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2023-08-18 03:07杨雪霁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通过多途径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在实践中形成“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文章详细解释该体系内涵,探究体系实践途径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

一、高职院校国际合作交流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不断开拓合作渠道,扩大规模,并借鉴先进理念,从单一的“请进来”到“走出去”实地学习,再到“师生互换”,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形式、模式不断转变。据调查,主要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内容和形式有以下几种: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师生、教学、科研多元合作;课程合作模式下的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技术标准引进与本土化改进;独立学院模式下的国际人才培养;师生交流模式下的研学与交流;科研技术合作模式下的科技研究,分享技术标准模式下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海外分校和基地建设模式下的国际人才联合培养等。

二、“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构建

(一)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政策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在地方政府和各高职学校的重视下,国际合作交流成绩日益突出,逐渐形成高职院校国际合作的显著特色。笔者通过大量调研,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高职院校“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从体制机制、项目实施、措施途径、保证条件等方面得到改善与落实。

(二)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构建

近年来,高职院校坚持以“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展为原则,以“公平公正,平等互利,以我为主”为宗旨,以专业教育合作项目和输出标准、技术为抓手,逐渐形成了以“引”“融” “输”“建”为核心的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在完善国际化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通过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职业标准,融合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课程内涵,输出优势专业和技术标准,建设海外分校、鲁班工坊和基地等途径,在政策、机制、资源、经费保障下,全面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进程,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内涵

国际交流合作重点体现在“引”“融”“输” “建”四个方面,具体内涵如下。

第一,引,即引智、引资,引进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优质教育资源、技术标准和著名专家,在实践中借鉴其先进技术、标准、内容和方法,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高效率。

第二,融,即融入、融合,在“引”的基础上,对引进的内容进行实践,吸收、借鉴其精华,并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标准、技术标准,课程内涵、教学方法等内容,将其本土化,促进内涵发展。

第三,输,即输出、分享。近几年,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职业教育特色和成绩日益突出,特别是高职院校排名前30的“双高”建设单位在办学水平、专业标准、技术标准、技术人才、师资能力等方面各具优势,有的甚至已达到世界职业教育的发达水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教育、人文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很多“双高”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合作,分享优势专业标准、技术标准,选派著名专家赴发展中国家进行经验分享、技术指导和推广应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扩大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第四,建,即建立、建设。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双高”建设的任务之一是提升国际化水平,要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承接“走出去”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培训,建设一批鲁班工坊,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基于此,高職院校根据国外经济、教育、科技等实际情况和国(境)外中国企业对本土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与其联合建立海外分校、技术培训中心、技术示范基地、鲁班工坊等机构,并以此为平台,将高职院校优势专业标准、专业技术、工艺标准等在国外推广,培养当地经济建设和中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引”“融”“输”“建”四个方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通,较全面地体现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个项目单独实施其中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个综合性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将其中的任意两个或者三个,甚至四个方面有机共同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实践途径

(一)合作办学,中外协同育人

合作办学项目是综合性最强的国际合作交流方式,中国院校通过该项目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技术、管理方法,开展师生交流、专业课程开发等,在更高层次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深层交流与合作。实施合作办学典型的高职院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其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共十几个国家在汽车机电、数字媒体设计、会计、物联网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实务、工程技术等专业领域开展“2+1”“1+2+1”“2+2”分段教育的合作办学项目,开阔了学校的办学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确定了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了高职院校的国际竞争力,培养了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对口引进,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中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B-TECH”、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职教模式,引进发达国家的职教资源和课程标准,聘请其专家对教师培训,吸收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形成“引资源、聘专家、进标准、做研讨”的合作途径,以强化国内优势专业结构,丰富内涵建设。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英国、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引进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现代农业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等专业课程资源和职业技术标准,开展研讨,借鉴其专业标准,更新职教理念,吸收转化并改进课程内涵,修订专业标准,提升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推动学校国际化内涵建设。

(三)消化融合,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联合地方政府、省内外国际型企业、中国走出去企业等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形成“3联合4培养3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第一,联合综合性强的国际型企业在校内开设国际订单班培养国际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针对国际性企业境外业务发展需要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彰显校企技术融合;第二,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和上海合作组织的中国走出去企业,协同培养来华留学生,融合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技术要求三个方面,服务中资企业和当地经济发展。

(四)优势输出,分享专业技术标准

1.设分校、建基地,分享优势标准

高职院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专业优势,实施课程标准“走出去”的先导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展教育合作项目。例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几内亚、乌兹别克斯坦分别设立了一所海外分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大禹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马来西亚、保加利亚建立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中外双方在专业对接和课程认定的基础上,推广“中文+职业技能”办学模式,分享学校优势专业技术,将人才培养、专业课程建设、师生专业技能培训、国际校企合作等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多位一体”的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模式。

2.建立工坊,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鲁班工坊模式是中国职业教育面向东盟、非洲和欧洲等地区和国家,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和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搭建与世界职业教育和海外企业对话与合作的新窗口、新桥梁。高职院校以此为依托,基于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输出我国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以及企业的产能和服务,培养既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又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现已成熟的五种鲁班工坊模式有学校合作创建模式、校企合作创建模式、政府间战略合作创建模式、院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创建模式、“政校企”三方协同共建模式。高职院校以此模式将优势专业、技术或者工艺在国外推广实践,既为海外中国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又传扬中国职业教育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艺,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的建设、实施和完善,需要強有力的保障。国家出台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以及各级政府和学校出台的外事政策与管理制度,是最有力的政策保障;高职院校党委和行政对国际合作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外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外事部门,以及完善的外事运行体制机制,是可靠的组织保障;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友好国际合作院校、优秀的国际企业,以及学校优势专业和技术、国际型教师团队等,是体系落地的资源保障;高职院校年度国际交流合作专项经费和“双高”建设国际合作专项经费,是体系实践的经济保障。

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在不同时期应根据国际形势,各级政府和学校对外交流政策,学校国际交流工作规划和重点任务,学校与国际院校合作意向,学校综合实力、专业优势、师资队伍、配套经费、保障条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有重点、有计划地落地实施,并提前做好项目实施风险评估、突发事件预案等问题的解决方案,保证体系的顺利运行和具体项目的实施落地,不断完善体系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齐璐.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6(6).

[2]杨雪霁.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机遇、现状及发展途径探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赵旻,陈海燕.国际交流合作在大学的职能定位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

[4]程玉敏.文化软实力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选择[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5]吴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问题与深化途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33).

基金项目:2022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高职院校‘引融输建国际交流合作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SZX357;2022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上合组织农业示范基地的高职院校新型国际化合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22-74。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