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小衔接工作误区与对策的思考

2023-07-29 05:16庄秀萍
成才之路 2023年20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小衔接误区

庄秀萍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幼儿向小学生身份转变的重要过程,也是其学习生活的重要转折期。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可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学习。目前,幼小衔接广受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关注,但就实际操作情况来看,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提高幼小衔接质量,是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思考的问题。具体策略有:遵循幼儿发展特点、树立正確衔接观念,依据衔接工作规律、突出衔接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有效衔接点,以此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推动幼儿园教育及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幼小衔接;误区;小学化;超前教育;观念;规律;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0-010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学前儿童时间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gzx21-212)研究成果

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走向小学的过渡阶段,也是幼儿逐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向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的过渡时期[1]。现在,包括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都认识到幼小衔接对幼儿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性的意义、对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意义。但幼小衔接在幼儿园方面存在“小学化”的误区,在家长方面存在“超前教育”的误区。本文就幼小衔接中常见的误区进行分析,探究走出误区的相应策略。

一、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生涯、学习生涯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时期,经历了这个时期后,幼儿就会成为小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而角色的转换必然会带来生活、学习上的适应性变化以及不适行为,这也是开展幼小衔接的必要性所在[2]。

1.小学生活上的重要变化

相对于幼儿园生活,小学生活存在三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第一,校园环境变化。幼儿园为满足幼儿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其环境以游戏空间为主。而学校环境以规规矩矩的课桌椅等为主,这就对幼儿的独立性提出非常大的挑战。陌生的环境容易让幼儿产生抵触、紧张情绪,非常考验其适应性。所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环境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作息时间调整变化。小学以各学科教学为主,既“规矩”又“规范”,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相对幼儿园较长,每日的上课时间与幼儿园相比也明显增加,中午午休时间则较短,基本不具备午睡条件。以上种种,对刚进入小学的新生而言都是极大挑战,若不提前做好过渡衔接,很容易产生不适感。

第三,人际交往变化。小学对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的新生而言,无疑是非常陌生的环境,无论是校园环境,还是教师、同学都要重新认识、重新熟悉。另外,相对幼儿园来说,小学阶段的课程较多,需要认识、接触的教师也比较多。且每个班级的学生大概在40人~50人,比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明显增多,这也给幼儿的人际交往带来一定压力。所以,教师要在幼小衔接阶段给予幼儿相应指导,帮助其做好准备,以更快适应小学生活。

2.小学学习上的重要变化

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多以游戏为主,这样,幼儿就缺乏学科概念。而小学的学习以学科化的方式展开。且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方式较随意,幼儿在上课时可以随便坐,但小学对课堂纪律、规则、行为习惯的要求较高[3]。另外,与幼儿园阶段慢节奏的教学方式明显不同,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增加、节奏加快,这也对小学新生的适应性提出了挑战。若没有接受相应的幼小衔接教育,幼儿易产生不适感,难以快速融入小学学习中。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误区

1.幼儿园误将“小学化”当作幼小衔接

受“应试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部分幼儿园存在明显的“小学化”倾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采取小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幼儿学习小学知识的现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去小学化”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4]。幼小衔接中的“小学化”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内容“小学化”。部分幼儿园为使幼儿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在开展幼小衔接时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目标,将小学知识提前搬到幼儿园课堂,如让幼儿做简单的数学计算题、背乘法口诀或古诗等,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设了“特色班”“兴趣班”,如书法班、数学速算班、英语班等。这种超前教学方式无异于“拔苗助长”,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背离了幼小衔接的初衷。

(2)教学方法“小学化”。幼儿园教育是在游戏或一日生活中,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等方式获取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与之明显不同。为使幼儿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小学生活,甚至能在小学学习中脱颖而出,部分幼儿园按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以高结构、高控制为主,如采取“集中授课”“直接传递知识”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或给幼儿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这样的幼小衔接无疑走入了“小学化”的误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3)大班生活制度“小学化”。通常来说,进入小学的前一年是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所以有的幼儿园在幼儿进入大班后,就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作息制度上“小学化”。幼儿园一日生活涉及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等,并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各项活动比例,保证室内外游戏结合、动静结合。就实际情况看,部分幼儿园为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以小学的作息时间、行为守则来约束大班幼儿,如不允许幼儿随意离开座位、喝水或上厕所等。

2.家长误将“超前教育”当作幼小衔接

除幼儿园教学的“小学化”倾向,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偏差也是“幼小衔接”走入误区的影响因素。有的幼儿家长在孩子升入大班后,就开始出现焦虑情绪,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的适应性问题。有的家长甚至主动要求幼儿园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和小学衔接,如要求幼儿园大班增加计算、识字、拼音、古诗背诵等教学内容。除要求幼儿园开设“小学化”课程外,有的家长还自主购买一些幼小衔接课本在家辅导孩子,或给孩子报所谓的“学前辅导班”,让孩子提前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小学知识。虽然这些家长自认为已经让孩子做足了幼小衔接的准备,但其实准备工作多集中在知识储备上。从表面上看,“恶补”小学知识能够让幼儿进入小学后有好的开始及较高的起点,但这种学习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幼儿是通过机械记忆的方式获取知识的,效率非常低。如果家长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还易让幼儿早早产生厌学情绪。另外,超前学习也易让幼儿进入小学后发现教学内容是自己已学过的,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等情况,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而且,这种超前学习会占用幼儿大量的时间、精力,影响幼儿对其他领域的探索,影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可见,超前教育式的幼小衔接是以牺牲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全面发展为代价的,并不可取。

三、走出幼小衔接误区的有效策略

1.遵循幼儿发展特点,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念

对于幼小衔接中的“小学化”倾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禁止幼儿园提前开展小学知识学习,小学也严禁进行各类入学考试,或加快课程进度、压缩课程。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教师要樹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并且明确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通常来说,幼小衔接有近期、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这其中,近期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远期目标则是为幼儿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全面的素养基础,即幼小衔接不能仅关注幼儿是否可以快速适应小学生活,还要着眼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

从发展角度来看,儿童的发展既有阶段性特点,又有连续性特点。虽然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学生确实存在许多方面的不同,但儿童的发展并不是以某一个点为具体分割线。也就是说,幼儿不可能在进入小学的第一天起就自然而然地失去幼儿的特点而拥有小学生的特点。儿童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在幼小衔接阶段,往往同时具备幼小两个阶段的特点,而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其幼儿阶段的特点会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会逐渐增强。可见,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自然衔接的内在机制,而幼儿园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可帮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学习的感性经验准备,幼儿只有具备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进入小学后才能更好地接受、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小衔接中必须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积极探索适合的教育模式,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即不可一味地要求幼儿适应小学生活,要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获得学习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专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样,幼儿就可实现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衔接、解决问题能力与学习能力的衔接。

2.依据衔接工作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这就决定了幼小衔接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即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相互衔接,而不是单纯地从幼儿园向小学靠拢,或小学向幼儿园靠拢。在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要共同努力,做好园校沟通交流,在保持各自独立、特殊的基础上,实现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连续性。这样,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共同努力,幼儿会提升对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能力,逐步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2)全面性原则。从上文对幼儿进入小学后需要面临的生活、学习适应变化,以及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误区来看,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片面衔接的情况。因此,要想提升幼小衔接的质量,就必须严格遵循全面性原则,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方面的衔接,还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衔接,让幼儿做好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入学准备。通常来说,学习是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问题,社会适应性是家长、教师最苦恼的问题,而社会适应性与学习状况直接相关。故而,幼小衔接工作必须全面、协调,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规则意识等多方面入手。同时,幼儿教师要与小学教师积极互动交流,构建园校沟通的桥梁,相互学习对方在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方面的优点,在取长补短中提升幼小衔接质量。

(3)渐进性原则。幼儿的好习惯养成及某些方面的能力提升都需要时间,这就决定了幼小衔接工作要遵循渐进性原则。教师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小学学习、生活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而不是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前几个月突击性地进行衔接,如带领幼儿参观小学校园、邀请小学生回园做介绍等。诚然,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远远不够。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规则意识、良好习惯、交往能力等的培养,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避免突击教学、急于求成给幼儿带来的心理、生理压力。否则不仅容易影响幼小衔接质量,还可能让幼儿对小学生活产生畏惧感。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幼儿的适应性,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就需要幼儿园教师充分了解小学生活、学习对幼儿的素养、能力要求,以此为依据分解教育目标,并将教育目标落实到各教育阶段的各教育环节。换而言之,幼小衔接工作应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育过程,以此帮助幼儿为小学生活以及未来的成长做好素养、能力准备。在幼儿园教育的最后一年,教师应着重帮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绘画、游戏等活动使幼儿具备写字能力,或带领幼儿熟悉与拼音、汉字书写有关的四线格、田字格等。同时,还要加强对幼儿规则意识、时间意识等的培养,逐步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3.从实际情况出发,明确有效衔接点

幼儿在成长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时,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衔接重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幼小衔接顺利开展。

(1)从生活习惯入手,提升幼儿的适应性。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要求及作息时间与幼儿园有很大不同。为保证幼儿进入小学后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重视生活习惯的衔接。例如,可有意识地调整大班幼儿的作息时间,引导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或通过区角活动、游戏活动锻炼幼儿自主刷牙洗脸、穿脱衣服、整理学习物品的能力及意识,并要求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也尽可能自己完成这些事情。为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教师可开展“生活之星”评比活动,逐步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及责任意识。这对于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无形中实现了幼小衔接的近期、远期目标。

(2)从规则意识入手,提升幼儿的适应性。相对于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对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意识要求较高,以此约束其言行。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而简单地改变桌子摆放方式,或要求幼儿举手回答问题、不随意离开座位等,只能从表面上改变幼儿的行为,并不能真正起到提升幼儿规则意识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改变表面形式的同时,将规则意识培养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通过区角游戏活动让幼儿明白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评比“文明小标兵”“文明之星”的方式激发幼儿约束自我行为的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户外郊游活动等,引导幼儿学会礼让、排队、轮流等规则,或通过“我来你家做客”角色扮演活动及其他集体活动,逐步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幼儿顺利地适应小学的新环境,与新的老师、同学和谐相处。

(3)从学习习惯入手,提升幼儿的适应性。学习一直是家长、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幼小衔接走入“小学化”误区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开展幼小衔接时,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认识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幼儿园、小学要与幼儿家长积极沟通交流,通过开展座谈会、家长会等方式增进与家长的互动,缓解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感,让家长认识到“小学化”的弊端,同时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育儿知识,促使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推动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另外,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形成合力,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倾听能力以及克服问题的坚韧性等品质。只有具有这些优秀品质,幼儿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在课堂上保持长久的专注力、倾听力,才能在学习中不骄不躁,勇敢面对困难。这些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对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实现长远发展的帮助,远不是学一些运算方法、背诵一些诗词、记忆一些生字词所能比的。此外,小学方面,对于一年级新生,可适当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教学、情境教学、互动教学等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以此缓解新生的心理压力,提升其适应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幼小衔接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能力的衔接,也不能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而是帮助幼儿实现生活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銜接。当然,幼小衔接也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工作,需要幼儿园、学校及家长共同努力、共同配合。只有做到园校、家校、家园的协同配合,才能真正走出幼小衔接误区,提升幼小衔接质量,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春茂.农村幼小衔接存在的误区及改进策略———以湄潭县A幼儿园与B小学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02):138-140.

[2]王怡.回归儿童的学习品质:幼小衔接的误区及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7(12):9-12.

[3]唐芳丽,麦桂月.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9(45):18-20.

[4]谢桦.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基于厦门市湖里区幼小衔接现状开展的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12):39-41+44.

Reflections on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Work of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Zhuang Xiuping

(Fujian Jinshan Kindergarten, Fuzhou 35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education refer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primary educ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for young children to transform in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ir learning and life. High quality preschool connection can help young children adapt to primary school life and learning smoothly. At presen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arly childhood and primary school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educators and parents, but in terms of actual operation, there are some misunderstandings. How to overcome misconcep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jointly considered by kindergartens,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clude: foll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nection; highlight the principles of connection based on the rules of connection work;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dentify effective connection points to help young children smoothly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education.

Key words: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misunderstanding; elementary education; advanced education;concept; regularity;principle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小衔接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