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2023-03-28 02:05马小红
教育界·A 2023年4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摘要】地理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应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将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对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展开简要的阐述,并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马小红(1988—),女,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学校及教师对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地理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之一。在地理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够高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是教师要立足学生发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科的“灵魂”,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融入新的内容。从本质上来讲,核心素养是基于学科特點,生动反映学科内在思想的重要素质,它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思维、地理实践力[1]。新课改后,教师要结合核心素养内容开展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应试教育模式相比,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下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要积极设计练习及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一)重视教材基础,培养地理思维

基础知识是所有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借助教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加强对概念、图表等基础内容的理解,能让学生更灵活、正确地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结合新课标中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吃透”教材知识点,初步形成地理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为了更直观地呈现知识点,教师还可以创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以“海陆的变迁”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形成的原因,是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挖掘教材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入“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沧海桑田”现象出现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学习主题有明确的认识。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并思考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否固定不变。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有趣的现象,大西洋的两岸,尤其是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非常相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要求其用剪刀将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剪下来,并要求学生完成“拼一拼、凑一凑”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两块大陆原本是否是同一块大陆?”教师要肯定并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行为,并向学生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展示教材中“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的插图,根据大陆漂移说对图片中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鸵鸟不会飞,海牛也不具备远涉大洋的能力,但在非洲和南美洲却都有海牛和鸵鸟这两种生物,间接证明了大陆漂移说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由此,通过图表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知识点,能够对学生的视觉产生直观的冲击,降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发挥引导作用,提升区域认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夯实学生基础的同时,还要总结教学中的重难点,借助典型的地理现象,引导学生对地形类型、形成条件、分布区域等展开探析,强化学生对地理区域的了解[3]。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区域地形的同时,还要着重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以“地形图的判读”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要通过学习掌握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电子课件展示“我的身高比珠穆朗玛峰高”的视频,并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出现的问题是真的吗?”通过设疑引入新课,既能够促使学生找出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图片,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教师设置问题:“什么叫作海拔和相对高度?如果华山的海拔约为2154米,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约为-154.31米,二者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呢?应该如何计算?我们平时所说的身高指的是什么高度呢?”学生先认真观察教师所展示的图片,对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在小组内与其他组员交流讨论,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最后,当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地形与等高线”的动态视频及教学模型,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逐一探究等高线、等高地形图、等高距等概念,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小组成员展开积极的讨论,加强了对等高线等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指导优势,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强化学生对地图和地形的认识了解,实现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目的。

(三)渗透人文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不仅包含山地的地形特点,还着重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人文观念,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4]。

以“世界的气候”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指导学生根据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圖,说出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并通过参与气候分布、气候特点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常用春斐、夏翠、秋红、冬雪来形容某个地方四季景观的变化,为什么同一地区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认识到,同一地区景色变化较大是因为季节不同、气候不同。在对比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千差万别,因此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域之间差异较大。此外,教师要重视“气候与人类活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漫画《妈妈,我怕》,引导学生思考该漫画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什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气候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四)开展绘图练习,培养地理技能

要想学好地理,学生不仅要懂得识图,还要学会绘图。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由于学生的绘图能力较弱,教师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引导学生,先让其学会识图、读图,再学会画图[5]。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并学会分析和表达东北三省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教师开展绘图练习,引导学生在识图、读图、画图中强化地理技能。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东北代表性图片并搭配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提出问题:“大家能说出图片中描绘的东北是什么样的吗?想不想深入了解东北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特征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东北三省神秘的面纱吧!”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对东北三省的地理特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解新知时,教师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地图,并运用工具标出东北三省所在的位置,放大其中的细节和重点,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认真观察地图并说一说东北三省的位置。”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认识到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东北部,包括黑吉辽三地,纬度较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结合东北三省的地形图,尝试总结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在地图上找出东北三省的山脉、河流、平原、邻国、临海等,再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总结出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在学生识图、读图的基础上,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东北三省的重要地理事物。教师准备东北三省的区域地图,隐藏部分关键的信息,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将地图补充完整,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地理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完善地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地理事物的位置特点,并以示范的方式引导其学会描述事物所在位置的方法。由此,学生可以加强对东北三省地形特点的了解与掌握。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在课堂末尾,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尝试画出东北三省的地形图。

(五)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教导下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缺乏对知识的验证与运用,这不利于地理实践能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融入实践训练方面的内容,通过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探析身边的地理现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以“地形和地势”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我国多个地区的资料或播放地理主题的纪录片,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资料或纪录片中出现的地方属于哪种地形,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析地势特点,先通过理论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地势的概念,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鼓励学生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中国地形图,提出“你能试着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分析出我国的地势特点并简略画出一张地势示意图吗?”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以此来培养其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等能力,强化学生对我国地势特点的了解和掌握。最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学校附近的地势展开探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尝试分析、归纳地势特点。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探究的结果,通过分享与交流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初中地理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前提,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设计绘图练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军.聚焦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知识文库,2021(24):155-157.

[2]公茂蓬.浅析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

(12):43-44.

[3]卓玛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智慧,2021(34):117-119.

[4]武鑫.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J].家长,2021(32):110-111.

[5]牛防震.构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提升地理核心素养[J].中国教师,2021(S1):36.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