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的校本建构

2023-05-26 01:00吴伟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依托积极心理学等理论基础,构建“启悟心灵”心理辅导课程和“润泽心灵”心育渗透课程,形成全方位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学校通过多维度实施路径、体验式教学范式、专业性研究保障、主体性学生评价等实施策略,全面提升儿童心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3-0017-05

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1]。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立足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完整生长,从儿童成长的生态学模式的个人、朋辈、学校、家庭层面介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全面提升儿童心理核心素养。

一、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内涵与目标

(一)课程基本内涵

1.指向儿童积极生长。开发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以促进生命优质生长为根本追求,课程设计者不仅明晰生命生长的主体是儿童,还要尊重儿童生长的规律,引导生长的方向,满足生命成长的需要,挖掘生长的潜能,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依托心理学理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研究儿童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状态的各种心理因素。同时,借鉴系统理论、社会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多元智能等理论,作为课程设计及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建设目标

1.培养积极生长儿童。本课程重点培养积极生长儿童,突出六项积极品质:正向思考,具有成长型思维;调控情绪,拥有积极情绪;乐于合作,拥有和谐人际关系;善于学习,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勇对困难,具有耐挫能力;珍爱生命,拥有人生梦想。学校通过课程建设,为儿童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2.推进全员教师心育。通过开发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推进教師全员育人的意识,培养教师课程育人的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综合素养,面对儿童心理发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矫治。

3.健全学校心育体系。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应该贯穿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建设全方位工作网络、立体化课程资源与活动平台、规范化咨询干预机制、专业化师资队伍、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形成高质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二、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各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学校研究团队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开发各年段心理辅导课程和心育渗透课程。

(一)“启悟心灵”心理辅导课程

针对地方心理健康教材还不够完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不足的现状,学校专门成立儿童积极心育课程建构课题组,着力研究校本心理辅导课程,编写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的具体辅导方案。丰富的心理辅导课程让全体学生获得积极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积极行为。

1.“美丽生命”绘本心理辅导课程。绘本故事通俗易懂,却蕴含了多样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情感,是心育资源库。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探索小学生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主题,选取36个国内外绘本故事,分低、中、高年段开设生命教育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主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获得人格健全发展。例如,“人与生命”主题,高年级选用四个绘本故事《獾的礼物》《艾玛画画》《一片叶子落下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设计“我的快乐我做主”“我会永远记得你”“我能面对生命变化”“让爱绽放我们的生命”心理辅导课,帮助儿童认识生命的独特与宝贵,接纳生命离去,用爱去实现人生价值。

2.“儿童性教育”绘本心理辅导课程。儿童的性心理,与他们的身高、体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一样,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性教育是一系列涉及知识、沟通技巧和价值观的教育。学校研究团队聚焦“身体发育”“自我认识”“爱与关系”“自我保护”四个主题,精心挑选和改编24个性教育绘本故事,结合小学各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24节绘本故事性教育心理辅导课。例如“身体发育”主题,中年级选用自编绘本《奇妙的旅行》,设计“神秘的旅程”心理辅导课,选用绘本《男孩女孩不一样》,设计“小树苗要护根”心理辅导课。通过系列课程,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获得准确的性知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对成长路上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遇到的挑战,为幸福人生播种。

3.“益智修身”心理班会课程。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的根基在于“益智”与“修身”。在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指导下,班主任研究团队聚焦“益智”,着力“专注力、思维力、记忆力”三大能力,聚焦“修身”,重点落实“守规、正习、友善、合群、诚信、进取”六大品质。学校围绕九个二级主题各开发6节主题心理班会,从而形成六个年级54节心理班会课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心理核心素养。

4.“阳光伙伴”心理社团课程。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在朋辈交往阶段,思想和行为易受同伴影响。同伴是个体认知最为重要的共同构建者,通过伙伴互助式辅导,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内心需求,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学校专兼职教师开展“学习动力营”“情绪调适营”“校园心理剧”“小小心理咨询师”等社团辅导课程。社团活动体现朋辈互助。例如,辅导教师采用“SHS五步法”(描述情景、情景再现、头脑风暴、情景新演、分享回馈),引导学生互助解决人际交往困难的方法,操作简易,每个成员在平等自主的安全氛围中,合力解决困难,拓展认知的广度,增强解决困难的勇气,获得困难解决的愉悦,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5.“系统合作”个别咨询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借鉴系统治疗相关理论,构建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模式。即教师以来访学生为中心,灵活遵守咨询伦理,采用匹配的心理咨询技术进行个别咨询,同时,积极主动与来访学生所处的家庭系统、教师系统、班级同学系统中的相关人员形成合作同盟,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帮助来访学生获得系统的支持力量,进而走出心理困境。学校梳理成功案例,初步形成学校系统合作式心理咨询的核心内涵和操作策略,为提升个别心理咨询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经验启示。

(二)“润泽心灵”心育渗透课程

学校将儿童积极心理培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隐性的心育渗透课程,达到“心育无痕,处处心育”的效果。

1.“童蒙养正”新生适应课程。为了消除一年级新生对陌生环境的畏惧和恐慌,创设一个“心理过渡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现上学的乐趣,从而喜欢学校,爱上学习,学校开发了充满童趣的一学期适应课程:开学前的“新生始业”准备课程,开学初的“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开学后的“雏鹰争章”养成课程。学校通过注重良好习惯培养的适应课程,培养儿童专注、友善、守纪、自信等积极品质。

2.“身心统合”感统训练课程。感统训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12岁前是感统训练重要时间。学校充分利用每天大课间时间,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了不同种类的学生感知觉统合训练课程,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

3.“快乐节日”校园节日课程。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帮助学生发展八大智能。学校着力把“读写节”“数学节”“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运动会”“春游日”“秋游日”这些校园节

日与各学科素养培养结合,各学科学习对应相关智能培养,形成丰富多彩的校本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更多滋养,不断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促进主动学习,为未来生涯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4.“乐美家园”环境熏陶课程。学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场域环境,“润心无痕,赋能无形”。爱德校区建设近800平方米的学生心灵成长指导中心,内设大型团体辅导室、个体咨询室、情感调节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档案室、感统训练区等功能室,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同时,学校各类社团活动教室、校园活动区相联通,形成“一园四廊八角十区”心育体验场域,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施“润心频道”传媒课程,建设现代化的疏导、评测设备,吸引儿童沉浸式参与,促进儿童心理和谐发展。

三、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实施策略

在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多维度实施路径、体验型教學范式、专业性研究保障、主体性学生评价四种策略有效落实课程,形成全员心育、全程心育、全科心育的良好效果。

(一)多维度实施路径

学校积极心理培育课程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时突出重点学科。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课、个别辅导和心理社团落实课程,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和晨会等落实课程,其他学科教师通过学科和主题活动进行心育渗透。课程实施途径既有固定的课表,又有与体育、音乐、科学、美术等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更有学生心理成长服务中心与各类主题社团活动。多元化的实施途径,保障了课程活动的真正落地实施,避免课程“假大空”的问题,真正让课程发挥育人作用。

(二)体验型教学范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通过对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班会课程的实效性研究,形成交互体验型心理课堂教学范式。辅导教师不仅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还按照团体动力学的规律,采用“四段式”(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团体工作与体验阶段—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心理课堂模式,巧用“表达性”(如绘本故事、音乐、绘画、情景剧等表达性艺术媒介)心理维护技术,发挥“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灵活利用在辅导过程中学生呈现的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辅导资源,根据现场资源,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形成“体验生成”课堂教学风格,让每个学生在知情意行层面获得发展。

(三)专业性研究保障

学校由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吴伟红主持的苏州市名师工作室牵头,聘请国内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顾问团队,联合全区小学骨干心理健康教师成立学校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重点对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的开发和心理辅导课堂实效性进行跟踪研究,同时运用专业规范的心理监护系统,帮助有困惑的学生、家长和教师,维护校园健康和谐的学习秩序,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创设健康积极的心理环境。

(四)主体性学生评价

课程的受众是学生,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学校组织学生对积极心理培育相关课程进行及时评价。心理健康教师让学生填写课堂反馈单,记录本节课的收获启发及改进建议。每学期末,心理健康教师组织学生填写自我成长报告单。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肯定自己的积极行动,强化积极体验。学校改革对学生的素养评价,每学期组织“七星”(“文明星”“乐学星”“健体星”“才艺星”“劳动星”“环保星”“科技星”)评比,每年儿童节评选“阳光少年”,通过多元评价,给予每个学生展示才能、体验成功的机会,有效促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形成健康人格。

四、儿童积极心理培育课程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健康成长

通过课程实施,唤醒儿童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促进儿童自我觉醒,提升儿童管理情绪、沟通和耐挫等能力,使其面对问题时能够乐观对待,主动求助,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待人、接物、处事、修身等方面表现出良好风貌,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提升。学校每年有几十名学生获得省市级“四好少年”“阳光少年”“美德少年”等荣誉,在各类比赛中获得省市级奖项上百人次,在社会上享有美誉度。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课程的钻研和实施,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有1名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4名苏州市德育(心育)学科带头人,49人获得苏州市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书,190人获得苏州市心理健康教师上岗培训结业证书,教师发表近百篇心育论文,编写校本教材12本。学校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从关注儿童现实性走向开发儿童潜能的可能性,培育儿童核心素养,提升心育水平,建立专业自信,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学校的辐射影响

学校探索的“绘本故事心理辅导课模式”已经辐射至省内外上百所学校。学校获评“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学校”“江苏省‘校园心理剧创作示范学校”“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度与日俱增,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成效。学校不断彰显积极生长型校园文化,带动整个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苏州市第三批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大爱大德大情怀:儿童心灵成长系统课程及课堂范式构建”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12-22

作者简介:吴伟红,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