的,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断地扼杀、征服、掠夺,破坏环境的同时,也是在破坏环环相扣的平衡关系。事物之间是具有联系的,发展的,是具有自身特性的,在认识自然界的“共性”时也要关注事物的“个性”。天地之所以长生永存,就在于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的差异,如果人类恶意破坏和干预,违背动植物的本性原则,将会破坏自然的规则,人类自私自利,自益其生的行为都将自食其果。只有充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保证自然的整体性发展。

2.无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4]所谓“无为而治”即基于有规律的“道”,约束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运行;“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不妄作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道德经》六十章)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清静无为,不对万物加以刻意干涉;“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德经》四十二章)人与自然不两败俱伤,强调了人们必须柔弱处下,虚静无为;“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苴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胠箧》)过多干涉只会导致自然生态的失衡与不平,过犹不及,庄子强调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秩序,减少多余的好奇心。

“自然无为”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无为”,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都是从无开始,从无到有,是“无为”创造出巨大的能量,造就自然。道家明确地将“无为”和“有为”对立,强调人不能肆意妄为。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自然界的万物都不应该受到人为的干预,在草木开花之时,不应砍伐;在鱼鳖怀孕产卵之时,不应捕捞。倘若将“无为”的思想运用到人与动物共同体之中,那么命运相连的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平等互利。

3.慈爱

老子认为,圣人的理想标准应该做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二十七章),在大自然中,一切动物的天性都包含着慈爱,而道是万物之母,人效法自然,因此人类也应当带着慈爱的思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六十七章)正因为有了“慈”,才能取胜于敌,稳固自己。“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度人经》)人人都应该有慈爱之心,无论是人还是万物生灵,都必须怀有怜悯之心。

道家的慈爱将善意洒满天地之间,“慈”是无所不在的,心中以慈增长,协助万物按照规律前行,世间才会不断步入正轨。正如老子所提到的“慈爱利物”的胸怀,道家把“慈”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希望人类效法自然,关爱自然。如果有人爱护动物,则“毒虫不螫,猛兽不据。”(《道德经》五十五章),因为万物与我相融,爱护自然正是爱护自己,人类对自然慈爱,才是遵循“道法”,只有持有怜悯关怀之心,对身边的动物加以爱护,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三)佛教伦理

佛教中的动物保护思想围绕“自性清净”“轮回报应”展开,以尊重爱护的态度保护动物,提倡“戒杀”“素食”“放生”等善行保护动物。虽然佛教保护动物的最终目的是自己的修行,以此摆脱轮回获得超脱,但部分教义仍对宣传积极的动物保护思想,使社会民众树立正确的动物保护思想做出极大贡献。

1.自性清净

“自性清净”即不伤害动物,以求得内心的清净和心安。《楞伽经》云:“一切诸肉皆是精血污秽所成……夫食肉者,身体臭秽,恶名流布,贤圣善人不用亲狎,是故菩萨不应食肉。”意思是说,人类进食的荤腥皆由先天之精气与血气组成,为污秽不洁之物,修慈心人,不可以食用;经中也有“食肉之人断大慈种,修圣道者不应得食”的论断,佛教中人认为沾染荤腥会导致修行的人难以出世,功德尽失。他们注重清净修行,相信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获得内心的纯净以此摆脱轮回之苦,修行之人避免啖荤,吃斋念佛,保持六根清净,达到清洁静心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动物不受皮肉之苦。

2.因果轮回

中国佛教的“因果轮回”是指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即按照生前因果自然进入三善道或三恶道,从高到低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不同生命形态会因其道德行为,转入与之对应的轮回中。六道轮回观能够证明众生的平等性,它没有否定动物成人成佛的可能性,同时没有否定人堕入地狱,变为畜生的可能性。因果轮回,将所有生命都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有了相互转换的可能,人与动物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一点也时刻警醒众生慈悲为怀,善待一切,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有力地达到了保护动物的作用。释迦牟尼佛出世后,正是用六道轮回的观念来度化世人。

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楞严经》云:“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意为这一世我们杀死了什么,下一世我们就会变成什么。佛教认为“因果不虚,报应不爽。”因果报应观以来世的健康、快乐等方面阐述滥捕、扑杀动物带来的后果,对普通民众具有深切的教育与规诫作用。种因得果,善恶有眼,伤害动物的人们将意识到错误的行为会给动物带来伤害,更会给自己带来悲惨后果。警示的同时,令其深刻透彻地认识到动物保护的必要性。

结语

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诞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它的“新”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紧紧相接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生活的新需要。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理念全新地表述了“和谐共处”是动物保护的终极目标,“共同体”的建设时时刻刻也在响应“人与动物要紧紧依靠,命运与共,平等相待”的号召。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些思想结晶于勤恳的劳动实践中,开花结果于社会的朴实生活里,这样的理论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更易让人发自内心接受。时至今日,儒家“取物以时”,道家“万物归一”“无为而治”,佛教“戒杀放生”的思想仍可以运用到保护动物的实践中去。新时代以来,国家高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旗,运用多种方式保护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全国各地增加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为动植物提供更好地栖息场所;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进行哺育放生,保护渔业及濒危动物;进行立法惩治偷猎的不法分子……这些都与“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思想理论”紧紧相连,环环相扣。

“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万物皆等,休戚与共,命运相连。这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也是为全世界保护动物提供理论指导的宝贵源泉,它体现的不是一家独好,求得是天下皆安的中庸之道。圣贤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辨析人与自然的伦理,剖析自然运行的法则,得以让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踏雪寻梅。当今世界,动物保护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在全球屡见不鲜,中国克服了这一难题,将人与动物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融入生态保护实践中,让这些传统思想精华再次苏醒,切实做到了理念与现代实践结合,充分展现中国在保护动物,维护共同体方面的决心与毅力。思想理论的创新赋予中华文明魔力,为世界动物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慈爱道家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慈爱的妈妈
灯 塔
慈祥和慈爱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漫画道家思想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