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2023-06-19 23:22潘叶青密嘉倩
小学科学 2023年13期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小衔接自主学习

潘叶青 密嘉倩

〔摘    要〕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其基于对某种现象、具体的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思考和解决问题,不断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和关联性的过程。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教师应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小衔接的特殊性,通过材料的投放、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时回应和积极助推,支持幼儿自主学习。

〔关键词〕  幼小衔接;科学活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3-0097-03

《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大班是进入小学的关键期,此文中,我们以大班科学活动“陀螺转转转”为例,让探究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让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让快乐学习成为探究科学的乐趣,做好科学探究准备,助力幼小衔接走稳每一步。

一、在科学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意义

幼儿园科学活动是深受广大幼儿喜爱的课程之一。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科学活动恰好是对自然、物理等科学现象的深入探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征。《指南》中明确提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支持其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环境,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提供条件。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为幼儿园课程改革创造发展的空间。

对于幼儿而言,科学探究活动中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为其科学素质的早期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教师而言,通过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课程,确定科学活动主题以及组织探究游戏活动,有利于转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科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对于幼儿园而言,将科学探究活动与幼儿的游戏相结合,探究幼小衔接教育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实施科学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幼儿为适应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二、在科学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方法

(一)提供支持幼儿有效学习的材料

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学习探究、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科学活动材料的选择与提供对活动的开展和对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材料具备趣味性,让探索欲望被激发

材料只有让幼儿感受到“乐”,幼儿喜欢玩,乐意探索,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陀螺转转转”中,提供的木制陀螺和纸片陀螺对幼儿来说都是很有趣味的。木制陀螺需要幼儿自主探究如何利用绳子使陀螺转动起来。考虑到孩子们从未接触过木制陀螺,且打陀螺本身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避免幼儿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丧失兴趣,我们选择了带凹槽的陀螺,便于幼儿观察发现绳子需卷在上面后进行抽打的奥秘。手转纸片陀螺是孩子玩过的,因此我们提供的不是现成陀螺,而是纸片、画笔、转轴等材料,幼儿可以自己剪形状、绘制颜色后组装,既而探究转动时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在留给幼儿操作空间的基础上,支持其积极探索。

2.材料具备层次性,让探究活动深入人心

幼儿的能力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科学活动中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材料。若只投放单一的、针对绝大多数幼儿的材料,会使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得不到发展,也会使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止步不前。因此,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材料,可使全体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在“会变的陀螺”探究活动中,考虑到孩子们都玩过手转陀螺,若只提供现成的不同形状、颜色的陀螺供孩子操作记录过于简单。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的能力水平,提供了纸片、画笔、转轴等材料,幼儿需裁剪形状、绘制颜色后组装,既而探究转动时形状和颜色的变化。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还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并进行探究(如:水彩笔、瓶盖、光盘等)。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使所有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3.材料具备开放性,让探究活动深度进行

幼儿对问题的探究不是按照教师的预想顺畅到底的。探究中,孩子们可能会被新的现象吸引或出现新的问题。教师应扮演好旁观者的角色,相信幼儿并给予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材料是幼儿自主探究的物质保障,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找到可供选择的材料能促进其探索。日常生活中幼儿会接触许多东西,教师要引导幼儿做好“小小收集员”,随时收集一些可利用的、安全的材料,放到班级“百宝箱”中。这样孩子们在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时能马上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探究。

科学活动“陀螺转转转”中,孩子们打陀螺时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陀螺在操场上很难转起来,在教室地板上就可以转很久?”“和转动场地有关吗?” 幼儿对影响陀螺转动稳定性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便从“百宝箱”中找来了麻布、玻璃纸、泡沫板、硬纸板、地垫和计时器,两人一组探索在不同材质上陀螺转动时间的长短。最终发现,材料的不同真的会影响陀螺的转动:地垫上转动时间最短,玻璃纸上转动时间最长。开放性材料的提供对幼儿及时自主解决问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帮助幼儿养成遇到问题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营造多样化问题情境

1.基于真实生活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幼儿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在不断地观察和探究中获得新的经验。幼儿期,孩子们对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个小小的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趣。因此,我们在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时应从幼儿的生活入手,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这样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才愿意去探究。选择“陀螺转转转”作为科学活动的内容也正是因此。开展民间游戏的活动中,嘟嘟带来了爷爷自己做的两个陀螺。“我也想试试,我也想试试!”孩子们对这个需要抽打才能动起来的陀螺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决定以“陀螺”为内容开展科学活动。

2.基于幼儿游戏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科学活动“陀螺转转转”中,幼儿积极探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打陀螺时发现“为什么陀螺转动时的形状和颜色会产生变化?”因而进行了“会变的陀螺”探究活动,发现不同形状的陀螺转动时都是圆形,颜色会随着转动混合起来。在探究陀螺变化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有的陀螺可以转很久、有的转不起来,是不是和转轴位置有关?”因而进行了“陀螺大比拼”的探究活动,发现转轴在中心、陀螺片靠转轴下方的陀螺更稳定。幼儿在一次次成功的探究中进一步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3.基于幼儿疑惑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是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由幼儿提出的初始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层次渐深的问题。是教师基于幼儿的疑惑而引导幼儿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让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形成做铺垫,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层层深入的问题而获得阶梯式认知经验的过程。在科学活动“陀螺转转转”中,当幼儿看到不同形状、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陀螺旋转时间、旋转稳定性各有差异时,会形成“这是为什么”之类的疑惑,此时,教师就可以在幼儿疑惑的基础上设置新的问题:“都是木头陀螺,大陀螺重,还是小陀螺重?”有了这一问题,孩子们很快根据认知经验明白同一材质下,大陀螺比小陀螺重。当幼儿形成新的认知后,教师可以再次深入提问:“大家再试试,都是木头陀螺,大陀螺转的时间长,还是小陀螺转的时间长?”借助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幼儿层层深入到探索陀螺的活动当中,并为幼儿的主动思考与探究奠定基础,促进幼儿认知经验的积累与叠加。

(三)奏响自主探究三部曲

1.基于现象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分析

觀察是幼儿认识自然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能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探究中幼儿需要细致认真地观察,发现其中的科学现象与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怎么会这样呢?”通过分析进一步地进行探究。在不断地深入探究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在探究“不同材质的物体对陀螺转动的影响”实验中,幼儿找来麻布、玻璃纸、泡沫板、地垫和计时器,通过自主实验和仔细观察,幼儿发现不同材料上陀螺转动的稳定性不同。接着,通过分析猜测可能与材料的光滑程度有关进而再次验证。实验中不仅让幼儿知道了不同材质物体对陀螺转动的影响,还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

2.基于观察鼓励幼儿尝试科学记录

记录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科学的记录不仅有利于幼儿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幼儿科学品质的发展。幼儿在科学探究时进行操作表的记录,可以使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从而厘清探究的思路。通过对记录表实验结果的分析,也能更直观地帮助幼儿了解实验结果,发现其中的奥秘。在探究“转动时陀螺形状的变化”时,孩子们首先将自己制作陀螺的形状画下来,并在“?”处猜测转动时的形状,最后将实际观察到的形状画在“?”处。通过对记录结果的分析,孩子们很容易就发现任何形状的陀螺转动时都是圆形。在科学记录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体会科学探究的快乐,不断深入探究。

3.基于问题内容协助幼儿自主解决

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顺利进行的保障。幼儿在探究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观察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相信幼儿能通过不断尝试调整自己的认识,在尝试—失败—再尝试中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陀螺片靠近转轴上方还是下方转动更稳定”中,幼儿两人一组进行比拼。第一次比拼中,有的是靠近转轴上方的赢,有的是靠近下方的赢,无法得到结果。于是再次尝试,可结果还是一样。几次尝试后,幼儿发现比拼中每次都是陀螺片靠近转轴下方获胜人数更多。于是,决定换一种比拼方法:每组进行5次比赛,比一比哪种陀螺获胜次数更多。幼儿在不断尝试中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每组比输赢,到所有组中哪种陀螺获胜次数更多,再到每组5次比拼哪种陀螺获胜更多。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丰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在科学活动中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成效

在“陀螺转转转”活动中,幼儿在对操作材料的摆弄,对活动现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与总结的过程中,持续观察、实践、思考,不断将新旧知识进行碰撞,形成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且探究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师的视角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重视孩子在进行探究过程中所得到的诸多体验与收获,积极推动孩子的发展。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小衔接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小衔接的背景下提升对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制定合理的科学教育内容和衔接目标,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江苏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缪雯晓.挖掘民间游戏中的教育价值[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4]朱国英.浅谈如何创设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科学活动区[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1):224-225.

猜你喜欢
科学活动幼小衔接自主学习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