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青少年教育实践的设计研究

2023-05-30 17:09肖博尹燕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

肖博 尹燕飞

摘 要:博物馆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博物馆的文物藏品、陈列展览、社教活动都是博物馆资源的具体表现,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文章以馆藏锁具资源为载体,以“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社教课程的设计开展及教学实践效果为例,对博物馆资源在发挥教育功能方面的利用方式及其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藏品价值;教学实践;社会教育活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6.018

202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在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中,将教育作为首位。博物馆有大量丰富的藏品,这些珍贵藏品拥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基于藏品而设计的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创产品以及博物馆硬件环境、人力资源等都是博物馆的重要资源。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博物馆自身职能要求和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公共文化需求的双向需求。博物馆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是开展公民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当前全社会注重素质教育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利用博物馆资源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美育教学研究已迫在眉睫。

1 博物馆资源在青少年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1.1 引导多感官联动,促进多种智能发展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建筑风格构建了过去与现在交融的时空感,置身其中有助于发展青少年的空间智能;博物馆探秘、寻宝、传统运动等社教活动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动觉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小小讲解员、暑期志愿者活动可以促进青少年语言、逻辑、交往智能的发展。

1.2 重新发现自我,提高学习内驱力

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参与博物馆活动,能直观地感受博物馆资源的丰富性、趣味性、艺术性。博物馆里藏品、文字、图像、影像等信息生动地呈现,参观者会自觉参与博物馆设置的情景中。博物馆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体验,一些学生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比在学校教育中主动和活跃,对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完全沉浸其中,这种投入是自发的,不同于学校教育中的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可以完全地表达或被重新认识。

1.3 提升审美情趣,增强爱国情怀

藏品的艺术价值内涵十分丰富,造型、纹饰、色彩都能给人以艺术的启迪和美的享受。藏品蕴含大量历史信息,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历程中所缔结的优秀成果,体现了一时一地的社会人文风貌。通过欣赏文物的外在获得审美体验,进而了解其内涵,打通自身现实的经历、知识和文物藏品所反映内涵之间的桥梁。博物馆的藏品反映了百万年前的人类史到近现代恢宏壮烈的革命史,不禁让人产生我是谁、我属于哪里、我生活的地方是怎样的等一系列的思考,从而激发青少年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家乡、国家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教学实践的设计及开展

2.1 馆藏锁具资源概况

中国古代锁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制丰富,造型多样,从最初保卫安全、守护私密的功能,逐渐发展出代表权利以及具有象征意义。山西考古博物馆馆藏锁具文物近300件,根据锁具质地可分为木锁、金属锁,从结构来看可分为簧片锁、密码锁、组合锁,从锁具造型来看,可以分为花旗锁、广锁、圆锁等,涵盖了传统锁具的大多数类别,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锁具功能的变化历程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需要层次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锁具造型、纹饰的多样性和蕴含的吉祥、祈福、辟邪文化,代表了一定时期的艺术审美。锁具技术的发展,内部结构从简单到复杂,质地从木质到青铜、红铜、白铜等,反映了古代工人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发展,其所蕴含的科学内涵也由此体现。

2.2 课程设计目的

2016—2022年,在馆藏锁具资源基础上设计的“无‘锁不谈”展览在太原、大同、武汉、深圳、东营等地博物馆进行巡回展出,受到各地观众的喜爱,反响热烈。由于展览的临时性和流动性,其教育效果受到一定限制,为此设置“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这一社教课程,通过在中、小学开展,以流动课堂形式进行。这种形式的博物馆社教活动灵活性强、辐射范围广,旨在将传统文化、知识性、科普性、趣味性、参与性融为一体。“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社教课程作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科普教育的教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增长科普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能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发挥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

2.3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教学设计分析

2.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锁具的功能,体会锁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②了解锁具发展的历程和古代锁具的种类,认识锁具的结构,感知锁具造型、纹饰之美。

情感目标:从授课内容中感受到中国古代锁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能力目标:①能够准确地辨别锁具的类型;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释疑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3.2 教学重点、难点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是基于展览形成的教学课程。展览中的内容庞杂,锁具种类众多,锁具的结构复杂,专业术语多,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晦涩难懂。因此,帮助学生了解锁具的结构及开锁原理,通过这些来体会古代工匠制造锁具的精益求精精神是课程的重点。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释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便是教学难点。

2.3.3 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压抑着他们张扬的个性,控制着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期待的是开放性的课堂和充分发挥自我、大胆猜想、富于挑战的课堂。

2.4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课程先后在太师一附小、新建路小学、建设路小学、师院附中富力城校区、师院附中五所中小学开展。课程讲师组成有博物馆公众服务部副研究馆员、社教专员、陈列部副研究馆员、博物馆志愿者,讲师结构丰富合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程内容,让学生对博物馆、藏品、展览有系统的认知。课程主题是“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课程内容分为锁具的认识、锁具的功能、锁具的历史、古代实用锁具的类别,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利用锁具实物、多媒体视频、展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课堂全程拍摄记录,探索将现场教学以录播的形式逐步实现覆盖中小学校,还可将教学视频以光盘形式提供给远离博物馆的基层学校和学生,切实增强博物馆教育辐射力。

2.5 “匠心锁艺:锁具的魅力”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估

为了检验课程的效果和总结经验,针对博物馆教育课程设置了课堂调查问卷,并对同学们填写的问卷进行了整理分析。调查问卷回收630份,经筛查,有效问卷为621份。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做出如下结论。

2.5.1 青少年对博物馆教育的接受度高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繁荣昌盛的缔造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继承者,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至关重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汇聚地和家庭、学校之外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问卷中,去过博物馆的人数为577人,占比93%,44人没去过博物馆,占比7%,说明博物馆已经成为小学生课外休闲、增长知识见闻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图1)。

2.5.2 紧贴生活内容的社教活动对学生吸引力高

在社教活动之前,同学们对生活中的锁关注率较高,占比59%,说明社教活动的主题紧贴生活,能引起同学们的关注热情(图2)。经过本次课程,同学们明显对组合锁(密码锁)感兴趣,占比75.68%,对广锁、木锁的兴趣分别占比11.71%、12.61%(图3)。究其原因,组合锁更贴近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是现在学生们能接触到的锁类。本次社教活动寓教于乐,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2.5.3 博物馆社教活动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培养

此次问卷中93.69%的同学觉得此次社教活动有趣(图4),97.30%的同学愿意把社教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或课堂中的体会分享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图5)。博物馆流动课堂更能引发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相比较日常的学校学习,他们更愿意与亲人朋友分享在博物馆社教活动中所获取的新鲜知识,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

3 博物馆藏品资源促进青少年教育教学的实践建议

3.1 推动博物馆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种社会资源。一些地方已经出台政策,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许多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有赖于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支持。教育与文物主管行政部门如果能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馆校合作,能够有效推动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学校和博物馆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探讨校馆合作的方式、内容、目标、评价体系,构建合理、健康、有效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3.2 积极探索博物馆教育活动新模式

博物馆教育活动往往只立足于自身资源,忽略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和深化,虽然能激起学生的一时热情,但是要转化成长期或终身学习的动力略显不足。学校教育因其应试需要更强调知识,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脱轨,学生难免对学习产生懈怠或失去学习热情。

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形式有陈列展览、配套展览或传统节日节气设计的社教活动、博物馆进校园、社教课程进课堂等各种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博物馆为博物馆资源的广泛应用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支持。线上藏品资源库、线上展览打破了空间限制,为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提供了更便利、快捷、全面的信息,为摆脱传统博物馆教育活动的限制提供了可能。博物馆资源的三维模型、动态展示只是一种手段,利用这些媒介增加青少年在教育活动中参与感、融入感,甚至以青少年为主导由其来参与设计整个教育活动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引导他们自主地去探索发现博物馆资源所蕴含的价值,更能达到教育活动的效果。

3.3 深入挖掘博物馆藏品的教育价值

博物馆藏品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通过挖掘藏品的这些特点,达到传播知识、启迪审美、塑造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至关重要。传统的社教活动往往注重藏品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此为切入点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拓展。藏品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則需要博物馆教育者进行深入研究,多学科联系,多维度阐释。藏品研究及研究成果转化利用不仅仅要在博物馆工作人员中进行,更应该将资源成果与学校共享,利用高校多学科专业背景和深厚学术基础展开研究,深度挖掘藏品资源内涵,加强其综合价值在教育方面的利用,尤其是加强与师范类院校的联系合作,师范类院校是未来教育者的孵化地,大学生在校期间能深入认识和发掘博物馆资源价值,对之后从事青少年教育大有裨益。

4 结语

在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青少年教育实践活动时要基于藏品价值研究的深入挖掘,利用数字化和多媒体等手段探索教育实践活动新模式,充分考虑博物馆教育内容和青少年学校教育背景的结合度,尽可能实现馆校联动,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使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博物馆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娴.中国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李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1.

[3]朱娇.将博物馆课程资源融入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6(3):64-69.

[4]陈火金.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转向社会教育课程的必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8(10):265-266.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
立足课堂,因学施教
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改革分析与实践应用
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试论类比推理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