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探究区,“玩”中增长大智慧

2023-07-04 04:08王小凡
教育界·A 2023年12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科学活动幼儿教育

【摘要】在幼儿教育时期,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玩、爱模仿的天性,在幼儿园中构建科学探究区,让幼儿开展科学游戏活动,使幼儿能够在“玩中做”“玩中学”“玩中思”。这种教学方法利于幼儿科学素养的养成,能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教育;游戏精神

作者简介:王小凡(1995—),女,江苏省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

区域活动具有宽松自由和快乐自主的特点。而以游戏为主的集体活动具有材料丰富和有趣的特点[1]。为幼儿构建以科学探究为基础,融合游戏和区域活动特点的集体活动区域,符合幼儿自然的发展规律。教师让幼儿自发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材料进行了解、学习和探究,有利于幼儿展现真实的自我和表达真实的想法,能够促进幼儿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文章以游戏化为主的幼儿教育为出发点,阐述了在幼儿园中构建科学探究区的策略,以及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增长大智慧的方法。

一、遵循幼儿天性,尊重幼儿主体意识

(一)引导幼儿天性,视科学为“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以幼儿更容易接触的日常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材料,以玩游戏为引导,能够给予幼儿更多学习的机会,丰富幼儿对于日常生活的认知,强化幼儿对于日常生活的探索兴趣。幼儿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往往会用手进行各种尝试,比如试试看能不能掰开。在对幼儿的天性进行引导的时候,教师不需要对幼儿有过多的干涉。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其分辨和判断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在对幼儿的天性进行引导的时候,教师要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易于幼儿理解的事物,比如泥土、木棍、水和光等,以免干扰幼儿认知的形成。教师可以在幼儿接触这些常见事物的时候进行引导,就像幼儿在洗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去抓住水。在幼儿无法抓住水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平常我们都是用杯子喝水,为什么杯子可以接住水,手却抓不住水呢?小朋友们,请你们把两只手合在一起做出杯子的形状,看看这样能不能留住水?”在天气寒冷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热水冒出的水蒸气,以及水蒸气在玻璃上凝结成冰霜的过程,以自然的美感引起幼儿对于水形态变化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用手融化冰,使幼儿明白热水、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由此向幼儿简单普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师借助自然事物的属性特征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在日常玩耍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常识,将幼儿对科学探索和科学常识的学习变成一次“玩耍”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体现了在“玩中学”的教学策略。

(二)尊重幼儿主体意识,创设适宜环境

3—6岁的幼儿天性好玩,而且善于模仿所见到的人和事物。这个阶段的幼儿犹如白纸,外界的引导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意识,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还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段和身心素质,创设适宜幼兒成长的环境。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科学常识,也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状况,以此确保幼儿能够健康成长。

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此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并鼓励幼儿互相合作。由于幼儿的家庭环境和认知情况都不相同,让幼儿互相合作,在游戏活动中分享知识和信息,学会互相帮助,能够促进幼儿的共同成长。比如,在种植活动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到更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比如自然园、植物园、种植园或者是小树林等,再将幼儿分为几个人一组,给他们发放塑料桶、塑料铲、放大镜、手套和种子等工具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想使用的工具。如果出现幼儿争抢工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得幼儿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教师要有耐心地引导幼儿,从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开始,一点点地向幼儿传输种植过程的相关知识,然后让幼儿自由选择地点种植,并隔一段时间带领幼儿来再次观察,了解种子的生长状况,从而让幼儿更好地探索自然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劳逸结合,注意幼儿的休息时间。

教师尊重幼儿的主体意识,带领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能够让幼儿形成基础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意识

(一)开展科学小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万物都可以成为开展科学实验的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感兴趣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与科学知识结合,设计出幼儿可理解、愿意学的科学小实验,在实验中提升幼儿的思考和实践能力,保持幼儿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在科学实践中,富有乐趣和变化的实验往往更容易吸引幼儿的关注,比如“光与影”的实践。在开展“光与影”的科学小实验时,教师需拉下厚厚的窗帘,关闭走廊和室内的灯,然后再点燃蜡烛,利用蜡烛的光与倒映的影子,做出各种有趣的手势。如教师可以用手势做出各种动物的影子,还可以借用故事的逻辑线用影子为幼儿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实验既为幼儿普及了光与影的关系,又锻炼了幼儿的手指和双手的协调性、灵活性,为之后较为复杂的实验开展打下基础。教师也可以单独进行“光”或“影”的实验,比如利用放大镜反射太阳光点燃易燃纸张,借此告诉幼儿光的能量;也可以在户外集体活动的时候,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影子,思考为什么影子会随着走动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还可以将科普的知识编成谜语或者故事,让幼儿去思考。

取材于生活的科学小实验,能让幼儿感到更加熟悉,有利于幼儿专注完成科学实验。简易的实验场景,方便幼儿在家也能再次进行实验,由此加深幼儿理解,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记录生活日常,萌发科学意识

除了科学实验,教师也可以从日常细节抓起,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对于幼儿来说,相比于科学实验,记录生活中的日常活动自由性更强,涉及的方面也更广。同时,让幼儿记录生活日常,是从幼儿的视角观察生活,往往能发现教师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借助这些细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更多微型的集体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对于科学的认知,这有利于幼儿更好地观察生活细节、培养生活习惯,能够萌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素养的积累更加深厚。

春游、秋游是幼儿较为喜爱的户外集体活动。对于游玩的地点,教师首先要做出筛选,选出那些有利于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认知的场地,然后让幼儿自主选出一个他们最想去的地方。以植物园春游为例,在游玩前,教师不需要布置任何任务,只需要让幼儿自由活动,融入自然之中。在休息期间,教师可以像聊家常一样,询问幼儿此次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物。有的幼儿说:“看见了有好多颜色的花,有的花长得像喇叭,有的花还带刺,扎人很疼。”教师可以根据花的颜色、花瓣或者花的叶子的形状特征向幼儿科普花卉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幼儿:“小朋友们,百合花色彩绚丽,是不是非常好看?但是除了好看,百合花的鳞茎还可以吃,还能做治病的药。”幼儿有了基础的花卉知识,在开展种植类的科学实验时会更加地顺利。

教师在“玩”中引发幼儿思考,将知识传授给幼儿,为之后的科学实验做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学会记录,提高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力,形成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三、完善课后评价,内化能力于心

(一)积极组织小组反馈,纠正幼儿认知偏差

构建科学探究区,让幼儿进行实践记录和科学实验,是为了帮助幼儿形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自然、物理和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幼儿本身认知的局限,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反馈活动,让幼儿分享实践中发现的知识。在幼儿分享后,教师还要进行细节上的补充和方向上的纠正,防止幼儿出现认知偏差。除此之外,教师在每次科学实验或者幼儿自主探索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讲评,为幼儿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幼儿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反馈分享环节,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幼儿对开展过的实践进行回忆和思考,还可以提前收集幼儿的实践经验,将同一实践类型的幼儿分到一起,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一步进行分享和归纳。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享的知识进行分级,使幼儿形成相关的知识框架。比如有的幼儿的实验是“水在哪些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有的幼儿的实验是“水渗透进土地之后最终会到达哪里”,有的幼儿的实验是“水会变成哪些形态”。其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让研究这方面知识的幼儿先讲,然后再让研究水循环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讲解。这种分享反馈活动能让没有进行水实验的幼儿也能了解水实验中涉及的知识,促进了幼儿整体的发展。在幼儿完成讲解后,教师可以进行讲评。比如在幼儿完成种植实验之后,教师可以总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因素有水、土壤、阳光等。

教师定期开展幼儿小组反馈活动,能够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信息总结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幼儿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在幼儿实验过后,针对幼儿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有助于矫正幼儿实验行为和认知,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家园共同建设,使幼儿将知识内化于心

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于教师在幼儿园内的指导和培育,也需要家长的重视与实践。幼儿天性好玩,在幼儿园当天学到的科学知识,可能在回家之后就抛之脑后了,这种情况不利于幼儿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系统的构建。因此,在幼儿回家后,教师还需要在家长群里同步当天的集体活动内容和科学小实验,并标明重点。家长可以和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的记忆情况,让幼儿再次回忆学过的内容,加深幼儿记忆。同时,家长要注意控制幼儿玩的时间,在保证幼儿放松的同时,确保不让幼儿沉迷于游戏。

在幼儿园内开展集体活动和科学实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让家长做幼儿的小老师。幼儿所开展的活动或者科学实验,更偏重于生活实践,对于家长知识水平的要求不高,甚至在生活实践上,一些家长的经验技巧比教师更高明。家长带领幼儿进行实验,传授幼儿生活经验,不仅能让幼儿对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还能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使得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情时,更愿意和父母分享。由此,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成长状况,及时帮助幼儿明确对新事物的认知,使其积累更深厚的认知经验。比如,在幼儿回家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认识的植物会主动地告诉父母那是什么,有什么用,以获得家长的赞扬和肯定。家长也可以通过询问幼儿植物的种类、名称和用途等,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记忆。

家园合力共育,使得幼儿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得到巩固。幼儿在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中反复学习科学知识,能够真正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自身的科学探索和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在构建游戏化科学探究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幼儿开展多种常规和微型的科学活动与实验,通过让幼儿动手做实验和记录日常,培养幼儿对于生活的探索兴趣和观察力,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意识,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身心状况,让幼儿之间彼此合作,学会表达与反馈,以此锻炼幼儿的合作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还要贯彻“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让幼儿在“玩中做”“玩中学”“玩中思”,在游戏化科学活动中提升科学素养,获得大智慧。

【参考文献】

[1]薛菲.关于幼儿科学领域活动开展的探讨[J].天津教育,2021(15):128-129.

[2]沈晓枭.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J].名师在线,2019(17):85-86.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科学活动幼儿教育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