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08-21 11:36魏海霞张治国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8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魏海霞 张治国

摘 要:“中国传统玉文化”是面向山东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枣庄学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对其课程思政元素梳理有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从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诚实守信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深入和有针对性的挖掘,并将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通识课程与其他专业类课程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通识教育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通识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8.074

在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提高课程育人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现。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其培养的学生有不少毕业后将进入中小学教育岗位。因此,在师范类院校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今后作为中小学教师在中小学教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枣庄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中国传统玉文化是本人所在教学团队在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除了本身自带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意义之外,深入有针对性的挖掘该课程所隐含的其他思政德育元素和分析其融入课堂的教学路径,有利于将思政教育“精准到人”“落地见效”。

1 课程简介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枣庄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是一门颇受学生欢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每次开课选课人数多达百余人。本课程共32节理论学时,实践教学部分不占用课程学时,也不计入最后成绩,而是出于自愿原则,利用周末时间到枣庄本地和周边城市的古玩玉器市场和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学习。

中国有着绵延至今9000多年的玉文化发展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相比其他器物(青铜器、瓷器等),玉器在中国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玉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对我国古代上到政治礼仪下到日常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在详细讲解中国古玉器相关概念、分类与名称、纹饰与工艺的基础上,逐一介绍中国不同玉文化发展阶段古玉器的风格,并以常见的典型玉器纹饰(例如玉璧、玉熊、玉龙、玉凤、玉蝉等)为例,分析其时代演化特征,最后,对中国古代玉器鉴赏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课程的特点是将基础玉石知识介绍与各时代玉器特征相结合,文字与大量古玉器图片解读相结合。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鉴赏古玉器的基础知识、大致认识不同历史时期古玉器的风格特征,真实感受贯穿整个华夏文明玉文化发展的历史温度和古人的琢玉技艺,感悟中国玉文化所承载的核心价值和中国精神。

2 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围绕中国传统玉文化这门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深挖“隐形”其中重要的思政德育元素,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思政实践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2.1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目前,许多大学生疏离中国传统文化而对欧美文化趋之若鹜,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受害者。要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感情,就应该继承并创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使之更加贴近生活,成为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形式。

我国古代玉器纹饰图案随时间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在课堂上通过PPT展示传统玉器上的纹樣,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纹饰的历史演化,比如龙、凤、蝉等的演化。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人文素质,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在讲授“玉的文字意义”这个知识点时,将“玉”字的字形和我国古代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玉”字始见于甲骨文,甲骨文里的“玉”被写成“王”字。一竖三横的字形像三块玉联结在一起,初始的含义是一线穿三玉,“三玉之连”蕴含着“天地人参通”和“天人合一”的朴素世界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也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和平世界理念的思想源泉。在讲授“二里头文化玉器”这一部分内容时,增加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通过随堂给出“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这样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人类何时开始进入成熟文明时代是以文字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因为目前的夏朝遗址考古成果中还没有出现过成体系的文字,众多西方学者由此认为我国夏朝不存在。为此,我国考古工作者开展了大量中国文明探源研究工作,而经过多年的考古证实没有文字的夏朝是存在的。夏王朝统一也是我国第一次统一的浪潮,这次统一是以玉礼器为标志的一次玉文化意义上的统一。玉礼器从北方开始出现逐渐向南传播到长江流域,然后向我国中原和西部甘青地区缓慢传播,覆盖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4000多年前,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繁荣的玉礼器在材料、纹样、工艺等方面也深深影响了四川三星堆文化,齐家玉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玉文化在汉字之前统一了具有“多元一体”结构的“最初的中国”,这是中华文化凝聚认同的具体表现。通过对玉文化统一中国的讲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2.2 以玉比人——传统君子文化

《礼记·玉藻》里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由此可见,古之君子珍视玉,很重视佩玉。玉也被赋予了道德内涵,玉从一种土中稀有物转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儒家将玉人格化,以玉比人,强调了君子如玉般的优秀品德。“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也是每个中国人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与“君子”相生的“君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导如何做人的智慧。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理解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君子之道,逐渐养成“如玉君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里表现为“诚实守信”的君子文化思政育人理念。《礼记·中庸》里记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是否具有诚信守信的个人品质已成为衡量道德的基本标准,这也进一步指示了社会道德化程度的高低。诚实即真实无伪,要求在日常人际交往时不掩盖真相或不歪曲事实。守信即遵守实践诺言,做到诚实无欺。诚实守信要求人们按君子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将君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讲授“古玉器辨假”这部分内容时,通过315晚会古玉器打假视频以及网络平台销售假冒古玉器的视频资料来揭露现在古玩市场造假乱象。很多不良商人使用仿古玉冒充真品进行售卖,这些仿古玉器大部分来自河南镇平和安徽蚌埠。玉商售假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提醒古玉爱好者在选购古玉器时,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提高警惕,不要轻易上当。另外,在课堂上,也以“汉代玉凳”事件举例,揭露当前国内许多古玉器圈内知名专家,通过随意出具古玉鉴定证书来牟利。这违反了“诚实守信”的原则,失了君子之风。

2.3 工匠精神——专注、敬业、创新

《聊斋志异》里有句话“痴于艺者技必精,痴于书者书必工。”这说明长久深耕一个专业,就容易出成果,也是当今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工匠的专注精神,认识思考并做好职业人生规划。除了“匠心在专”,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也是优秀工匠必备的精神品质,每项具体工作都要聚力凝神,对工作流程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同时时刻保持创新意识。这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重要启示,大学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课堂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精益求精,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并且树立良好职业认同感,为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人文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表现为“以道驭术”“道技合一”“尚巧求精”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等。在讲授“明代玉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引入明代著名玉匠陆子冈的例子,他一生中创作的玉器大都被明清皇室收藏。在中国9000多年的玉器发展史上,创作过精美玉器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但大多数玉匠名姓、事迹隐于历史沉烟,未被正史著作记载。而陆子冈的故事在地志、野史和文人笔记里都有记述,足见他的玉雕作品精妙绝伦,玉雕技艺成就非凡卓越,才有幸被历史记录,其名气在中国玉雕史上无与伦比。陆子冈流传后世玉雕作品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聪慧明智的物证。在讲授“清代玉器”这部分时,着重把“乾隆工”这个知识点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加以展开。中国玉雕工艺发展到清初时面临创新不足、难以突破的困局。历史上,乾隆是一位著名的嗜古好玉的皇帝,他对当时的玉雕工艺深感不满,决心在玉器的造型、工艺方面寻求突破,其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早期的商周青铜器和汉代玉器。和田玉路的打通和乾隆皇帝的努力造成了乾隆时期玉器发展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的皇家玉器造型多样,琢工精益求精,颇有远古神韵。同时,当时技艺高超的玉工能够巧妙地利用玉料的特点,因材施艺,铸就闻名于世的“乾隆工”。“乾隆工”对现代的玉器制作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意义上,“乾隆工”体现的就是一种“专注、敬业、创新”大国工匠精神。

2.4 科学精神——探索求真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探索求真,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实证精神。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厚植科学精神,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在讲授“辽金元时期玉器”这部分时,引用故宫博物院杨伯达研究员的例子进行“科学精神”思政教育。杨伯达研究员是一位著名的古玉鉴定专家,在研究“春水玉”“秋山玉”的过程中,查阅辽金历史文献一丝不苟,治学态度严谨,显示了杨伯达研究员“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经过他长时间的研究发现《辽史》里有许多关于“捺钵”(契丹语:打猎)的记载,而《金史》开始的部分有“捺钵”的记述,而后面就使用“春水”“秋山”两个词来概括了。杨伯达研究员又通过查阅了其他历史文献最终获知了“春水”玉、“秋山”玉的来龙去脉。在讲授“新石器时期良渚玉器”这个章节时,通过引用干福熹院士研究良渚玉器玉材来源的案例来阐发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大多数考古和地质学者认为制作良渚玉器的玉料来自江苏溧阳小梅岭,但是干福熹院士通过对良渚玉器和小梅岭的和田玉的无损化学成分分析发现制作良渚玉器的玉料和溧阳小梅岭没有来源关系,由此,否认了这个传统的错误观点。干福熹院士这样敢于质疑普遍学术观点的做法就是一种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3 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实施思路

除了上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外,笔者对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思考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明确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的核心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引发学生同频共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政觉悟。我们把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课程思政目标通过不断优化落实到教案、课件以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上,并且构建了“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转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反馈”环环相扣且可以不断循环修正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便课程思政目标能够完满达成。

3.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玉文化的课程教学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融合了其他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式教学法、对分课堂等)。例如,在抖音、西瓜等新媒体上创立玉文化学习账号,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创作以玉文化为主题的视频短片,也可以利用学生自己的媒体账号创作对玉文化学习的感悟短视频,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增强了学生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意识。课程思政不应该只局限于教师课堂授课,而应该深入植根生活,贴近生活并随时间改变,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以保持其长久的影响力。在课中和课后阶段,课程团队还会不定时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反馈意见,以查验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政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思政内容的适合度等,同时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自己的思考记录在教学反思日志里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更新课程思政资源库和整改教学手段来提高课程团队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另外,在每次课程结束前的最后一堂课上,我們会使用思维导图将碎片化的思政元素和内容做一次梳理总结,以提高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教学效果。

3.3 转变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考核改变高校大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以一篇简单的结课论文作为结果性考核就完成课程学习的传统考核模式。我们在考核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考核。中国传统玉文化课程将思政德育纳入到过程性考核当中。目前来看,对于学生的思政德育考核的确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存在难度不是对思政课程目标不予考核的理由。思政德育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考勤(占思政考核的20%)、课堂表现(占思政考核的20%)和对整个课程讲授的思政内容的理解领悟(占思政考核的60%)。课堂考勤主要通过学生雨课堂签到情况进行统计,课堂表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进行,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考核采用个人思政表现自评报告、生生互评、调查问卷(参考武汉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南设计)的形式进行。其中,结课论文和思政德育考核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突出了思政德育考核的重要性。

4 结语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使得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的激流之下依然能够站稳脚跟。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玉文化走进大学课堂,有利于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蕴含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在新一代大学生群体里进一步传递发展。中国传统玉文化这门通识课程的思政教学探索对其他类似传统文化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中国文化基因与中华文明生命力[J].中国哲学史,2022,(4):511.

[2]叶舒宪.三次统一·玉成中国·夏代问题[J].百色学院学报,2022,35(1):18.

[3]彭燕凝.齐家文化玉器与三星堆文化的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136139.

[4]杨怀中,张华清.新时代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创新的文化之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8):123128.

[5]周南泉.明陸子冈及“子冈”款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3):8288.

[6]杨伯达.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2):916+6999.

[7]干福熹,曹锦炎,承焕生,等.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出土玉器的无损分析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1,41(1):916+6999.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课堂教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