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

2023-06-07 17:55毛丽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师发展雏鹰

毛丽

摘要:作为以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雏鹰”工作坊通过有计划地系统推进培训项目,帮助青年教师逐步站稳讲台,形成专业自信,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核心培训内容为“4+2+2”,个性化选修内容为4个“1”。培训有“集中+分散”的课例研究和“输入+输出”的主题研修两种形式。

关键词:教师发展;青年教师;工作坊;课例研究;主题研修

*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立项课题“立德树人理念下内地班中学生思政教育实践创新探索”(批准号:XZJYKTJX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是江苏省为落实“智力援藏”精神,于1985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内地西藏初中校。学生

汉语言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部分学科使用的教材与常州本地初中教材版本不一致。这样的实际情况,导致学校与常州本地其他学校的教研互动较少。此外,学校规模较小,入职不超过3年的青年教师比例较大。为了破除青年教师成长的困境,学校创建“雏鹰”工作坊,提升青年教师的培训品质。

一、“雏鹰”工作坊的培训内容

作为以入职三年内的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雏鹰”工作坊通过有计划地系统推进培训项目,帮助青年教师逐步站稳讲台,形成专业自信,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工作坊的核心培训内容为“4+2+2”。“4”是每学期开展4次集中课例研究,前一个“2”是每学期开展2次主题讲座,后一个“2”是青年教师在讲座后撰写心得体会,通过“摄入”精神养分后“输出”个体经验,形成学习闭环。个性化选修内容为4个“1”,即每人选择一位校外优秀导师并常态化跟随听课;每人每学年至少参与一次校级及以上公开课展示;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每人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案例。

为了保证上述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打破校园的界限,充分利用外界资源:一是形成了包括全国各地名师在内的知名专家库,对青年教师进行理论知识培训;二是形成了由常州本地课堂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的初高中校优秀教师组成的专家库,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三是形成了青年教师发展的资料库,除了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可自由使用的中国知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等在线资源,还为每位青年教师提供至少1份核心期刊、不少于3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且提供阅读指导书目。

二、“雏鹰”工作坊的培训方式

(一)“集中+分散”式的课例研究

1.集中观课

集中观课是工作坊的核心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使用”“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和培养”“学习资源的设计与使用”等11个研究主题。每次集中观课活动由一位青年教师围绕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其他青年教师参与评课,同时聘请校外本学科专家引领研讨。

通过集中观课,青年教师对课堂的关键要素有了基本的把握和思考。参与课堂展示的青年教师通过“主备课人单独备课—教研组内集体备课—试上打磨—课堂展示—评课研讨—撰写教学实录和反思”这一过程,夯实自己对课堂的认知。其他参与评课的青年教师聚焦研究主题,提前学习相关文献,结合对主题的思考和听课所得,就课堂展示提出建设性、发展性的建议。校外专家主评,在对课堂进行聚焦主题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微讲座,拓展工作坊成员对这一主题的认知。集中观课通过“拉网式”的循环打磨,作为工作坊青年教师的“必修课”,为青年教师供给成长的养分。

以“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主题集中观课活动为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青年教师执教《情绪的管理》一课,设计了“绘制情绪晴雨表”“情绪商店买与卖”“玩转情绪调色盘”三个环节。

观课教师在事先学习两篇有关教学语言的论文《三方面提升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教学语言表达的质感效度和质性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有了初步认知。结合这节课的听课感受,各位青年教师具体点评。有的认为,“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这样的表达不妨改为“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教学语言更有情感的温度。有的指出,“语言表达应当努力做到有更多语调起伏,提升感染力”“评价语言应当更加丰富,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一个回应,而应当有更加深入的点评和思维的引导”。有的提出,教师应当让自己的语言成为课堂环节的“链条”,链接起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不应用教师的讲述剥夺学生表达的机会。有的认为,应当做好过渡语的处理,让课堂的衔接更为自然;语言应当更加激昂,能够调动学生情绪;语言信息量要适度,重点的地方要用更多的语言去突出。还有的教师提出,教学语言的精确性要体现在问题设计上,并对“情绪调色盘”的设计提出更加细化的要求,建议教学指令更加明确,让学生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元。

邀请的校外专家就“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开展微讲座,讲座中穿插對这节课教学语言使用的点评,拓展青年教师对这一主题的认知。专家从狭义、广义两个维度解读了教学语言表达的要求。狭义的维度,对教师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连贯性、严密性、简明性、交互性、教育性、艺术性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广义的维度,结合肢体语言、微表情的使用进行了具体解读。专家讲座统整了青年教师碎片化的认知,拓展了青年教师理解的深度。

观课研讨之后,执教老师表示,原先只会把教学语言的精练和流畅作为课堂的追求,认为通过撰写详细教案就可以优化教学语言的使用,研讨后才发现教学语言原来有如此多的提升维度,研讨大大拓展了自己对教学语言的认知和理解。

2.分散学习

集中观课是跨学科定主题的课例研讨,关注的是不同学科课堂的共性。分散学习让青年教师更多关注本学科特点和个人发展愿望,主要有以下两条路径。一是在结合青年教师个人意愿的基础上为青年教师聘请校外师父。青年教师每周到结对师父所在学校至少听课一次,结对师父每两周进校指导青年教师至少一次;青年教师每次执教公开课或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均约请结对师父帮助反复打磨课堂设计,深度指导。二是每学期与本地其他优质初中校开展分学科联合教研至少3次。青年教师赴外校开设展示课,工作坊需确保每位青年教师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校际课堂展示的机会。

有青年教师在参加校际同课异构活动时被深深震撼。通过和同伴、专家交流,他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这样的反思:一是由于西藏学生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对内地历史文化的储备不足,加之西藏历史学科中考要求比江苏低,日常教学中,自己明显倾向于浅显的设计,相比外校教师的设计,内容缺少深度,课堂容量不足;二是在教学中对学情把握不足,没有结合西藏学生的学习难点补充足够的史料;三是没有用情境统整教学设计,课堂吸引力不够;四是板书设计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需求结对了两位外校优秀青年教师,开展了跨校听课学习,积极参与校内每周一次的青年教师“三字”训练活动。由于学习的针对性提升,其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效也更加显著。本学年度,这位教师分别获得市区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命题比赛、解题比赛一等奖,这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输入+输出”式的主题研修

“输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促进阅读并开展阅读活动,每学期开展两次读书交流会,阅读内容一次为指定的统一阅读书目,一次为自选的个性化书目。二是开展专家讲座,分别由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专家和具有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主题讲座,侧重点分别为“前沿教育教学理论”“优秀教师成长心得”“教学实践操作经验”等。

“输出”通过以下途径展开。一是撰写心得体会和读后感,二是在深度思考的基础上在工作坊内广泛交流,交流过程既包括个人主题发言,也包括现场即兴发言和互相质疑、讨论。通过“摄入”精神养分后“输出”个体经验,形成学习闭环。对读后感及心得体会进行再优化,就形成了案例或论文。在常态教研活动中,教师多被“牵引着”参加活动,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作为倾听者,少有时间和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输入+输出”的教研模式促使青年教师深度浸润,以研究者的身份置身教研活动中。[1]

2022年8月31日,学校邀请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顾文艳开设《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性事件》主题讲座。顾老师抓住阅读、写作、磨课、教研四个方面,畅谈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青年教师在讲座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交流感受。有的感动于顾文艳老师“坚持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发挥对学生榜样的力量”;有的结合顾文艳老师提出的磨课的重要性,向同伴展示曾经的一次磨课经历给自己带来的成长体验;有的认为阅读和反思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往往会关注“摄入”,忽略“输出”,不应放任这些思维的火花消逝,应该及时记录下来,进而形成学习反思。青年教师针对各自所感,互相点评质疑,并且探讨了阅读的方法和路径。

总的来说,研讨促使青年教师结合专家引导和自身实际,开展深入思考,进行有效的“内化”和“输出”,超越了仅仅停留在“听”讲座的层面。

不过,这样的研讨沙龙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一线优秀成熟教师与大家分享“双减”语文教学中有效做法的时候,信息科技学科的青年教师就认为这些做法无法在信息科技学科课堂上实施,缺乏针对性;美术学科的青年教师也认为,这一讲座对自己学科的教学助益不大。虽然活动的策划人员认为“不同学科之间的做法是相通的”,但实际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今后,我们在集中讲座和沙龙的主题选择上应当更加慎重,选择对各个学科都有帮助和适于借鉴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一是重心下移,精准发力。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听取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并根据青年教师的需求不断完善项目,提升适切性。二是系统推进,务求实效。在充分酝酿论证项目的基础上,精心架构培训内容,并按计划严格推进。三是精心甄选,确保品质。培训的内容浩如烟海,不精心甄选很容易导致缺乏针对性,要做到“少而精”。四是重视体验,深度融入。发挥培训主体的能动性,让培训者和被培训者深度互动交流,避免培训浮于表面。五是难易适中,重在引领。青年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处于逐渐适应教学岗位的过程,要控制好培训内容的信息量,调整目标,莫让培訓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负担。

参考文献:

[1]赵雪晶.深度教研:从流程规范走向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22(19):6367.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教师发展雏鹰
雏鹰的逆袭
雏鹰从这里起飞——记人民军队第一所航校
高质量推进”雏鹰行动“
雏鹰26日起被ST面临退市风险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