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深度学习

2023-06-13 17:06刘晓燕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刘晓燕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深度学习理论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做好“减负提质”,实现深度学习.尤其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课改前沿,借助深度学习理念,运用情境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复杂的数理知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积极探究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数学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是相对的.浅层学习历来为人所诟病,它是一种机械式、被动式、单一化的学习方式.而深度学习则是“在浅层学习基础上的深化学习,它把浅层学习中接受式学习状态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1].将简单直观化的知识向拓展抽象型知识进行了延伸,使学生实现了在现有基础知识上的升华,从而构架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借助情境理论,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1 运用实践操作,创设真实情境

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重视教学实践活动,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问题探究.在具体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探究和归纳,进而获取感性认知,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2].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探究的乐趣.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这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例如 进行“线段、射线、直线”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以下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深度学习.教师让学生拿出两张纸,一张是长方形,一张是正方形(如图1).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两图中的AB和BC长度相同吗?学生经过直观对比,明显发现左图中的AB要比BC短,对于右图中的AB与BC的比较,学生一时无法确定其长短,有学生建议用尺子量一下.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尺子量,如何比较右图中的AB与BC之间的长短呢?有些学生发现,以BD为轴进行折合,如果AB和BC完全重合,AD和DC完全重合,那么就可以判断右图中的AB=BC,这样的判断方法非常简单而且直观,最后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了这种方法就是叠合法.

设计说明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借助实践操作,对两条线段的长短进行比较,学会了运用叠合法进行属性判定.在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叠合法概念的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明白了其间的数理内涵,是一个知识的自然生成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内化,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让本来复杂抽象的数理知识简单易懂,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

2 借助认知冲突,实施情境教学

认知冲突在学习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认知冲突,组织实施好情境教学,以实现深度学习.所谓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冲突,则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认知有冲突的现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4].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借助认知冲突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认知重构,实现深度学习.因此,可以这样讲,没有认知冲突的数学学习,不是有深度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无法得到调动,学习效率低下.

例如 在进行“平方根”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实施好情境教学.教师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有三个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分别为1、4、9,那么如何快速地计算出它们的边长呢?学生思考一下,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边长分别为1、2、3.此时教师继续设计问题,如果面积分别是2、3、5,则如何计算出它们的边长呢?学生一下子陷入沉思,因为如果用常规思维无法得到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知道面积公式是:边长(x)的平方等于面积(a),即x2=a.接着教师让学生考虑三种情况,如果面积是零、负数、正数时,边长应该是什么情况?学生对此问题的探究充满了兴趣,开始在小组间进行讨论,教师自然地引出了平方根的概念.

设计说明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平方根概念时,觉得非常地抽象,很难理解,因为它是从让学生的数理知识由有理数扩展到实数范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如果依照常规思维,向学生直接展示平方根概念,则会适得其反.为此,教师可借助认知冲突,设计一个情境教学,从创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觉得第一组正方形的边长易得,第二组正方形的边长,需要深入探究不同的情况,才能得出相应的答案.这是一个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引入数学文化,实施情境教学

数学文化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入数学文化,并设计一些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学习.所谓数学文化类情境问题,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文化背景、数学史话、数学故事等内容,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學生的数学素养,做好文化传承,落实学科育人目标”[5].

例如 在进行“勾股定理”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引入相关的数学文化内容,组织落实好情境教学.教师课前备课时,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知道在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收藏一块泥板,这块泥板被命名为“古巴比伦泥板”.教师将泥板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看到泥板是由一些小格组成的文书,格子里填满了数据,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的规律,并进行计算,学生最后发现相同一行中两个较小数字的平方之和永远大于较大数字的平方.由此教师自然引出了“勾股定理”概念,并介绍这一块泥板的由来,它是古巴伦人留下的关于“勾股定理”的精确计算表,“通过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伟大与魅力”[6].

设计说明 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几何定理,它的发现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借此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古代文明的辉煌与灿烂,从而对勾股定理的学习与应用充满了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4 设计探究问题,实现情境教学

数学知识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可设计探究问题,实现情境教学.这里所说的问题探究情境则是指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计一些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问题的解答,学生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深层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向高阶发展,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例如 在教学“乘法公式”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设计问题串,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习的效率.具体教学中,教师给出了几个相似的式子,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征.(1)(x+2)(x+2)=__;(2)(2x+1)(2x+1)=__;(3)(x+2y)(x+2y)=__;(4)(m+n)(m+n)=__.学生经过细致观察以后,很快会发现这些式子的共性特征,它们都是两个相同的式子进行相乘,计算之后得出通用公式:(a+b)2=a2+2ab+b2.在这些基础之上,教师给出了两个图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小组观察讨论之后,得到最后的结论,通用公式的左边其实是以边长为(a+b)的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右边则是一个长方形(长宽分别为a和b)和两个正方形(边长为a和b)面积之和,发现了这个规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又从图形的角度借助画图进行验证,发现完全符合公式结果.

设计说明 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就是借助设计探究问题,实现情境教学.先给出了几个有意义的公式,让学生从数量关系角度进行计算,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归纳出共同特征,即著名的“完全平方公式”.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从图形的角度进行推理验证,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数学公式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生深度学习,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无论何种知识都是源于生活,并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識同样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结.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亲密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数学知识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理论的运用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使丰富复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而且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参考文献:

[1]吕亚军,顾正刚.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5):55-6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2-35.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数学问题”的教学[J1数学教育学报,2006(2):74-79.

[4]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76-79.

[5]夏小刚,汪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9-32.

[6]吴晓珊.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阅读能力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38):100-102.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初中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