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

2023-07-17 16:28姚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姚灿

摘 要:新形势下,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越发重视阅读,凸显出文本细读的重要地位。文本细读,是从阅读教学出发,与阅读教学相互结合。只有对文本关键词句、语境、结构等细细品读,厘清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才可以从本质上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完善教学内容,拓展更多的教学文本,最大限度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0.00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是学生实现语言积累和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梳理各种阅读技巧才可以加大阅读方面的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教师需要提高学生对文本细读的重视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做出针对性的指导,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为其中的重要部分。认真细读每一个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细读的认识不到位,备课中教师依赖性严重,文本细读方法单一;教师偏重细读局部,弱化整体解读,只强调文本的内容,忽视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此外,教师对文本细读的评价方式单调,不重视其诊断功能。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只有这两面保持一定的和谐,才可以让学生清晰理解阅读内容,并且结合实际将理解融入对文本的解读当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主要有:

一、提高细读文本的意识

语文是中华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体现。就小学阶段而言,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度的建设。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其存在的价值。

首先,教师需要提升备课时细读文本的意识。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对相关的内容实施合理的定位,最大限度优化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学科知识,延伸阅读范围,增强阅读经验,从而产生对文本的独到见解。教师要多关注文本细读方面的要求,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并且加大对问题的思考。

其次,教师要直面文本,保留原初体验。教师需要在文本的初始体验中,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文本的细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在深入探究中直面文本,将作品中最为深刻的部分真实呈现给学生。此外,教师要共享细读经验,丰富细读的层次性。教师应丰富自身的见识,多进行集体评课活动,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文本细读应细读层次性的东西,落实情感体验。教师要从整体上细读文本,覆盖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主要内容,保持内容多元化,并要理清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在文本细读中,要将文本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保持良好的叠加性。

二、掌握多种文本的细读方法

文本细读法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结合文本细读要求,开展语文阅读指导;设置语文课堂情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开展小组阅读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探究。

首先,明晰语言,揣摩形式的意蕴,需要在情感和语言的回归中细读文本。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中:“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其中,“小艇”和“独木舟”都是建立于经典的基础上;“像”字句中可以感知微妙的变化;“輕快”“灵活”在中间位置,此处很多内容都是使用逗号分隔的,由此可以感知到不一样的韵味,体会潜藏的蕴意。细读文本,可以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秘密”,并探究其中微妙的变化。

其次,还原比较,感受潜在的诗意。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隐性的文本来分析其中包含的一些内容,以此保证内容的丰富性。首先,可以采用还原法。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仅有50字,只有细读文本才可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维度深入探究中心思想,感受山村的风光。其中,“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就需要学生在借景抒情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且要在读后细细品味,以分析“丰年”“蛙声一片”的深刻内涵,从而理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原生语义的视角下,“丰年”是大丰收之年,“蛙声一片”指青蛙的声音叫成了一片,之后需要将这些词语放置到真实语境中,体会当时的写作背景。彼时,辛弃疾被宦官排挤,后定居江西过着田园生活。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文本细读不仅让原本的语境得到了还原,还促使读者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增加了大家对生活的热爱。不管文本是什么样,教师都需要围绕其中心思想展开,挖掘文本中的真实内涵,由此回归到文本中,将原文真实地呈现出来。其次,可以采用比较法。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乍雨还晴、风云变幻”一句真实地呈现了西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合理地描绘了雨势凶猛的景象。但是,通过对比这两者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首先,一个是描写下雨前,一个是描写下雨后。《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中“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声”,表达出作者看到这个情境时的状态,即在彷徨郁闷中体会风雨交加。其中,“风兼雨”与“飒飒声”相对,需要学生在悲凉的氛围中,感知不一样的画面和特点,将自身融入不一样的视角,由此领略句式之妙、细读之妙,长此以往,学生的素质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最后,互文参照,体悟深层的韵味。例如,宋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和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就可以运用互文参照的方法细读,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中蕴含着对国家统一、收复失地的希望和寄托。对于这两首诗来说,虽然诗人身处不同的时代,但其思想是一样的,可以看出两个时代的人有着明显的联系。细读过后,文本的深层诗意似乎并未结束。一个“悲”字展现了忧国忧民,一个“哀”字展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通过文本细读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还可以将文本各自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三、平衡细读中的“矛盾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已然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整体性,注重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使用文本细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这些内容中的矛盾之处,还可以顾全整体,细读局部,由此找到内在的本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延伸。

首先,需要顾全整体与细读局部的统一。在阅读的时候,不能使用无意义的阅读方式,需要利用文本中的细节,提高学生对字词句的鉴赏力,还要分析文本细微的地方,保证内容的整体性,使得整体和局部相和谐。例如,在学习《搭石》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在细致品味中,分析需要落实的重点和难点,并将文中无私奉献的精神呈现给学生。《白鹭》的体裁类型属于散文,作者通过描绘白鹭的外形美和身段美,直观地呈现出了独钓图、望哨图和低飞图。学生在阅读后,需要探究“白鹭外形美在哪”“白鹭身段美在哪”“文中描绘的画面美在哪”等问题。如此还不够,细读之后,学生还可以发现诗文精巧之美,并在品味白鹭之美的同时,充分把握文本整体的脉络。

其次,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内在本质相统一。多元解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性,还要平衡好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这个“矛盾点”。在初读《穷人》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并让其说出理由。有的喜欢桑娜,因为她比较善良,会帮助其他的人照顾孩子;有的喜欢桑娜和她的丈夫,认为他们在自己生活都困难的情况下,还在照顾其他的人;还有的不喜欢桑娜的丈夫,认为他不善良,可能会打桑娜。

四、巧妙挖掘教材中可细读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从本质来讲是一种理解性的思维活动,立足点不一样,那么需要的逻辑性思维也就不一样。首先,需要巧抓切入点。在设计切入点的时候,需要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础上,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并激发其求知欲望。

例如,因为小学生对于《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不是十分熟悉,所以弄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人物性格对其而言并不简单。对此,要想巧妙地抓住切入点,就可以以“借”为主线,分析诸葛亮如何草船借箭。之后,还需要分析“借”成功的原因,品味其中的语言文字,深切体会诸葛亮、周瑜等关键人物的特点。细读课文后,就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其中的三要素:第一要素是起因(为什么要借箭),第二要素是经过(怎么借的箭),第三要素是结果(借箭成功了吗)。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还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深度阅读文本后,学生一方面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另一方面体会到了周瑜的心胸狭隘。学生在理解文字背后的意思后,就能感知到人物的真实特点,并且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学会阅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巧设中心问题。第一是在文章重点处设计问题。如《乡下人家》中有关键词“探”,因此可以设置问题:如果把“探”字换成“长”字,可以吗?为什么?由此,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感受到一场春雨过后的生机盎然。在进一步细读以后,一个“探”字写出了春笋破土而出的生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季万物的生命力。第二是在课文内容重复处设计问题。《慈母情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中,教师可以以“我的母亲”这种反复出现的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如果删掉“我的母亲”,此时再进行阅读,是什么样的效果?由此让学生明白这样写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母亲无私的爱真实地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

第三是利用课文留白处设计问题。在《盘古开天地》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文留白处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想象,使其发挥想象力,感知省略号的神奇之处,由此提升学生的思维。

第四是设计引领全文的主问题。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教师就是以“回忆了什么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最后,巧品字词句。《开国大典》一文,从“点”的角度,呈现出大家激动和自豪的心情,并且从“面”的视角,呈现出场景的壮观和宏大。巧设朗读处,如《爸爸的花儿落了》就可以使用朗读的方式,感悟文本的内涵。

此外,《桥》一文需使用细读文本的方式落实和呈现相关的教学内容。

教师:目前老汉和乱哄哄的群众面临的是——

学生:这里看到的是一个较深的洪水,还有一个是窄的桥面。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是这个时候,大家都抢着过这座桥,可以全部过去吗?

学生:不可以。

教师: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谁出现了?

学生:这个时候老汉出现了。

教师:是的,老汉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座山。“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语气坚定地解决了所有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老汉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为了指挥大家,他自己的声音怎么了?

学生:沙哑了。

这个时候,引导学生也使用沙哑的声音,并且语气坚定地再读一遍。此时,学生会根据阅读的需要,理解文本的含义。找准文本中适合朗读的段落,对文本进行细读,而后再去理解这些心情,就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在阅读目标落实以后,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能得到提升,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出发,平衡好细读中的“矛盾点”,深层次挖掘教材中语言,并在细读文本后进一步延伸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文本细读的习惯。多元阅读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重点和细节,实现对文本的细读,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第6期。

[2] 杨国琴《多维交互,打造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艺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今天》2021年第12期。

[3] 钱海萍《挖掘苏州文化打造特色课堂——融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本地传统文化的几点方略》,《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16期。

[4] 王冬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年第30期。

[5] 胡莉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文本价值探究——以薛法根教师的〈雾凇〉教学为例》,《小学教学参考》2020年第28期。

[6] 邓利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题概括探讨——以部编版四年级课文为例分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年第5期。

[7] 朱惠敏《关注阅读,践行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閱读教学研究》,《时代教育》2020年第3期。

[8] 左雪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探讨》,《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年第5期。

[9] 汤巧苗《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智慧课堂构建策略探究》,《时代教育》2021年第12期。

[10] 吴文枝《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剃头大师〉教学为例》,《西部素质教育》2021年第15期。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