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2023-08-21 11:04寇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寇军

摘 要: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阐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特征,剖析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信息化目标下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革新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实践活动,完善能力培养因素等方式,进一步优化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39

0 引言

现今,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硕士研究生个人能力差异、个性化特征日趋突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经济管理学院唯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肩负着为邮电类学科背景下,在数字经济与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中,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经济管理、工程管理人才的重任。针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就业的迫切需求,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并探究其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更具实践价值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意义

1.1 国家学科发展规划,“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战略实施的要求

随着重庆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等往来的增加,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实施中,在经贸等领域对高层次经济、工程管理人才需求的增加,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同时也是相应区域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能力等提升的关键。

1.2 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了,一流人才培养及其创新能力的塑造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在实现以上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分解新时代在科技、业态方面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将其作为推动与融合新的学科与专业体系的推动力,并使其彰显于新的教学与组织的改革优化之中,并落实到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与优化之中,是一个亟待研究并解决的迫切问题。

现今,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数学基础掌握不牢等知识性障碍仍然存在。其次,企业相关岗位实践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升。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且更看重研究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工作的执行能力。目前高校所培養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还存在提升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改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毕业后持续学习能力相对不强的现状。部分研究生进入企业后,企业在培训成本方面耗费较高,造成部分企业不太愿意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部分企业更愿意自己企业培养或者进行社会招聘。

2 新形势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需求

2.1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培养模式发展需求

高校所培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其应基于系统论出发,培养目的是为企业解决运营过程、管理决策、工程质量、交通运输、风险管理、新技术驱动优化等方面的问题,并促进产品与服务价值创造,因此如何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应用背景下定义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有效评价研究生人才、检验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在我国虽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其如何适应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企业运营、决策环境变化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其需要进一步、更广泛的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目前,行业内有关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标准较为缺乏。从细分领域来看,部分标准仅仅针对的是某一企业、项目管理某一方面具体运营的相关人才要求等,然而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并不单一的专业聚焦,它还包括系统、决策、金融、信息、行为、预测等多方面。

而且,针对“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还暂未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如何根据行业协会、各大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因地制宜地共同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能够包含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人才所需掌握的全面技能和知识的,适用于现今技术发展与企业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人才能力发挥、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2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将会涉及企业、高校等多方主体。高校作为研究生培育的基地,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课程方面,理论性的课堂教学将占据研究生学制的相当部分,在经济学理论、决策理论、系统论等课程学习后,如何将其转化为能够为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等带来效率提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传导机制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且高校和企业在具体联系的过程中,融合度有待提高。部分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在管理、工程策划、平台运营、行为优化等方面能力上并没有完全能够对接客户的需求,从而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失误等。从融合的实践效果来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对精准定量分析等相关的内容,如何强化其能力培养和生成,避免出现研究生个人发展目标定位差错的情况,如何避免能力养成偏离实际,需要进一步通过培养模式的优化来规避。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团队及个人所研究的问题来看,实践性的问题来源导向决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需将定量的规范化研究范式与方法,运用于探查问题背后的要素内在联系,并主动为管理者提供行之有效的决策参考。

从具体的实践项目来看,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是主力,并期望企业能够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能够为高年级研究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需研究企业实习如何避免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企业实习等如何能不影响到导师针对研究生拟定的科研计划;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项目而言,企业在科研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那么突出,然而部分研究生未来的工作场景却是在企业,研究生又需要了解到最新的行业资讯,掌握最新的行业工具,做到触类旁通。部分企业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使得部分企业不愿参与到和学校的合作项目中,最后也损害了部分研究生的利益,这些问题如何化解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2.3 培养模式进一步丰富的流程化需求

(1)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其能有效地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把握和分析赋能。进一步凸显培养方案的前瞻性,专业教育内容需要预测市场需求后改进。避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限于短期的就业取向。

(2)实践课程待优化——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主导,实践教育的课程存在进一步丰富的空间,除了成绩本身,应研究如何进一步重视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外在综合能力的培养。

(3)监管考核落后——监管考核机制未能完全反映出人才质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片面化和封闭性。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应当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充分考虑个人的发展潜力、个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对于特定人才和技能的需要。

3 新形势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进一步运用新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优化

当下对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方面,学科教育应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传统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下,大量使用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方式,运用VR技术等,从空间维度上建构知识体系与应用目标的立体图景,进一步刻画出知识的产生、演进以及迭代的历史性过程,最终呈现出管理科学与工程知识发展模式的科学规律,科学且高效地筛滤行业、技术等趋势化的资讯。

进一步将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明晰化,模块化。在基础模块、方法模块、专业模块分别完善紧密相扣的课程名录。基于“数据、量化导向”理念,运用智学模式,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聚焦研究生个体的学习行为。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展示、运用可视化、普及化的教学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数字化、透明化、智慧化,帮助学院、学校正确评估教学质量、调整与反馈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并在强化研究生监管以及專业课程建设等方面提供数据。

对于具体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拓展导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根据当前教学班师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个人学习情况以及历年教学数据,整理出多种优质教学方案和配套教学资源。教师再通过与研究生的情感交互、主观判断,选择出最合适的教学方案,由人工智能设备向研究生对重点知识等进行初步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导师、研究生的实时状况以及主观意愿对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同时可以对研究生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解答反馈。

在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结束后,导师将作为主导,向研究生进行有侧重的深入分析及进一步教学。例如,某数据采集与分析是处于一种怎样的市场环境;研究生在学习数据模型时积极性如何等。教师向人工智能请求查看和评估当前课堂中研究生的学习进度、情绪、注意力水平,人工智能平台根据研究生具体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得到结果后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给教师。导师则可根据反馈,调整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思维引导及情感交互。教师无需再亲自对人工智能设备各项功能进行操作,可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简化相应流程,实现各项操作自动化、智能化,最终完成整个教学任务。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相关平台、系统的数据统计结果向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反馈、共享,让导师通过该可视化模型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的具体培养计划,周期学习进度等进行调整,为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动态化定制个性化研究方案。

3.2 丰富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升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需求契合度

第一,进一步提升专业视角下理论与实践契合度。如决策规划、工程管理、服务行为教学实践活动中,对于实践中的交流能力培养要加强,将甲方需求作为市场导向的产品和服务这一机制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并提供的相应的教学案例等依据。第二,体现数字技术的运用与数据价值的提升趋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客户需求的追踪与研究,如何有效交流,完成顾客需求的把握与确定是市场定位的重要前提,也是模型数据分析的重要目标。应将确定客户需求的数字化技术与方法有效传递给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有效确保研究生掌握客户与项目调研、数据获取与分析的途径,使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更好地明晰市场机遇,把握市场规律。第三,专业能力培养的实效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3.3 提高生源质量,强化培养模式质量保障体系

3.3.1 生源因素

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阶段的知识储备进行全面调研,对考生本科专业契合度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导师,在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有效补充与引导。生源质量对于培养效果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在奖学金关联生源目标的基础上,杜绝通过降低招生和培养质量来实现数量目标的导向。将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作为全校、全院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点,实现统一、标准的教学管理与考试考核制度。

3.3.2 导师因素

导师因素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能力提升和学业进展具有较大影响,研究与培训导师使之在研究生教育中改变纯粹的传统师徒关系,研究导师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之间相互合作与配合的有效机制,强化导师知识传导等的匹配因素,研究其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全方位指导的有效方式。

3.3.3 研究生能力因素

首先,夯实知识掌握能力。即实现宽广的知识理论基础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与体系。其次,培养综合能力,包括在专业内科研项目、交叉学科的科研项目及形成优良的思维能力、形成职业胜任力,并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其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在本学科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同时鼓励第三方行业组织制定行业协会认证标准并开展试点认证工作,建立完善激励、认证、评估、督查等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相应的认证工作。运用大数据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通过数据分析,完善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和细则。

3.3.4 就业质量

同时针对研究生培养,加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出口监控,增加其教学资料、毕业论文的抽检和盲审比例。积极探索并进行学科优化,并联动招生资源的分配。进一步确立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目标,进行就业的精准对接,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不同国别、地区的就业服务导向。针对“一带一路”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人才需求,来制订培养标准、管理标准,以政策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出台相关的创业扶持制度,举办相关人才推介活动。

参考文献

[1]孙妍.从“知识图谱”到“人机协同”——论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师的重塑和挑战[J].高教探索,2021,37(03):3037.

[2]祁红梅,宋晓刚.“新财经”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22(02):3844.

[3]俞立平.关于建立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体系的思考——兼谈科技管理工程的学科设置[J].评价与管理,2022,20(02):2126.

[4]余玉刚,郑圣明,李建平,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重点前沿领域的顶层布局与具体内容:面向基础科学理论与国家重大需求[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05):18.

[5]李敏强,冯海洋.中国管理实践导向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与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22,30(05):1520.

[6]吴杰,姬翔,余玉刚,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学科界定与保障政策[J].管理学报,2022,19(01):17.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