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中小学一体”思政育人设计

2023-05-26 11:11王恒富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一体化设计思政育人教学目标

摘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要达成思政一体化就需要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循序渐进、逐层打通。应坚持同向同行,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坚持螺旋上升,教学主题一体化设计;坚持同频共振,教学活动一体化设计;坚持守正创新,教学方法一体化设计。逐步消解学段壁垒,阶梯式设计目标、主题、活动、方式方法等,将知识学习、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增强思政课内容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进阶性,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思政育人;一体化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6-0009-0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思政教师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精神要求,结合思政教育教学的特点、基础和资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努力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坚持同向同行,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1]目标就是旗帜,它决定方向、内容、手段与方法。过去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中,教学目标、任务等设计缺少应有的协同与联通。因此,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观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体现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有机统一的特征,使育人目标一以贯之、教育内容纵向衔接。教师应认识和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层级思政课在同一教学主题下教学内容的共性和差异,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育人目标的要求,探索教学内容的融通、教学活动的贯通、教学资源的互通、教学研究的联通。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教育对象不同,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各有侧重,教师应寻求在不同阶段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契合点。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以“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头脑为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4位思政教师以“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缅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从而使学生提升政治觉悟、体认革命精神、培育优良作风等,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小学阶段围绕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确定的教学目标为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感受忘我奉献、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高尚品质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黄桥战役纪念馆、唱革命歌曲、讲英雄故事,通过启蒙学习,使学生萌生革命情感。初中阶段围绕提高政治觉悟和锤炼品德,确定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红岩》,走访许晓轩革命烈士纪念馆,通过体验性学习,打牢革命传统教育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围绕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确定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思辨式学习,辨析“我们更需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还是革命精神”,通过诠释革命精神、分析精神内涵,明确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精神力量。大學生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确定的教学目标为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开展理论性学习,增强使命担当,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在于从教育的方向性、整体性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并将其贯彻到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去,确保无论哪一阶段的教学都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3]。我们应从正确的道德认知、良好的行为规范、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情感等方面确定一体化思政建设的基本评价标准,指向立德树人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宗旨,培育各年龄段学生接续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

二、坚持螺旋上升,教学主题一体化设计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不同学段、不同层次思政课在同一主题下,教学内容的共性和差异,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育人目标的要求,寻求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主题[4]。如何确定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学的系列主题是达成育人成效的前提,也是能否正常开展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关系到能否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达成教学主题一体化的要求,就需要依托当地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组建思政一体化的指导和联络机构,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专家学者、教研员、优秀教师力量,通过开展互动研讨、经验分享等活动,在实现课程内容由“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螺旋上升的基础上,制定和研究出具有衔接性、逻辑性、渐进性的教学主题,并依据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特点开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研究,才能真正发挥价值引领的教学效果。怎样确定共同的教学主题,应注意三点:一要拥有大格局,坚持一体化的育人理念,立足学情、统整课标、教材,科学进行规划设计,重在培育核心素养;二要把握大原则,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习惯、经验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学情,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的基础上确定大原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使相近或同质的教学内容逐层深化、螺旋上升;三要服务大思政,应注重实践,创新考评形式,聚焦解决热点、痛点、堵点问题,不能泛泛而谈、脱离现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段主题为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通过对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内容重组,我们研究出了螺旋上升的教学主题(见表1)。

现阶段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内容上总体上是一脉相承的,各要素的衔接是连贯的。但同样的学习主题,大中小学对学生价值引领侧重点及学习内容深度、广度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宏大主题,例如“爱国”:小学教学主题重点应放在解决“是什么”问题,做到向国旗、国徽敬礼,吟唱国歌,启蒙道德情感;初中教学课题侧重解决“是什么”问题,引导参观、听闻爱国典故,使学生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打牢思想基础;高中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做”,倡导“爱国三问”的讨论,从政治和法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大学教学侧重“怎么看”“怎么办”,引导学生从逻辑、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在宏观上充分思考和领会“螺旋式上升”要求,才能克服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和含混不清等问题。

三、坚持同频共振,教学活动一体化设计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发展人,更好地达成理念“共信”、情感“共鸣”、思维“共震”、知识“共进”。这就需要通过系列活动来实现一体化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不是简单地添加生活场景,而是让学生回归真实的生活场景去解决问题。

首先,建构大中小学思政教师集体备课研修活动平台,应整合区域内不同学段优秀思政教师资源,成立跨学段思政教研组,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开展网络研修活动,让各阶段思政课教师及时分享、了解各学段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情况,便捷地获取大量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源。例如,可以成立学习社区,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研究平台,通过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学术研讨会”“主题宣讲”等活动,共同探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主题定位、教学方式路径使用,厘清进阶关系,努力提升思政课一体化的教研水平。

其次,建构优化大中小学思政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应挖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借助乡土文化资源生活性、体验性、活动性强的特点,将思政课落实到“实践育人”过程中,使学生在“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课堂氛围中增强感知,进而产生强烈共鸣,践行立德树人,突出实践育人,深耕家国情怀。例如,可以开展“红途”研学大中小学教师实践教学观摩活动,“红途”研学计划旨在通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结合大运河文化,打造“运”涵理想信念、“运”育爱国情怀、“运”承传统美德、“运”味传统街巷、“运”行良法善治、“运”带乡村振兴、“运”话南水北调、“运”美生态中国、“运”享人民幸福等的思政课堂,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亲身体悟的实践机会,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再次,建构大中小学教师听课、评课活动平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阵地在课堂,我们应把重点放在思政课堂教学协同上,努力解决不同学段思政课程的堵点、散点和断点问题。重点打造诸如“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伟大的改革开放”“赓续红色血脉”等优秀课例。通过听课、评课、悟课、品课、磨课,用心感悟、仔细品味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情境设置、活动安排等。例如,可以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信仰”品课工坊活动,通过“信仰”系列思政课听课、评课,让课堂“接地气”。“信仰”系列活动增强了各学段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把家国情怀、仪式教育、纪律教育、价值引领融合起来,真正让信仰走进青少年思想深处,融入日常行为中,让学生成为正能量传播者,成为新时代爱国者。

四、坚持守正创新,教学方法一体化设计

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最大的阻碍是孤立、肤浅、单一的讲授式课堂模式。应该遵循不同学段特点和认知规律,在保持诸如游戏式、体验式、思辨式等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项目式、议题式、沉浸式等思政课教学方式,在各学段思政教学中尝试让理论知识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体验与感受。在此过程中实现与其他学段的联动。

小学阶段被称为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期,应以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等问题,采用游戏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方法,广泛开展主题活动和榜样教育,帮助小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中阶段重在夯实成长基础和塑造人格,结合“看到什么”“做了什么”等问题,积极开展体验式、案例式、议题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有声有色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真切体悟,努力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素养和励志图强,注重抽象性和常理性的知识学习,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结合“为什么做”“怎么做”等问题,积极开展议题式、辨析式、项目式、综合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成熟期,教师应强化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课堂作为主阵地,辅之以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和参与志愿服务等,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增强“四个自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可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观摩活动。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民族团结故事、进行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开展案例式教学、游戏式教学,使学生接受并认可民族共同体意识。初中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课前带领学生参观民族共同繁荣成果展。学生在课上分组展示收集来的本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成果视频,从“我来听”转向“我来讲”,并围绕情境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中教师以“冬奥会为什么能在中国成功举办”为议题,用“成绩瞩目,聚力创造辉煌”“人民至上,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元素,增进文化认同”等内容建构子议题,引导学生思想碰撞和深入思考,落实政治认同的素养要求,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教师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选择与确立为主题,带领学生学习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政策探索的三个阶段,从时间的维度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以及必要性和优越性,增强学生对这一制度的理解与认同。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绝不是方式方法的简单趋同,而是同中求异,以异促同。一体化教学设计应该有梯度。设计过程中,各学段首先要不缺位,把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学段的本职工作,同时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进、因势而新,注重通过挖掘学段特色和教学特色来施教,形成学生爱接受、易接受的特色思政课,让课堂“新”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走”出去,不断探索课上与课下联动、校内与校外互动、理论与实践融合、内容与形式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政教学衔接模式,不断提高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M].罗黎辉,丁证霖,石伟平,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4.

[2]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2-12-10].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 2021-01-19)[2022-12-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4]韩震.推进德育一体化时代背景、内涵要求与实践进路[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3):4-7.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中学思政课:价值辨析与引领路径探索”(2020JSQZ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1-05

作者简介:王恒富,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一体化设计思政育人教学目标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3+4土木工程专业基于模块化的“专本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研究与构建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电子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