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AI”下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3-08-21 11:02柴芳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

柴芳芳

摘 要:随着“RPA+AI”技术逐步推进,金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为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冷静分析互联网金融现状及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探索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45

0 引言

202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一词出现了24次之多出现频率为近三年来最高。在过去的20年中,衣食住行已经充分被数字化,数字化科技转型对于包括金融行业在内的各行业势在必行。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从战略角度出发,呼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借助全新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金融机构的数智化水平。据Gartner《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汇报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转变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行进,RPA在国内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8亿元,其中金融行业渗透率最高,尤其是银行,相对使用率达到5%-10%,远远高于制造业、零售业。Gartner预测,RPA技术将会成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AI包括但不限于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金融则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主要金融主体机构。“AI+金融”在金融机构的内生需求、资本持续投入、政策不断扶持的驱动下,获得较为长足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机构内部市场竞争加剧、金融机构人力成本上升、金融市场监管趋严等客观环境驱使金融机构不断投入预算采购前沿科技,改善传统工作方法,打造全新金融业务运营环境。

但是在《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就业报告》中显示,超过90%的金融科技企业目前面临科技专业人才短缺;超过45%的受访企业表示难以找到符合职位需求的人才。2019年8月出台的《央行规划》提出要打造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将培养科技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造就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专业人才,优化金融业人员结构,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数智支持。

不难看出,这场金融数字化转型进程势必对高职院校的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挑战的同时,又给予巨大的机会。金融行业数字转型时期,“RPA+AI”技术以“金融机器人”的角色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的,从而使金融系统降本增效,从“劳动密集型”转型至“AI密集型”。这对高职高专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1 RPA+AI下金融科技对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1 融合金融逻辑与科技技术的人才

金融科技是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中,利用创新技术,完善改良成为全新的金融范式、步骤及生产力的这一过程。这需要金融从业者不仅要坚守原本的金融逻辑,还要实时掌握新RPA、AI等先进技术,融會贯通。在洞悉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能综合运用金融思维、技术规则。可见融合金融逻辑与科技技术的人才将越来越成为未来金融行业的精英。

1.2 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良才

目前,中国正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同时,中国自身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给中国和世界带来新的机遇。全面深化与世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领域合作,这使得中国金融行业共商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必然之势。因此,掌握外语、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的毕业生也将是我国未来金融行业中不可或缺的良才。

1.3 洞察经济趋势的全才

在此之前,客户的需求相对简单,金融从业者提供更多的是存贷款等传统基础服务,对从业者知识储备要求不高。然而,随着RPA、AI、大数据、云计算的来袭,需要金融从业者洞察经济趋势,实时地为客户量身打造包括理财、基金、证券、保险、信托、贵金属、外汇等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及服务,以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无疑为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业者需要掌握金融领域内涉及的所有知识外,还要紧跟国家政策、世界经济形势,做出快速调整,以满足客户需求。

2 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 课程体系与时代不同步

目前,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仍大多沿袭传统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大比例设置银行类课程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二是课程设置缺乏动态调整,新金融课程缺位;三是一些专业课程名称虽然已经更改,但是内容仍缺乏更新,难以与时俱进。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已学的理论和技能难以满足目前岗位需要,这使得学生面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无所适从。

2.2 师资能力与行业不融合

在大数据、云计算、RPA机器人、AI等先进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原有的金融业态不可避免地面临重构。这对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需要教师实时更新知识储备,补充知识新盲点,顺应行业房展;第二,需要教师在教学之余实打实地参与到最新的金融业务当中去,以储备前沿的实践经验指导高职专业学生。然而,目前很多教师虽然具备了职业技能证书,但是在面临金融业务快速更新的今天,很多金融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后续教育相对滞后,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再有些教师在面对新知识时,有畏难情绪,无法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2.3 教学手段与工作流程不适应

在金融科技时代,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业态理论与岗位实践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究。这样一来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显得尤为突出,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法达成这个目的。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无法面授的突然冲击,使传统的教师讲解知识、学生面对面接受知识的局面被瞬间打破,削弱了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能力,多数课程只是将线下授课的内容和方式复制到了线上课堂,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特别是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无法现场操作、指导的弊端更需要通过新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弥补。尤其是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涉及定价、建模等内容,需要较强的理论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

2.4 实训实践过程与现实脱节

目前,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把技术技能金融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大多数高职金融管理专业都建立了金融仿真实训室,用以增强实训实践环节。但是仍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实训软件的仿真程度、吻合程度有限;二是金融科技资源平台偏资源聚合、轻操作;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实训之间、实训与实训的内容存在交叉大量重复和真空缺漏。这些会造成高职院校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闭门造车,与当下的金融行业“两张皮”的情形。学生对金融科技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对金融科技的实践进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练习,使得学生走出校门后无法更好地适应金融科技时代对金融人才的要求。

2.5 评价标准与岗位不衔接

在统计金融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时,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统一的口径。只有为数不多的院校能持续地跟踪用人单位,不间断地调查对本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另外,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评价考核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在期末考试方式当中,虽然会设置一定比重实践类内容,但理论考试仍是主要考核方式。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在操作技能、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难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因此,评价标准与岗位不衔接使得经济类院校难以掌握真正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3 改进经济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重构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

在以RPA、AI等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金融行业已经正式迈入金融科技时代。因此,金融从业者不但要拥有严谨的金融逻辑,还要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更要能敏锐地捕捉转瞬即逝的资讯。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迎接金融行业不断变化的挑战。培养这样的人才,则需要重构一个更符合现代化金融市场要求与变化的金融管理课程体系。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拓展专业视野的标准,将课程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强调构建经典理论基础,打造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底色,比如,金融学、管理学、保险学、统计学等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则突破原有界限,不拘泥于课时、呈现方式,可以整合几门课为一门课,也可以将一门课根据金融热点分为几个专题讲座;可以是学校教师与金融机构专家线上、线下联合授课;可以是投资者、消费者问卷调查,也可以是金融科技企业实践学习。课程体系设置应富于弹性,应鼓励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其自驱力,让他们愿意去探究金融、商业规则。并力争做到与科技金融时代动态调整,实时地向学生源源不断地灌输最新金融理念,使学生持续用金融思维去考虑问题,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識。

3.2 建设适应金融科技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建设一支适应金融科技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金融管理类人才。首先,教师自身要抛弃“一本书、一门课、一辈子”的固有想法,敢于接受科技金融带来的挑战,革旧图新以适应行业变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专业、主动学习专业的目标,实时地运用新的技能、新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此外,应加快“大金融”专业群建设,加强不同背景教师、资深一线行业专家在课程建设、科研课题开发、实践指导上的合作,互相加强交叉领域学习,提高教师队伍实际工作素养、教学能力,有机整合师资力量。最后,高职院校要提供资源、机会、保障,让教师走出去,顶岗实践,深入金融科技企业一线掌握金融科技产品设计所需要的金融素养和关键技术,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3.3 引入适应金融科技新人才的教学方法手段

知识技能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第一,鼓励采用“主题式教学”,即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教师可就某一热点金融问题或经济现象抛出一个主题,突破单一学科知识、方法论的瓶颈,推动不同专业学科,实现“大金融群”内部、金融与其他学科之间深度深度弹性交叉与融合。第二,鼓励采用“元素深度教学”,即按照RPA、AI、区块链、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元素将科技类知识进行细分,然后再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大宗交易、风险等元素将金融类知识进行细分,推动课程向元素化深度探究,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学科观察与分析能力。第三,鼓励采用“现场教学”,即通过战略联合企业,共建金融科技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RPA、证券交易、算法等训练,让学生从容面对能力进阶。依托真实项目实施现场教学,贯通金融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掌握金融科技最新发展动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3.4 打造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通过产教融合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在金融科技时代,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前沿行业和一线企业,调整学校政策以调动企业参与金融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借助企业的资源、渠道建设金融实习实训基地。这样一来,不仅使金融类院校的实训内容更贴近金融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由一线科技金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动态地调整学生的实习实训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实时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实习就业零过渡”。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减少了实习企业招聘、培训费用,互惠互利。金融实训指导教师还可以在掌握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与实习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真正意义上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3.5 完善适应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一个适应社会的、完善的、涵盖各方角度的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能准确反映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这其中至少应涉及企业、学生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三个角度。因此,应设置企业满意度、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等指标包括在内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在充分重视企业的评价指标的同时,要从数据中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1+X”证书、实际工作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英语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维度上真正的要求。企业对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定义了毕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指明了未来培养方向。专业就业率决定了是否有必要开设该专业。此外,考虑到部分高职高专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就业率高对口率低的现实情况,在设置指标时还应充分考虑对口率。对于高职高专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质量的高低,学生、家长最有发言权,因此应该将其设置为绝对的评估对象。

4 结语

以“RPA+AI”等新技术为背景的现代金融已快节奏步入科技化,新金融业态推动下金融科技创新实践对以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面临巨大变革。应转向融合金融逻辑与科技技术、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规则、洞察经济趋势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国斌.基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4):185186.

[2]赵海荣,崔立群.金融科技时代经济类院校金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03):8385.

[3]贾君怡,于明哲.金融科技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研究[J].科学决策,2021,(12):145150.

[4]邓婕.金融科技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1,(11):4647.

[5]薛伟.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6):120121.

[6]李姣.高職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529(16):161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