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拓展与思考

2023-06-09 11:58谢剑雄姜娜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考古教学策略

谢剑雄 姜娜

摘 要: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百年,成果丰硕,成绩斐然。新时期的考古事业焕发新颜,贴近民众,走近生活。面对考古热潮,历史教学如何引热潮入课堂?考古资源对历史教学的价值何在?历史教师怎样发挥岗位职能?文章结合上述问题,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探索考古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的拓展。

关键词:考古;中学历史教学;教学策略;拓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4-0002-03

引  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因此,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学会从考古发现、史料实证中收集证据,提取素材,通过考察学习、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逐步形成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我国现代考古学家的丰硕科研成果正逐步转化为社会文化知识。在考古热潮中提取历史教学素材,补充历史教育资源,拓宽教学思路,丰实历史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构建文化自信,将是历史教师担负的时代使命。

一、百年考古走进大众视野

百年来,我国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学凝结了几代考古人的辛勤智慧,考古成果来之不易,值得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的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指出:要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做好考古工作的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搞好文物保护工作。这为新时期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民间层面上,不论高分报考北大考古系的钟蓉芳,还是给兵马俑做身份证的文物摄影师赵震,屡屡登上热搜。考古事业从未像今天这样贴近民众,走近生活,接近社会。

同时,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如同“考古界的奥斯卡”,备受瞩目,吸睛无数;一批优质的考古纪录片《考古与发现》《又见三星堆》《海昏侯》等揭示了考古的神秘面纱和历史思维的科学严谨性;以《国家宝藏》《鉴宝》为代表的大型综艺节目,使遥远清冷的考古拥有了温度和温情,以平常姿态走进大众的视野。种种迹象表明考古热潮扑面而来,并且不断升温。考古从专家的发现研究逐步走向大众参与保护和利用,考古缓缓地走出深闺,走向社会,服务公众和百姓。

二、考古资源丰盈历史教学

(一)丰富教学资源

在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资源、考古发现、古墓挖掘等形式多样的考古资料尽收眼底,教师要充分认识考古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并有意识地关注、追踪、重视、利用考古资料和成果,适当地将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服务历史教学。例如,学习史前史,通过山东泰安大汶口代表性的史前文物“箭杆整直器”,探究其用途,感知新石器时代加工精细器物的途径,同时了解考古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判断史前文物的具体功能。

(二)培养证据意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1]。考古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历史文献记载进行纠正和补充,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二者相互印证,即“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材料”互相印证,还原历史真相。将考古学知识和考古领域的成果恰当地切入历史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的有效途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掌握收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了解史料的多样性,提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作为可靠证据重构历史,进而培养学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甲骨文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是具备较严密系统的文字,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甲骨文与青铜器上的金文、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竹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纸,一脉相承,记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同时,发掘殷墟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使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帮助学生树立“孤证不立”的证据意识。

(三)提升综合能力

考古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主动参与历史学习。这不但可以发挥考古资源的价值,而且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近几年来史学素养逐渐成为中高考的考查方向之一。

例如,2021年苏州市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历史试卷第3题:自汉代以来周天子出游所乘马车是如《逸礼》所言“天子驾六”还是如《毛诗》所写“天子驾四”,一直是史家争论的焦点。2002年发现的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如图1),验证了古之天子驾六的乘舆制度。这说明传统典籍( )

A.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 B.需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不能成为研究的依据 D.其价值源于学者考证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下的综合能力。题目显示出考古成果和历史教学的紧密结合,以及考古在历史认知中的重要性。考古不仅发挥了探寻历史真相的功能,还利用可信的考古史料重现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有效的考古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提取信息、辨别考查、分析比较、归纳思辨等综合能力。因此,该题选B。

(四)实践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明确指出,“从宏观的历史学发展趋势来看,19世纪是历史学专业化、学科化的时代,到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領域的交流融合,显示出一种整体化与跨学科化的趋势”。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考古学本身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信息技术、考古学、历史学、物理学、地质学、美学等学科,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例如,利用考古三维动画就是把隐晦的考古变得可视化。考古三维动画整合了考古、艺术、技术,从音、色、像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历史遗存,为历史教学提供新载体和新素材,将考古纳入课堂,融合考古成果与历史教学,必将推动历史教学中新型主题学习项目的开发和拓展。

(五)重构历史解释

考古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历史文献记载进行纠正和补充,根据考古发现重构历史解释[2]。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均是通过考古学重新建构历史。例如,考古研究发现,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燕山以北的红山文化、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等都闪现出文明的火花,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这些文明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也有碰撞和交流。在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展示了中华文明多点起源的灿烂图景,考古丰富了历史内容,重构了历史解释,从而改变了“黄河文明一元论”。

三、考古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在考古背景下,历史教师承担着以下角色:考古资源的守护者、传播者,学生热情的唤醒者、点燃者,文化传承的自信者、复兴者。充沛的考古资源必将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和情景体验。

(一)透过故事赋予考古生命

故事是师生对话历史的黏合剂。教师应讲好考古和文物的故事,通过故事赋予文物生命和温度,透物见人,以物见史。例如,1929 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件头盖骨化石的图片是初中历史课堂必用的资料。它的发掘过程和神秘失踪都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考古发掘故事、文物保护故事来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点燃学生心中的考古热情,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

(二)透过细节窥探历史真相

人类起源史和史前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需要用无数考古的细节资料印证丰富和弥补完善,通过考古文物还原历史细节,活化历史标本,感受历史温情。

(三)透过场景赋予历史体验

《课程标准》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我校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62%的学生乐于走进博物馆。

苏州拥有百余家特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等历史教学资源,如草鞋山遗址、苏州博物馆、状元博物馆等,这些都是学生触摸历史的场域和重要途径,能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场所。特殊的场馆营造出历史的浓厚氛围,学生可以近距离观赏、接触文物,感受文物的悠长气息。

距离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8公里处的草鞋山遗址,在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从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中国考古界称之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学习先秦历史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考察草鞋山遗址,沉浸式地体验历史现场,增强学生直观历史感受。学生可以在行走中了解家乡历史及中华文化,在时空跨度中真切地感受历史脉搏。实地参观历史场景的活动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

(四)透过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历史教师可以以考古为载体,创新设计教学活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的教学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研习历史的兴趣。例如,通过观影活动实现三个一,即认识一位考古学家,了解一项重大的考古发掘,看懂一部考古纪录片;充分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利用3D打印文物;绘制文物、历史遗迹、遗址和建筑等;合理想象文物的故事,做文物的代言人;模拟举办考古趣味知识竞赛等。通过开展多种关于考古文物的创意活动,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培养学生学、思、做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五)透过文物传承民族文化

考古学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基础。考古学和历史教育共同肩负起根植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每位师生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主体实践者。

在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时,教师可将考古文物长信宫灯、雁鱼灯融入课堂,设置教学环节如下:欣赏器物,猜测用途和探究奥秘。以雁鱼灯为例,学生直观感受其独特巧妙的造型设计,继而惊叹烟气通过中空并相通的鱼腹和雁颈导入贮有清水的雁腹,从而具有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既美观又巧妙,充分展示了历史文物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它证实了西汉环保理念和古人的高超智慧。考古文物是固化的历史,是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文脉。我们应通过文物将民族文化深植心底,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结  语

综上,历史教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共同促进新的学科生长点形成,考古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应推陈出新,纳入考古学的项目式主题学习将会是历史教学的新方向,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李重周.关于考古实物资料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9(05):56-57.

作者简介:谢剑雄(1970.1-),男,江苏苏州人,任教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校长,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全国优秀科研校长、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校长、全国书法教育名师、教育部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修班优秀校长、《江苏教育》栏目特约主持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优秀园丁先锋、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诗词协会理事、苏州工业园区首批金鸡湖教育创优人才,多次主持省级以上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

姜娜(1976.12-),女,江苏苏州人,任教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考古教学策略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