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教育的趋势及其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基于经合组织《塑造教育的趋势2022 年》报告的述评与分析

2023-08-07 05:35刘永权周俊华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

刘永权,周俊华

(1.国家开放大学 外语教学部, 北京 100039;2.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出版事业部, 上海 200081)

一、报告出台的背景

《塑造教育的趋势2022 年》(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2)是 经 合 组 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在2022 年1 月28 日发布的一份有关教育发展趋势的报告。这是自2008 年首次发布以来的第六份报告,除首份报告外,其余报告分别在2010 年、2013年、2016 年、2019 年发布,即每隔三年发布一次。报告由OECD 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组织专家基于经济、社会、生活、政治和技术发展背景,探讨有可能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种种趋势,分析教育的未来,提出教育重塑的问题。该系列报告认为,教育是应对各种现实和未来挑战的解决方案,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重新思考正规和非正规学习的功用,重新构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数字化日益增强的今天,这些交叉、重叠和演进的趋势甚至可能会影响知识和学习的属性。现今人们能够预感到最强的趋势便是不确定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所言:“如果有什么东西将我们聚集起来的话,那就是我们当下的脆弱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1]

二、2022 年报告的解读与分析

OECD 发布的《塑造教育的趋势2022 年》报告共有五个章节(主题):发展(growth)、生活和工作(living and working)、知识和力量(knowledge and power)、身份认同和归属(identity and belonging)、我们变化中的大自然(our changing nature)。每章各自有分主题,下面简要述评与分析。

1.发展

为抵消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促进经济的恢复,OECD 各成员国普遍采取的措施中有三分之一与环境保护的原则相悖。

(1)不断的繁荣(growing prosperity):在过去的50 多年中,世界各国平均GDP 翻了一番。但与此同时,世界各国贫富差距也在加大,而教育则是消弭经济上不平等的最有力的武器。

教育机构如何为当地可持续社会和环境发展助力?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校采纳什么样的产教融合策略,政府采取什么样的公共教育采购政策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2)新的增长点(a new source of growth):最近几十年,无形资产的投入与产出远超有形资产,前者如专利和数据,后者如机器和建筑物。

对于这种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只有不断学习和培训才能满足需要,终身学习是解决之策。那么新的教育技术在其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科技公司通过提供数字化教育平台和服务在教育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科技巨头纷纷参与教育对教育治理有何意义?教育价值观和公益性如何通过这种私人的公司来塑造和引领?

(3)人口变化带来的压力(demographic pressures):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解决的办法之一,由研发驱动的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率的举措,创新又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力,教育培训和终身学习不但可以给适龄劳动力培养技能,还可以让身体健康的年长者继续留在工作岗位,同时又跟得上职场的变化。这种趋势让教育界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正规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的最佳方式吗?在影响生产率的因素上,哪些因素能起到关键作用,针对这些因素教育应做出怎样的调整?

雇主们往往依靠传统显性的标识(如学历学位、毕业院校的声誉)来判断求职者,这种标准应该做出改变吗?

生育率的降低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又有了机遇,比如可否实施小班授课,实现较高的师生比?高龄者是否有可能重返校园?

(4)增长的革命(a growth revolution):纵观历史的发展,面对种种危机,人类总能依靠聪明才智和科技创新找到解决的办法。经济的繁荣也会带来消耗的增加,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如何在经济发展、生活消费和气候变化之间求得平衡,让发展可持续?解决之策包括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可再生能源。这些目标的实现并非易事,甚至与经济增长相悖。那么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技能的短缺会阻碍“绿色经济”的发展,教育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增加从事“绿色经济”的人才供给。采用学徒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以及其他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吗?

教育机构有无帮助各个行业了解和实现减排与碳中和等目标的学习项目或课程?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

教育界要重新思考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问题。为保证可持续增长和繁荣,教学内容如何适应跨学科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挑战?

(5)超越苍穹(to infinity and beyond):人类探索的足迹已经到达外太空,人类多次造访月球,还想在火星上寻找定居点。太空经济发展也很快,各国在地球轨道发射了越来越多的卫星,人类太空旅行也正在计划中。太空经济可能是未来一个世纪的经济增长点,且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太空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从业人员,教育将承担培养更多专业人员的重担。但是教育机构准备好了吗?

太空科学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学科,能够唤起人们对STEM 学科的兴趣,也能引领人们跨学科学习。学校在此方面应该有何作为?

2.生活和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居家远程办公成了新常态,年轻人的失业率急剧上升,与医疗卫生相关的行业受到重视,而旅游、餐饮和娱乐业则受到重创。

(1)工作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工作(Work to live or live to work):除了工作和学习,人们还拥有休闲、家庭和政治生活的时间,教育能否帮助每个人,无论男女老少,培养他们都能过上更有意义生活的能力?

非正规(non-formal)、非正式(informal)和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能够彼此影响或者强化吗?对于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政府和教育机构是否公平合理地考虑到了学习成果认证问题?有何具体政策制度加以保障?

尽管工作时间减少了,但成人仍然表示时间不适合或者与工作时间冲突是阻碍他们参与学校相关活动的主要原因,学校应该有哪些举措促进成人学习?

(2)新时代新就业(new employment for a new age):随着新商业模式的确立、劳动规则的修订、新就业政策的实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非传统方式的工作,如临时和兼职工作越来越普遍。数字技术已经产生了全新的工作方式,如电商平台和网络直播。这些新出现的工作岗位为就业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但这种灵活的、自我导向的工作安排引发了无法预测的工作模式,甚至混淆了职场和个人生活的界限。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充满活力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未来职场是不可或缺的。

鉴于职场世界的变化和个人一生中可能从事多种工作,教育也要为这些新的变化做好准备,以培养相应的人才。但如果没有固定的雇主,谁来资助又如何实施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教育系统和教育者而言,无论是正式还是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有学者把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由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称为零工经济(gig economy),这种经济形式为教育提供了什么样的机遇,教育系统又如何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3)生命的量化(the quantification of life):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应用,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智能设备中可产生大量的数据,而根据这些数据匹配又可产生大量商机。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生命都不断被量化。教育的很多方面同样不断在被测量和量化,量化测量的重要性也日趋显著。

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业,如何防止教育被物化和量化的风险?学生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吗?

院校自身有能力处理和应用由数字化工具、平台和服务产生的数据吗?如果没有,应该去何处寻求帮助?

教育要防止量化产生的负面结果,比如学习者不断增加的焦虑,由于害怕犯错而不愿意冒险等。怎样把握量化的尺度和范围?

(4)21 世纪的家庭(21st century families):在OECD 成员国中,虽然职场女性的数量大幅增加,但女性的家务负担仍然是男性的两倍,达到了平均每天4.5 小时。[2]对于家庭结构变化,报告对教育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家庭责任和学校责任的界限在哪里?男女在教育上是否仍然不平等?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系统如何在现代家庭关系协调上发挥作用?

学校如何在课程设置和内容上做出调整?如何让教师队伍性别比例更趋于合理?

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不但与他们日后的学业成就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而且与他们在职父母的劳动效率相关。政府如何让弱势群体家庭的幼儿也能得到优质教育?

(5)生活的质量(quality of life):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最近几十年有了极大提高。在OECD成员国中,自杀率、事故率和犯罪率都在下降,住房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不平等依然存在甚至恶化。教育如何消除各种鸿沟,更好地服务于全民教育的目标值得深思。

3.知识和力量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变得越来越迅速和泛在,但也带来了信息冗余与虚假信息的泛滥。

(1)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ies):历史上人类曾苦于信息和知识的匮乏,而今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经常迷航。在2005 年,OECD 成员国有一半的人使用互联网,但每天都使用互联网的不到三分之一,那时智能手机还没问世。而在2020 年,有75% 的互联网用户每天都要上网。知识和信息不再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比如维基百科就是“群体的智慧”,在20 年间,其网页数就从最初的大约1 万增长到2.5 亿。[3]然而,人们要浏览、选择、评价和使用这些信息需要有越来越高的素养。数字化时代要求培养学习者的数字技能,不但要求他们有能力辨识和使用信息,而且还有能力在不同平台上用不同的格式创建信息。

(2)人工智能——数据大到无法漠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the data too big to fail?):在21 世纪,海量数据已经大得惊人。人工智能帮助人们对这些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无论是更加精准的医疗诊断还是产品的目标人群,可以为行业和机构的决策服务。在教育上人工智能可拓展教师的能力,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来实施个性化教学,但如果把学习的过程全部外包给机器,让机器消化后再反哺人类,那将会产生更大的问题。

教育越来越数字化和数据化,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学校管理者、教师们以及数据的拥有者(例如数字平台和服务商)之间权利是否会更迭?教育权利的公共性是否会向商业的营利性让渡?

人工智能不断在帮助教育者做出决策(例如学生的考核评价),那么这种结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如何?在什么情景下,人类应该主动干预?

在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利弊、威胁和机会上,教师应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人工智能的知识如何整合进教师教育和职业发展中?

(3)开放科学(opening up science):科学是一项集体的、积累的和自我修正的事业。跨团队、跨学科、跨国界的科学研究日益增加,同行评审的期刊越来越多,增强了学术的透明性和问责性。对教育者而言,他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开放获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科学生产和使用的方式,对于基于数据的科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字技能?在教育和培训中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教育机构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数据。这些数据应该公开分享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吗?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以及其他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

(4)知识治理(knowledge governance):在OECD 成员国中,随着对新知识和创新的需求增加,对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教育决策者们发现,应对气候危机和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相关知识,各国纷纷加大教育投资,扩大创新规模,知识治理刻不容缓。

如何调动不同机构(如公立或私立)的积极性,采用制度激励来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如何支持高质量教育研究的产出?

对于教学效果而言,如何通过学习者的体验来启智增慧,如何进行学习者的智能评价?对于知识管理工具,如学校评估和教师评价,如何去考量隐性和专业性知识?

4.身份认同和归属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世界里,过去连接人们身份认同和归属的社区和宗教等逐渐式微。但是教育能够帮助身份认同迷失者找到方向,帮助人们培养全球化能力和共情意识。

(1)走你自己的路(You can go your own way):从古代的宗教团体到中世纪的同业公会,基于传统的实践活动帮助人们传承知识和形成社区,人们在社区中凭借价值观和规范形成身份认同和归属。在最近几十年中,原来的很多社会组织已经消失,现在宗教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力远不如一个世纪前那么强大,行业组织也不像五十年前那么庞大。在职业选择上,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基于行业的凝聚力在下降,这种趋势对于教育的影响表现在个性化学习和如何通过学习形成新的社区,找到自己的归属。

教师失去传统的权威了吗?新的师生关系和学科系统应如何重新建构?

(2)世界毕竟太小(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几百年来,在部落和家庭基础上,人们基于共同的归属感培养起相互的信任,形成了民族国家。而近些年,两股相互交织的潮流——全球化和本土化消解了把社区联结在一起的力量。在国内,持续的流动进一步分化了人口和社区,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和经济活力。与此同时,国际合作也在开展,当各国政府面临更为复杂的全球化问题时,从气候变化到消除各种不平等,各个层面的国际合作不得不加强。对于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未来,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恰当的资源成为教育系统的首要任务,教育继续扮演着培养学习者各种能力的重任。从1990 年迄今,OECD 成员国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占各国总人口的数量从9% 增长到了14%。在2020 年年初,全球移民数量已经达到2.81 亿。[4]面对全球共同挑战,教育必须培养各种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合作以解决全球性问题。

(3)各抒己见(Speak your mind):近些年来在OECD 成员国中,公众尤其是青年人选举投票的比例在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政治漠然,而是关注的领域更加广泛,比如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那这种趋势会对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激发青年人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

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与参与公共事务的自我效能是正相关的,学校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4)人人为我,我为人人(All for one and one for all):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在消除歧视、倡导平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在现实中,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对残疾人的歧视仍然存在,甚至还很严重。教育在消除各种歧视,减少种种社会不公正、不公平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能充分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吗?所有人都可以参加非正式学习吗?如果不能,教育机构应该怎样提供帮助?

(5)人 类 的 多 面 性(the many profiles of us):数字化社交软件能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而且能建构和展示我们的新身份。过去,我们所处的区域和地位决定了我们的身份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但现在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重新构建身份,在任何地方与任何人建立联系。然而,这种身份也带来安全性、透明性的问题。教育机构必须学会评估机遇与风险,帮助个人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中理性且负责任地参加活动。

当技术不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教育机构如何教育学生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让技术赋能使人们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暴露在风险中?

5.我们变化中的大自然

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的命运和大自然已经密不可分,如何保证我们自身和环境具有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育要肩负义不容辞的使命。为了使城市变得更宜居、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环保组织设立了“地球生态超载日(earth overshoot day)”,又被称为“生态越界日”或“生态负债日”,指地球当天进入本年度生态赤字状态,已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

(1)地球无可替代(There is no Planet B):目前已知,地球仍然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虽然丰饶,但并非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首先要树立人们的危机意识,其次要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培养学生“绿色”技能。

教育机构如何更好地让青年人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和可能产生的后果联系起来?如何支持个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在行为上如何做出改变?

(2)自然界(the natural world):当今世界正处在第6 次物种大灭绝时期,自1970 年起,世界上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动物等已经灭绝了68%,大约100 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世界人口的城市化率迅速提高,自1975 年以来,城市人口已经从15 亿增加到了现在的35 亿,预计2050 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0 亿。城市绿色空间也是各国政府针对城市化趋势增强所采取的举措。学习者经常接触大自然不但对学习有好处,而且对于个人身心发展也有好处。

教育系统如何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益处能惠及所有学生,甚至那些生活在城市中心人口稠密区的学生?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大自然吗?

教育机构所处的环境总是健康的吗?或者总是“自然”的吗?城市如何规划、设计和规范,以确保教育机构是安全和有益健康的?

在农村地区多年级同班,如何开展大自然教育?如何吸引和留住教师扎根农村教育?

(3)关于食物的思考(food for thought):现今的人类面临食物“三重”挑战:一是食品短缺的问题,二是食品安全的问题,三是农业增长对环境的破坏问题。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效策略。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得到营养均衡的饮食方面,教育能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食物生产和消费方面,教育能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农业耕地的增加意味着森林的破坏、动植物栖息地减少、水土流失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提高食品的保存期和便于长途运输,出现了“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但也带来了食品营养价值的丧失和各种疾病几率的增加。教育在这些方面应该有何作为?

教育能够让每个人在选择食物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吗?对于那些来自弱势或贫困家庭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怎么帮助学习者认识到食物和健康人生的关系?

学校的食堂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技能,比如做饭和健康饮食的场所吗?学生可否把做饭作为社区服务的一部分?

(4)人类的身体(our human body):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很多癌症得到治愈,人类甚至可以通过改变染色体的重组来预防和干预疾病的发生。新药的发明、器官移植、基因修补等先进技术改善了人类的身体健康、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这些变化对于教育和终身学习意味着什么?

技术的突飞猛进可以强有力地支持学生学习,但是教育系统和技术开发商应该怎样合作才能真正让所有的学生从中获益?

教育能确保在促进人类健康领域实现公平吗?比如,有些学生通过技术或者药物获得了竞争优势,而另外一些学生得不到这种技术或药物,教育机构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久坐不动易诱发肥胖、精神类和慢性疾病,而网络游戏加剧了这种趋势,你能想象学校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和游戏来布置包括体育锻炼在内的家庭作业吗?

(5)没人能活在网络空间(no one lives in cyberspace):在本性上,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但现在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功能强大,网络上的各种表情甚至比语言本身还富有表达力。在2015 年,牛津词典历史上首次把一个表情符号“笑哭”作为年度热词。在2021 年,各种表情符号达到三千余种,是2010 年的两倍多。另外,有关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技术不仅在娱乐方面,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得承认,再多的表情符号也抵不过一个真实的拥抱。实体环境仍然是让各年龄段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交往、如何工作的重要途径。

混合式教学也许会成为教育的主流,它可以裨益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吗?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方面如何深入挖掘其潜力?

学习本来是一个交互的过程,由于疫情,学生不得不转向在线学习。再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最佳,在线学习效果究竟如何?

教育技术和数字化教学材料在教育市场上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谁来为这些产品的内容负责,谁来监控其质量?在数字化世界,教育如何保证问责?

三、结语

面对动荡不已的世界,教育该如何应对?OECD 的《塑造教育的趋势2022 年》报告并没有给出最终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供教育领域的利益相关者们反思。报告的另一特色在于充分采用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除了大量采用OECD成员国数据外,还引用了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劳工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数据,用扎实的数据表明未来的趋势以及这些新趋势会如何影响和重塑教育。虽然表面上报告着眼于未来教育,但立足点仍在于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为未来教育做好准备。

趋势的预测可以让教育者展望未来的教育,更深入地挖掘今天教育的潜力。如果教育利益相关者们能够充分地理解这些趋势,在思索教育的种种问题时会认识到当今和未来教育所面临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那么这份报告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另外,报告并非就教育谈教育,而是将教育置于更为广泛的背景中,并将教育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因为现状和趋势营造了全球教育政策环境,同时后者也会影响教育的变革。在这层意义上,《塑造教育的趋势2022 年》并非仅仅具有年度报告的性质,而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对教育进行了反思和建议,也必将带给我们多重战略性的启示。

然而,没有谁能精准地预测未来,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不确定性大增的世界,但无论如何,对趋势的把握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未雨绸缪,思考未来的教育,为迎接机遇、应对挑战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车内教育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教育心得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让教育成为终身之择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