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究

2023-07-29 15:22王婷婷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教师

王婷婷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大数据的出现为其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大数据技术和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从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方法、强化思政育人导向等方面,探索一条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大数据素养;教学方式;评价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025-0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和人们衣食住行的关系日益密切。在主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大数据的应用[1]。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顺应当前发展的趋势,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做规划,用更高效的办法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有时面临着一些干扰因素,特别是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可能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冲击。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要积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相继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发布方式不断涌现,全球数据信息量呈指数式爆炸增长之势。数据获取途径的扩张及数据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为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1.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8年。大数据即利用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的数据处理应用程序难以处理的庞大而复杂的数据集。

2.大数据的特征及价值

从大数据的定义可以提取出“4V+1C”特点,即variety(多样性)、volume(海量性)、velocity(高速性)、 value(价值性)及complexity(复杂性)。多样性即大数据的种类很多,结构化、非结构化及半结构化等均包含在其范畴内,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海量性指大数据的体量非常大,PB级别将是常态,且增长速度较快。高速性即数据的流动和处理的速度快,这是大数据和传统数据挖掘的最大区别。价值性即其价值呈现出多样性、稀缺性等特征。复杂性即受“4V”的影响,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过程难度加大。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数据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我们要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挖掘出其背后的价值,以此推动社会更好地发展。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机遇

(1)教师能够获得较准确的学生信息。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信息,这些方式费时费力,收集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对信息的分析不够精准。而大数据分析是以学生的真实信息即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这些行为习惯是对学生思想和意识的真实反映,所以大数据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相比更加真实客观。教师基于学生真实信息所制定的教学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有针对性。

(2)教师能够全局性地统计和应用信息。与大数据相比,传统数据带有明显的单维度性质,数据分析只能得到目标对象的简单数值信息。大数据则可以通过更高级的信息处理方式得到更加详细、全面且隐蔽的目标对象实际情况,并以图像、视频等方式呈現出来。教师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能收集到更多与学生有关的真实可靠的信息,还能对信息进行高速处理和分析。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的这一特点建立动态模型,以便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教师能够按照所得信息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大数据下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信息,在教学前制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动态、即时、全过程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追踪式调查。例如,大数据能够对学生在微助教、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对学生的考勤、课堂互动、考试成绩等进行量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辅导,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率。

2.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挑战

(1)海量的数据信息削弱了思政课对部分学生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渠道、手段更加多样,效率更高,但同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导致其听课积极性不强、抬头率不高,这对高校思政课堂造成了干扰,增加了教师思政育人的难度。同时也要看到,网络空间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较差,容易轻信或传播一些未加证实的虚假、负面信息,甚至触犯法律而不自知。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利用思政课和网络空间抢占话语权,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形成正确的“三观”面临重大挑战。

(2)思政课教师分析处理大数据的能力不足。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还要与时俱进,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高校需要具备能够熟练处理大数据的思政课教师,但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大数据的认识和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他们虽然能认识到大数据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但自觉学习和应用这一技术的意识并不强。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大数据技术并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可用可不用,这就降低了教师学习新技术的动力。近年来许多高校要求使用雨课堂、学习通、AI课堂等教学平台,在教室里也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但是部分教师对这些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却存在“不想用”“用不好”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不仅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些思政课教师虽然愿意尝试应用大数据技术,但缺乏对数据信息的整合和运用能力,难以有效地将有价值的信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再加上一些高校并没有配备相应的大数据分析平台,缺乏对技术使用方法的培训机制,因此教师难以获取全面的数据资源,对大数据信息的整合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3)大数据的推广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单一,思政课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较强,部分教师进行内容讲解时往往侧重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信息,课堂缺乏互动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快速获取各种信息,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沉闷的思政课堂活跃起来。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大数据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面对大数据给思政课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主动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措施,可以从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创新评价方法、强化思政育人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1.提升思政课教师大数据素养,构建大数据平台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思政课的效率及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要强化以思政课教师为对象展开的学习培训活动,实现思政课教师综合素养的持续提升[2]。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掌握和利用大数据资源及大数据技术。

(1)转变理念,培养大数据意识。大数据时代已然悄悄到来并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等。教师要想有效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必须树立数据化教学理念,培养数据意识和思维,增强自觉整理、分析数据资源的意识。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大数据知识,了解大数据的特征,促进大数据和思政课教学相融合,探索大数据指导下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提升精准化教学水平。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大数据在给思政课教学带来大量数据资源的同时,也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这些数据资源,这就对教师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此,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思政课教师具备较强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力。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内容,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帮助教师养成与时俱进的好习惯。还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基于大数据积极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教学比赛,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之间要多交流,分享自己的大数据使用和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加大教学投入,构建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还需要学校加大投入,构建一个大数据平台。高校可以将涉及学生的不同系统建立成一个大数据平台,如校园通、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再利用大数据将数据存储在同一个平台中。这样,教师提取数据时就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具体化的数据,能使教师更清晰地掌握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情感发展、兴趣爱好等,进而设置更有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防止学生个人信息泄露,高校应建立完整的数据提取流程,采取加密措施。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构建“大数据+思政课”教学平台,如开发和建设VR思政体验及实践教学平台,让师生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体验几百个VR教学场景,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大数据和思政课的结合,是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实践课教学模式

(1)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强理论性,把握政治导向性、思想教育性和现实针对性。高校既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要借助大数据、现代媒体技术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提升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思政课相关课件、案例等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可以优化教学方式。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获得更多学习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监督,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如课前可以利用学校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上网信息进行收集,根据其关注热点、兴趣点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如进行课堂讨论、答题和课后作业的布置等;课后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参与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计算评估,动态化、实时化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時,教师还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传课件、重难点讲解视频等,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和效率。

(2)优化实践课教学模式。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以往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往往采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提高思政实践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就要创新思政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建立在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基础上的VR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应用VR技术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虚拟仿真环境下观看影视视频,聆听历史故事,“进入”历史场景,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不一样的红色教育。VR思政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真实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此外,高校还可以搭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活动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只需要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虚拟实践学习。比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平台上发布相应实践任务,并给出适当说明,学生则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展开实践,并将实践探索结果记录下来发布到平台上,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这样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动手的好习惯,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发挥的空间。

3.創新评价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是优化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保障,而大数据为创新思政课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大数据背景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完整记录学生的上课状态、学习过程、反馈结果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最终进行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价。基于大数据展开的评价活动不同于传统评价,其将过程和结果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除了教师评价外,学生评价也被重视起来,这有利于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强化思政育人导向,促进政治引领与技术应用相融合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对信息价值判断的准确性并不是很高,有时会受到负面信息甚至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同时,大数据会对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信息类型进行记录及分析,并持续推送相关信息,这容易使学生获取的信息面变窄,形成“信息茧房”,局限学生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对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保持政治敏感性,及时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避免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变。教师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整理和分析,全面掌握学生情况,保证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另外,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守则时,高校应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情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汇总学生数据,以从直观上更好地查看学生的行为数据,根据图形提取数据,从而完善评估机制。评估结束后,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以便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形成变化的根本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将大数据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创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强化思政课育人导向作用,在大数据技术和思政课的融合中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N].人民日报,2017-12-10(01).

[2]肖述剑,何凡.大数据时代提升思政课质量的主要问题及破解路径[J].池州学院学报,2022,36(04):157-160.

[3]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26)(2022-12-22).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4/t20180426_334273.html.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21.

[5]王寿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6):85-87.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Wang Tingting

(School of Marxism, Zaozhua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Zaozhuang 2771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changing peoples live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no exception. 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s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big data,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tegrate big data technolog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explore a new path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from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big data lite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rans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ng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big data;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big data literacy;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innovate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