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方医学院校科研反哺教学创新路径探析

2023-08-21 10:33张霞莫国民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科研应用型本科教学

张霞 莫国民

摘 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索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路径和教育机制,对培养医学创新型人才,提升育人质量,实现教学与科研协同育人相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学校教学科研现状从科研制度保障、鼓励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成果进教材、以赛促学、服务社会等多角度分析了学校在探索科研反哺教学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做法。

关键词:科研反哺教学;科研;教学;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31

1 学校科研与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一所地方新建的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培养“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医学应用型人才。建校初期,学校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存在的困境相比一些老牌本科院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主要是,新学校面临的是教师科研能力薄弱,科研發展滞后的问题,科研无法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学校教师多为来自高职院校的教学型教师,而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以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两者相辅相成均衡发展是学校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顶层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近几年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也着力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文中明确提出的:“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统筹规范科技竞赛和竞赛证书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参加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在建校6年多的发展和探索中,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制度,加强科研制度建设,坚持科研服务教学,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思路,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 教学反哺教学有效途径分析

2.1 强化制度支撑保障,助力教师转型发展

在教师配置及助力教师转型发展方面,学校建立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附属医院紧缺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兼职专家聘任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人才引进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另外人事部门在校内设立《师资人才百人库》项目、《优秀青年教师“攀登计划”》项目,近5年累计资助教师近四百人,以上项目通过标准设定、政策倾斜、压力推动、资金配套、强化考核等手段,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培养,提升师资质量。其中的“攀登计划”受资助教师,需要完成国内外6个月以上的国内外访学,使得青年骨干教师能够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为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奠定基础。人事部门还建立了一整套师资培养和培训制度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产学研践习管理办法》《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问学者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管理办法》等,鼓励教师“请进来、走出去”,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保驾护航。

同时,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科研激励制度如:《上海健康医学院科研骨干校外学术导师制实施办法》《上海健康医学院校级科研基金管理办法》《上海健康医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激励计划》等文件,成立了10余支学科创新团队及教师科研激励计划团队涉及教师两百余人,通过经费保障及以老带新,充分支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的提升,保障每一个新进的有科研意向的教师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和启动资金,目前校内年资助费用达到1000万元。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东方学者、浦江学者、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及扬帆计划等高水平师资力量近百人。

学校鼓励高水平人才包括各类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获得者等组成的科研型教师走上学校教学一线,使众多科研项目的优秀研究成果以专题前沿讲座、文献研讨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走进了学校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学校制定《学术讲管理办法》,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每学年举办各学科专业学术沙龙讲座50余场,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团队组会,让本科生能够较早的接触学术前沿,在交流与研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成就感。

2.2 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科研平台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教材、融入实践,实现科研与教学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在本科生中全面推行学术导师责任制,面向本科生开放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首家“5G+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及上海市穿戴式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健康社区老年护理研究中心、上海市慢性疾病康复研究中心、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与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同时学校协同科研中心每学年开展两次的大学生进实验室活动、每年两次大学生实验室安全培训及多次的大型试验设备使用培训,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启蒙活动,累计培训学生1000余人次。这些措施使得学生能够尽早掌握实验室安全技能以及大型试验设备的操作技能,能够尽早走进实验室,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使得科研经验、科研思维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一位专业教师作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横纵向科研项目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仅2022年一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93篇,另有226篇录用待发表,申请专利65项。

2.3 科研成果融入教材,确保教学内容适用

一套高质量的教材,是教师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保障。教材必须保持它的适用性、前沿性和先进性,而且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行业的发展变革。一本好的教材需要不断进行修订、升华与补充,才会使其内容体系日臻完善,特色鲜明。例如药学专业教师根据本科生未来的学业发展方向或岗位需求,将科研项目进行模块化拆分为新药创制方向、合成工艺方向、药物分析方向和创业方向,为学生搭建科研创新实践平台。黑板式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研究的思维,融合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和专业课程(药学文献检索、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和药事管理等)知识体系,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又如护理专业根据社科类项目特色以沟通能力与人文素养、专业技能与护理思维、实践技能三主线递进化推进“人文+实践”双螺旋培养为目标,建立护理人文课程群,通过早临床、多临床、持续临床,系统训练和提升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助产专业按照生命周期模式构建主干课程,注重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点,加强医学基础学科与助产学科之间课程整合,注重助产学科内部课程之间优化,形成以预防医学、妇幼营养学、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相关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妇幼公共卫生健康特色课程群,培养学生为孕前、孕中及围生期女性、新生儿及其家庭以及生命各阶段女性提供健康教育及持续性护理的能力。

2.4 以赛促学以赛促研,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坚持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破五唯,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学校首次将教师带教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列入教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务评分指标与科研评分指标尝试打通,激发教师带教学生参赛积极性。师生紧跟科研热点,聚焦探索智能医疗、智能健康和养老、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教师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并从课题的选择、立项依据资料的搜集、申请书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在他们的指导下,每个团队都能撰写出格式规范、立项依据翔实、图文并茂的项目书。截至目前教师参与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超过1000项,教职工人均指导学生项目1.18项,5位教师获得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导师称号。2022年,学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6项,上海赛区金奖3项、银奖8项、铜奖24项,奖牌数量位列上海赛区本科高校第1位。学校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护理技能竞赛,喜获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别赛“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铜牌。这是我国选手第二次站在“健康和社会照护”项目的世赛赛场上,是我国在世赛舞台上该项目获得的首枚奖牌,也是我国在世赛史上首个“语言和技能并进”喜获奖牌的项目,本次特别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5 服务社会产学融合,形成“理论、科研、应用”三位一体

学校在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近年主办(承办)了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亚洲核医学论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城市健康生活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以及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等几十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技能大赛;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遴选为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中国集训主基地。学校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的汇聚平台,获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等科研项目。累计签约产学研横向课题525项,其中学生参与率达到58%。产学结合是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参与公共卫生能力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3 总结

教学为科研培养人才,科研则为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思维锻炼的平台,以提升人才成长的独立性和悟性,最终达到反哺教学的目的。建校6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法,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产教融合、课堂讲授与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分层次全链条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具有强烈责任心、使命感,具有扎实系统基础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能力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杰珑,陶桂祥,唐甜甜,等.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学的路径探索与分析——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35):5256.

[2]张俊玲,白志毅,陈立婧,等.“双一流”背景下科研反哺教学促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2,8(09):3336.

[3]王芳,林妍敏,何俊,等.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的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环境土壤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0):9396.

猜你喜欢
科研应用型本科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