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研究

2023-06-15 00:34严美娴
西部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绩效评价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将自身定位为知识汇集与发散的重要场所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与相关产业界形成联动互通,将向社会输送符合产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作为自身工作的重点。开展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职业属性的内在选择,是落实我国重要战略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产业链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当前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校方绩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校企共同绩效三个方面,发现需要根据绩效评价体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从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以及与企业共同培育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资源整合视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06-0141-04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资源整合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如何结合自身情况,与相关产业界形成联动互通,不断向社会输送符合产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1]。产教融合形成初期只是一种培养实用人才的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产教融合开始逐渐强调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要建立合作的关系,进而发展到现在更加强调统筹安排[2]。产教融合作为一项资源整合活动,要求高职院校与相对应的产业类别形成合力,共同依托与利用多方资源,促成不同要素之间良性互动,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达成相互促进的目的。当前在资源整合视角下,如何做好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对产教融合进行绩效评价,则对检验高校产教融合工作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自身职业属性的内在选择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将自身定位为知识汇集与发散的重要场所的同时,要深刻地认识到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授课体系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学术型高校,高职院校更加强调职业性这一重要属性,侧重于培养具有一线实用型技能的专业人才,注重人才对于一线工作的操作性与开发性,注重人才对实际生产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资源整合的视角下进行产教融合,实现多方资源整合以助力人才培养是其自身职业属性的内在选择。

(二)落实我国重要战略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为推动高校与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加快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步伐、深化产教融合,我国推出了多项重要的战略决策部署,旨在通过校企合作以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企业人才资源的供给。产教融合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决策,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部署的正确性和重要性,顺应改革的趋势,不断将产教融合的工作落到实处,以加强自身实力。

(三)实现产业链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布局与定位更加科学合理。产教融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彰显自身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教融合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高职院校與产业界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在师资、生源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已经与产业界之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渗透。高职院校通过将前沿的产业知识、先进的产业技术引入教学,对深化教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高职院校与企业界的互相渗透,则成为实现产业链高水平发展的必备要素。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为落实和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5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正在不断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投入力度,兼顾市场与国家利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在发展知识产业的前提下,重视高等教育的职业属性以推动知识的升级转化和传播,减少知识碎片化,实现教育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双赢[3],对扩大就业与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4]。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数量约占普通高等院校的一半左右,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已积累了诸如现代学徒制、创业孵化平台、校中厂、厂中校等育人模式,通过产业教授制度或者大师工作室等形式与企业共同建立技术与创新的产学研平台。要建成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需要多方合力,只有相关要素共同作用,才能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的工作成效。同时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作为工作水平的重要衡量体系[5],其对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定要对绩效指标进行深刻挖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6]。

三、绩效评价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规范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更好地衡量产教融合工作的实效性,根据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产教融合开展的实际职责[7],通常将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分为:校方绩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校企共同绩效评价三大类。

1.校方绩效评价

高职院校维度的绩效指标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指标的设计,校方的绩效维度更加侧重于考核高职院校在具体提供人才方面作出的工作成效。例如,高职院校是否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能否定期为企业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对企业进行调研的次数、是否与企业间建立横向的科研项目等内容,均属于校方绩效维度的评价内容。此项绩效评价反馈的结果可以让高职院校对自身有全面的认识,进而引导教职工更加重视与企业的联动,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鼓励教师队伍与企业之间建立理论指导等方面的联系,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工作进展。

2.企业绩效评价

从企业绩效维度出发,则可以从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益以及人才需求匹配度等方面开展评价指标的设计。企业维度的绩效评价更加侧重于考核企业能为高职院校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与实训条件,主要包含企业向高职院校投入的设备及资金的总额、提供的岗位数量、实操培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接纳挂职教师的数量、录用毕业生等,这些均属于企业维度的绩效评价指标范畴。此项绩效评价反馈的结果可以让企业对自身工作有全面认识,引导企业更加重视与高职院校的联动,努力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指导等,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作,与校方共同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3.校企共同绩效评价

这一评价维度更加侧重于评价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工作成效,主要包含联合办学的开展情况、联合申报的项目、联合研发的项目、联合编制的教材、联合取得的专业、联合获奖情况等内容。企业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中,不断提高课程标准与未来就业的匹配度,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来提高学生与企业的匹配度。通过此项绩效评价反馈的结果可以让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刻地认识到共同合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地认识到产教融合给高职院校及企业以及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让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加深对彼此需求的了解,从而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工作。

(二)绩效评价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根据已有关于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相关绩效指标的评价研究来看,在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由于校企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理念等因素的差异,企业主动介入的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对自身主体地位认识不到位

企业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参与方,对整个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结果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企业既是产教融合的主要推力,是校方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合作成果最终的受益者,是最终评价与检验实际办学成效的重要主体。但当前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企业对自身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产教融合中投入的设备及资金的总额、提供的岗位数量、实操培训、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接纳挂职教师的数量、录用毕业生等岗位投入、实训场地的投入等方面。企业在整个合作模式中多处于被动的辅助性角色,主体意识薄弱,投入的精力与资源等相对较少,在参与产教融合各类合作中存在浅尝辄止、高校热企业冷、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参与主动性不强等问题。

2.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通过对学校关于学生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配置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高职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方案与当前企业的人才需求及人才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最终契合,就是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但由于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使得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课时安排、核心技能培养等方面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不相匹配,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很难在综合能力上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契合,进而无法满足最终进入企业的就职条件。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的情况,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精力投入存在不对称,使得校企之间的交流深度不够,甚至出现明显的偏差,让很多合作最终仅浮于表面,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3.推动产教融合的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最终落实产教融合工作的主要力量,产教融合对师资力量有自身特殊的要求,其要求教师要同时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充足的实践技能,这种通常被称为“双师型教师”,指的就是教师在传授学生需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相关岗位技能。通常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通过对校内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或者与企业进行交流学习而获得相应的资质,或者是直接从企业引进技术骨干人才。学校培养的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虽然能提供系统的理论教学,但实践教学能力偏弱;而企业引进的教师可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指导,但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又很难做到系统与充分。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的问题,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推进。

四、高职院校优化产教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中

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要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当中。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对企业提供的科技研发方面的服务能力,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积极交流,吸引企业看到与高校合作的亮点和前景,进而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的工作当中。多渠道地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性教学基地、科研创新平台、协助育人平台等,通过共同申报项目及奖项、共享知识产权等,让企业尝到校企合作的甜头,由不积极转向主动,让企业充分地意识到自身是产教融合的受益者,愿意与高职院校形成良性合作,实现校企共赢。

(二)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升产教融合的整体活力

高职院校进产教融合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最终契合,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避免出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脱节。为实现此目标,就需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例如,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课時安排、核心技能培养等方面要考虑是否能够实质性匹配企业需求;人力资源培养与市场需求信息是否实现了无缝对接,以确保培养的毕业生在综合能力上符合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另外还可以与企业之间形成专业点共建的平台,共同开展学徒制培训教学及交流研讨等性质的活动,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资源的流通与互动,进而加深彼此的认知与了解,不断推动产品研发、技术应用、转化生产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体系与成果转化体系的共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培育教师,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是推进产教融合工作的重要力量,对“双师型教师”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高职院校要能够及时制定相应的策略,根据校内不同专业的设置,形成与企业之间共同培育教师的机制,不断强化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相关师资的管理制度,重视对教师的考核与激励制度,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指导培训,推动教师到企业挂职进行实操技能的训练,同时建立对企业引进人员的激励制度,鼓励他们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

结语

在资源整合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产业界形成联动互通,将向社会输送符合产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资源整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是其自身职业属性的内在选择,顺应了我国重要战略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产业链高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绩效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高校产教融合成效的重要评价体系,对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产教融合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校方绩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和校企共同绩效评价三个类别,我们需要根据绩效评价体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从强化企业主体意识、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以及与企业共同培育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叶君,李朝献.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2]江雪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

[3]李芩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21.

[4]王凯.产教融合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2.

[5]朱姝.資源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

[6]陈新民,高飞,张朋,等.资源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2).

[7]李靖,高兵,张开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

作者简介:严美娴(1979—),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单位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责任编辑:杨超)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绩效评价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