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校思政课建设

2023-06-15 13:37路丙辉
中国德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发展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关键课程,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其建设要聚焦服务复兴之期冀:履行历史责任、落实建设责任、强化筑基责任。落实胸怀大局之取向:解决课程建设的信心问题、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续写中国精神的宏伟篇章。坚持守正创新之进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深“大思政课”建设、加速课程改革创新,从而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 路丙辉,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和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与支撑,内在要求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思政课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关键课程,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其建设要聚焦服务复兴之期冀、落实胸怀大局之取向、坚持守正创新之进路,加快实现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

一、服务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高校思政课之期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2]回顾过去,高校思政课致力于顶层设计建构、教育理念深化以及教学方法创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求、精神文明发展的需求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的诉求更加迫切,高校思政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履行历史责任,培养百年伟业的建设者。历史责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对历史、当下和未来采取的负责任态度。高校作为科技、教育、人才的交汇点,在培养中国式现代化所需的人才上,其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可替代的;高校思政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特色课程”,承担着思想引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职责,其作用更是其他各类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是全方位的,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3]确保培养的人才是符合国家要求的,是值得人民信赖的,是可以寄予厚望的,高校思政课对此责无旁贷。高校思政课要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素质养成规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核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把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动员学生主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建设后继有人。

落实建设责任,助力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有、双重共富。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愈加厚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当前还存在“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4];“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5]。这些现象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高校思政课因其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及相应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教育,教育方式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决定了它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高校思政课要增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自觉,聚焦学生的精神需求,加强学生思想人文关怀,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思想需要,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主体的精神力量;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能。

强化筑基责任,提升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意识形态工作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基础工程和重要标尺。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基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状况提出的新要求。从国内看,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四个自信”明显增强。从国际看,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敌对势力妄图通过“颜色革命”,混乱人民思想,搅乱发展环境,颠覆国家政权,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更加严峻。高校作为思维最为活跃人群聚集之地、思想文化爭锋交流最为频繁之地、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最为激烈之地,决定了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如何在前沿阵地中确保学生群体思想不乱、队伍不散,需要高校思政课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出发,参与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教育学生、指导实践的工作体系,确保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胸怀大局: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政课之取向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党的理论创新,及时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不断提升课程自信力、育人协同力和理论解读力。

坚持党的领导,解决课程建设的信心问题。办好思政课,最重要的是解决信心问题。谁有信心?信心的根源在哪里?信心的支撑在哪里?这是“办好思政课要有信心”的衍生问题。在高校思政课层面,“谁有信心”涉及不同的主体,即教师要有讲好思政课的信心,学生要有学好思政课的信心,高校党委要有办好思政课的信心。“信心的根源在哪里?”这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深层底色,高校思政课无论是从战略地位、育人作用方面来说,还是从政治功能、党性原则等方面而言,都应当而且必然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指向和底气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最深刻意义上的保证。”[6]正是因为党的重视和领导,才有了高校思政课现如今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信心的支撑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给出了答案,即要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这一深厚力量,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有益因子,把握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信心决心。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构筑起“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有力支撑。

贯彻教育方针,构建“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其中,“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所要培养的人才政治属性的明确表述,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根本价值方向;“德智体美劳”则是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领域。[7]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五育”工作的主场所,要强化思政课在“五育并举”工作中的基础地位,高度重视思政课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政治属性、素质结构要求的影响,准确把握国家发展新阶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树立“五育融合”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8],统筹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线上教育、社会实践等育人关键环节,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打造更高水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更高质量的思政课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等,保障“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的锻造培养。

深化理论创新,续写中国精神的宏伟篇章。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源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目的在于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9]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也开拓了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境界。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是高校思政课的时代责任。做好这一点,高校思政课首先要开展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教学转化,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特”在哪里、“强”在哪里、“好”在哪里,让学生知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厚的学理基础、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坚实的实践土壤,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完成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同步推进理论创新,参与解决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相关但理论界还没有系统解决的理论难题,做课堂教学的理论供给者,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构建,增强续写中国精神的底气、志气和骨气,彰显高校思政课在理论教学与创新中的使命与担当。

三、守正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思政课之进路

高校思政课要与时俱进、勇挑重担、主动作为、讲好道理,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以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和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快守正创新、释放课程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实现课程建设“知情意行”的统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思政课人力保障。当前,高校思政课呈现出一些新变化:一是教学内容更有“厚度”。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讲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要讲“四史”等过去时,还要讲新时代伟大实践、伟大精神等现在时,更要讲国家发展美好蓝图、人民生活美好愿景等将来时。二是教学方式更有“宽度”。高校思政课不仅要立足课堂上好“理论课”,还要立足课外讲好“实践课”,更要立足课后做好“关怀课”。三是教学对象更有“难度”。新时代大学生是一群知识化、年轻化、多元化的群体,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敏感性和易变性很强。这些新变化给思政课建设及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是建好高质量思政课的基础。一方面,高校要着眼思政课师资体系构建,按要求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着眼思政课教学出现的新变化,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全方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延展知识领域、拓宽学科视野,做传道授业的“经师”、涵养德行的“人师”,当好讲好思政课的“大先生”。

加深“大思政课”建设,实现思政课形态蝶变。“大思政课”是在党和国家重视并加强思政课建设的情境下提出的。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0]相对于传统思政课而言,“大思政课”是基于课程属性的教学内容改革,基于社会属性的教学空间扩张,基于实践属性的教学形态鼎新,对丰富思政课内涵具有战略性意义。高校思政课要抓住“大思政课”建设契机,做到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大课堂。立足学校小课堂的课程教学,加强与课程思政联动,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道德情操;聚焦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教学,把思政课上到田野里、讲在大地上,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堂”“身边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领会思想真力和实践伟力。二是建设大平台。加强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网络教育宣传云平台为代表的思政课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加强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建设融合发展。三是建设大师资。除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建设外,可适当邀请社会人员参与思政课教学,这个社会人员特指能够发挥价值引领的社会上的各行业代表性人物,如党代表、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通过社会先进人物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和号召学生,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加速课程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内涵发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高校思政课要对接时代语境、推陈出新,通过改革要活力,通过创新提内涵,完善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体系,全面提升“讲道理”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创新要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问题,把握学生“拔节孕穗期”,从学生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出发,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要遵循思政课建设一般规律,深挖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及对应策略,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编制科学的教学内容,开设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11]高校思政课要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探索实施基于目标优化、内容重组、情境重构、方法完善、评价改进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深化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的使用,以解决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为落脚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4][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5,5.

[2][3][1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王震.办好思政课的信心到底从哪里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102-105.

[7]石中英.努力培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6):9-15.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8.

[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10]“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3).

责任编辑 刘洁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发展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职教集团的基本功能和内涵发展指标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创建乐美文化,打造武术特色,促进内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