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023-08-21 11:04高艳红刘桂林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高艳红 刘桂林

摘 要:本文对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根据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出发,并结合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提出了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化培養过程监督;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管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38

人才兴,则农业农村兴。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推广应用不断迈上新台阶,培育一大批农业专门人才是关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复杂,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 培养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2022年《光明日报》刊发的中央一号文件系列评论提出:藏粮于地,就是要靠农业专门人才来突破资源制约;而藏粮于技,要靠的是农业专门人才来发挥其核心作用。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学位,旨在培养以农业为主要职业,在农业部门或涉农企业从事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等相关的工作,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相应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人才缺口还比较大,农业专门人才不足,需要大批高水平农业专业专门人才来填补。所以需要探讨适合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专门人才的需求。

2 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中国既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也需要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农业应用技术人才和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优势,不同的区域有不同人才需求。因此,涉农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不能千篇一律。总的来说,学术型农业硕士应更加注重科教融合,更偏重于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而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则更应该注重产教融合,更偏重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我国,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成熟,很多人都还不了解这一新的学位类型,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对其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存在偏重理论而轻实践、偏重学术教育而轻职业训练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院校也意识到了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偏重理论基础,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在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却忽视了与现实工作相联系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的培养。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实践类课程,但是在授课方式上还没有达到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出的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还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求。

2.2 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院校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需求缺乏有效衔接,学生缺乏对农业、农村和农户等的深入了解。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甚至部分学校并没有建设实践基地,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结合,普遍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国内学者冷志杰认为,以创新性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应强调,引导学生的主动性,现代化教学应以创新性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鼓励学生去进行实践操作。对于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多地取决于行业或企业的需要。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行业或企业实践导师对学生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等原因,导致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等现象。

2.3 学生管理不规范

由于学生管理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部分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存在敷衍了事、被动应付的情形。各院校需要突破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虚化,切实提升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与动手能力。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扯到了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实力、教、学、管等诸多方面,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与严格的管理密不可分,而在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构建科学严谨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质量调控和把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行的考核机制过于老化,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现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并强化对研究生的质量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2.4 导师队伍薄弱

研究生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等诸多方面对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影响深远。要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指导。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研究生导师队伍薄弱,导师的指导能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不能够切实地发挥作用。目前许多院校对导师的遴选缺乏严格的标准与科学合理的程序,部分高校和教师片面地追求课题数量和项目经费,从而忽视了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个别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非常薄弱。其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迫切需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二是师资来源渠道单一,部分导师缺少实践经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不畅通,缺少从企业或者政府中选聘高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向企业派遣技术人员实习的途径;三是教学和科研队伍的建设水平还不够高,由于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偏低,给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策略研究

3.1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以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针对特定农业管理部门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农业行政管理,如信息收集、调查、统计、分析、报告等。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农业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实现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管理工作的实践特点和农业管理工作对硕士研究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以及丰富教学方式等途径,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农业管理,要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设置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首先,在设置课程时要结合农业管理特点和实际需要,明确课程设置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全面实施教学计划。其次,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基地,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与农业部门、涉农企业等单位的合作,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3.2 积极培养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通过本科阶段的四年学习,以及在研究生准备初试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已经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相关的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指导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并就课题的研究方向达成初步的一致。把现实问题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成长,让他们可以在课题研究中得到创新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到科研创新的热情。在学生的学习初期,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向他们提供问题的答案,并将其转化为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导师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与查找资料、如何进行调研或者实地考察、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等。通过这种引导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提高实操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要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科研培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此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强化培养过程监督,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要确保培养过程中的督导质量,重视农业管理專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贯彻执行,不能走过场,更不能走形式。各院校可以成立研究生教学监督小组,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日常教学、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方面入手,对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指导。根据农业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制度,强化对学生对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查。制定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并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过程性管理和考核。加强对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等环节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学生反馈渠道,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联系,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鼓励高校联合科研院所,共同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人才,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还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予以改进,探索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的监管,督促教师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

3.4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一般来说,导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明灯,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道德等诸多方面对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导师要以身作则,走在学科发展的前端,给学生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和创新精神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导师需要加强主动学习,加强与具有实际科研经历的优秀人才的交流与协作,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另外,各院校可以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进修、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等方式,以全面提升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经验交流等活动,为导师指导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地信息交流平台。在农业院校,应该适当地设置推广型教授、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岗位,推广型教师是实践导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鼓励广大农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从事校企联合培养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导师可能来自于政府和企业,并且他们还具有在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等一线的专业工作经验,可以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教学指导,从而提升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加强导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培养“双师型”师资,提升师资力量,并将具有“双师型”师资力量加入指导导师的队伍中。另一方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各院校可以聘请公司的技术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相关农业领域的专家教授等,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提高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对该职业领域的认同。

4 结语

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农业管理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国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在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体系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需要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化培养过程监督,构建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的导师团队,以提高培养农业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曹受金,田英翠.农业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01).

[2]冷志杰,尹丽春,许家宁,等.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3).

[3]段留生,何忠伟,王琳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硕士应用型培养模式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1,(08).

[4]刘洋洋,孟凡盛,王夕增,等.农业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2).

[5]肖俊生.校企双向式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03).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