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要让疑问成为资源

2023-06-24 12:17张婉颖
关键词:备课翻译初中语文

张婉颖

摘 要:备课时,不能依赖“教参”,需要独立思考,运用逻辑思维,以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故而应反复细读文本。若是翻译类文本,尤其是经过删改的文本,最好能查对外语原文。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备课中的疑问和发现转化成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翻译;备课

一、 关于《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翻译的几处疑问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包括《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科普说明文。

备《恐龙无处不有》一课时,从语言的准确性和说理的逻辑性看,我有几处疑问。

因教材注为“选自《新疆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孟庆任译(以下简称“孟译”)。有改动”,我首先去查原译本,发现教材改动的几处确实比原译本要好(这点下文再谈),但仍未能解决我的疑问。查询发现,英文原文刊于1986年12月12日《洛杉矶时报》,题为“The Case of the Antarctic Dinosaur(南极恐龙案例)”[1];1989年,收入艾萨克?阿西莫夫作品集Frontiers(新疆域/前沿),题目改为“Dinosaur Everywhere(恐龙无处不有)”[2];199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译《新疆域》,以“恐龙无处不有”为题。

我把有疑问的句子、我的疑问、英语原文、我的翻译(下文称为“自译”)、课文译句和自译比较分析罗列于下:

1.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疑问:“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怎么就能“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呢?就算“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也不能“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原文:“The fossilized remnants of dinosaurs had already been located on every other continental land mass on Earth. The presence of these ancient reptiles on Antarctica as well makes the dinosaurs a truly worldwide phenomenon.”

自译:“恐龙的化石残骸在其他每一个大陆上都早已被发现。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让恐龙变成了真正的世界性的现象。”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和“让恐龙变成了真正的世界性的现象”意思差别很大,“说明……”是由上文得出的结论;而“让……现象”,侧重的是这一发现的意义。“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是以肯定的语气说明恐龙在世界上(地球上)的分布广而多,“变成了真正的世界性的现象”并不强调恐龙在世界上(地球上)的分布状况——就本文的语境而言,侧重的是由这一发现引发的研究由局部的扩大到了世界性的。

2.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疑问:(1) 凭什么断定“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2) 为什么要强调“独立”?(3) 就算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从逻辑上看,引出的问题应该是“那么它们是和哪些动物一块生存的呢?”;而不是“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原文:“Besides, it is not likely that dinosaurs evolved on every continent independently. If they evolved on one to begin with, how did they manage to cross the ocean to other continents?”

自译:“此外,恐龙不大可能在每一个大陆上各自进化。如果它们是在某一个大陆上开始进化的,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里,evolve意为“进化/演化”,不应译成“生存”。

此处与孟译有质的不同,“不大可能”是不确定的判断,用语富有弹性,而“不可能”则是对事物作出了确定性的判断,用语决绝。“各自进化”与“独立生存”意思完全不同。而孟译漏掉的一句“如果它们是在某一个大陆上开始进化的”,从文章逻辑性讲,非常重要,这个假设关系的句子紧承上一句,合乎逻辑地引出下一句的问题“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同时使得下文对“板块构造”理论的说明顺理成章了。

3.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疑问:“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这里的“另一个”是多余,还是别有用意?

原文:“As the plates moved this way and that.”

自译:“当板块向各个方向运动时。”原文中“this way and that”在这里译成“各个方向”更好。

两相比较,译成“向各个方向”,简洁明了。

此外,对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文本时,还发现其译文有一处科学性错误: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的遗骸。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从句子结构上看,“这种”指代的是恐龙,而恐龙并不是两栖动物,估计教材的编者发现了这一科学性的错误,于是把这一句删改为:“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原文:“They were not well adapted to extremes of cold. Indeed, back in 1968, fossilized remnants of ancient amphibian life were discovered in Antarctica. Amphibia (of which frogs and toads are the bestknown modern examples) are even less welladapted to Antarctic weather.”

自译:“恐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极端的寒冷。事实上,早在1968年,南极洲就发现了古代两栖动物的化石遗迹。两栖动物(现代例子中最著名的是青蛙和蟾蜍)还要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的译本,把“1968年”误译成了“1986年”(或者是他们所选的原文本身搞错了),教材的编者发现了科学性错误后,并未查原文,只是一改一删了事。仔细分析,被删改的句子,在文中有着重要作用:比恐龙还要更不适应南极气候的两栖动物化石在南极的发现,更会令人产生疑问“那么它们(包括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同时下文第13节“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中的“两栖动物”也有了照应。

因为发现了以上问题,备《被压扁的沙子》一文时,我也找到了英文原文来进行比对。此文于1989年4月14日发布于《洛杉矶时报》,题为“Theory Has Impact on Dinosaur Doom”[3];后以“Squashed Sand(被压扁的沙子)”[4]为名收录至Frontiers。比对后,发现也有几处译文值得商榷:

1.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原文:“Stishovite isnt really stable. The atoms are too close together and they tend to move apart and become ordinary sand again.”

自译:“斯石英并不绝对稳定。它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有互相分离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并不十分稳定”的稳定程度远不如“并不绝对稳定”,而下文说科学家们在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到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显然斯石英不是“并不十分稳定”,而是“并不绝对稳定”。

2.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原文:“However, they are held together so tightly that this change takes place extremely slowly, so that stishovite can remain as it is for millions of years.”

自譯:“然而,由于原子们紧紧地抱在一起,这种变化发生得极慢。因此,斯石英可以保持其原状长达千百万年。”

如果说斯石英只能保持数百万年,那么在具有6500万年年龄的岩层中是不可能找到斯石英的。而“千百万年”,才与前文的“并不绝对稳定”语意吻合。

3.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原文:“The same thing happens with diamonds. The carbon atoms in diamonds are pressed unusually close together and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m to spread out and become ordinary black carbon but that too takes millions of years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自译:“金刚石也是如此。金刚石中的碳原子异常紧密地挤压在一起,有向外扩散并变为普通碳的趋势。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也需要千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和“金刚石也是如此”,前者多了一个“形成”,据上文,便会让人理解为金刚石也像斯石英一样是由沙子压扁而成的。细读上下文,可见这里的“此”,指代的是斯石英原子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彼此之间出现互相排斥反弹的趋向,而金刚石原子间也有同样的特点。如果把“the same thing happens with diamonds”直译为“相同的事情也发生在金刚石上”,意思就更加清楚了。

当然,翻译作品(尤其是科学散文)选入教材时除了需要校对外语原文之外,最好注明首次发表的时间,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首段说道“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紧接着在第2段提出1980年的“撞击说”,第3段提出1987年的“火山说”。那么“过去的9年”,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呢?这关系到对“一个新观点”的判断。这个“新观点”是“撞击说”呢,还是“火山说”呢?按时间看,1987年提出的“火山说”比1980年提出的“撞击说”要新,但当我确定了原文发表时间是1989年,再结合“在过去的9年里”,才能确定“新观点”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火山说”是在“撞击说”这一“新观点”提出后争论不休的9年中提出的又一观点。《新疆域》是作者从1986年开始为《洛杉矶时报》辛迪加撰写的每周一期的科学专栏文章的合集,对当时的读者而言,其中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非常清楚,而今天的语境不同了,发表的时间背景对理解文章很重要,故编入教材时注明写作时间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 关于备课的两点思考

(一) 要细读文本,大胆质疑,小心求证

本单元导语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按这样的要求,阅读推理性较强的科普类说明文要抱有怀疑的态度、运用批判的思维,这样才有利于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好奇、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動力。要求学生做的,教师首先要努力做到。所以,备课时,不能依赖“教参”,而要独立思考,运用逻辑思维,以科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故而应反复细读文本。在反复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最后可能还会有单凭细读文本、靠逻辑的力量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查阅、参考其他的资料。若是翻译类文本,尤其是经过删改的文本,最好能查对外语原文。如果查不到原文,或者不具备外语阅读能力,可以查不同译者的翻译文本,两种不同的翻译文本作比较或许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二) 要善于把备课中的疑问和发现转化成教学资源

上述几处疑问,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可设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此外,教材对上海教育科技教育出版社《新疆域》原译文本所做的几处改动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比如:

1. 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教材删去了“作出”二字)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出”与“发现”搭配不当,删去后,语言更加准确。

2.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教材改为“骨骼化石”)。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教材改为“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化石骨骼”和“骨骼化石”中心词不同,发现的是化石,故改为“骨骼化石”更符合实际且具科学性。“稍微离开南极海岸”是直译,改为“离南极海岸不远”,原意不变而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3. 如果(教材在“如果”后增加了“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如果”后加一“把”字,句意更清晰。

教学时,如果把原译文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和教材修改本比较辨析,能让学生在真实而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体会、理解何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养成推敲语言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查找《恐龙无处不有》的外语原文时,我联想到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互联网学语文”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建议“邀请信息技术课老师或者互联网从业人员到班级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办专题讲座,教大家如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络词典和专题数据库”。但是,当时没有真实的活动情境,没有学生迫切需要运用搜索技巧解决的实际问题,故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不高。这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建立在类似于寻找《恐龙无处不有》英文原文的基础上,利用真实的问题来引发讨论、学习、分享搜索技巧,即“问题导向式学习”,便可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较好地达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Isaac Asimov. The Case of the Antarctic Dinosaur[N]. Los Angeles Times, 19861212(2).

[2] Isaac Asimov. Dinosaur Everywhere[M]//Frontiers. New York: Dutton, 1989:142145.

[3] Isaac Asimov. Theory Has Impact on Dinosaur Doom [N]. Los Angeles Times, 19890414(3).

[4] Isaac Asimov. Squashed Sand[M]//Frontiers. New York: Dutton, 1989:145147.

猜你喜欢
备课翻译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