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例研究改进课堂教学

2023-09-03 07:54王路黄丽莉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例彩虹研讨

王路 黄丽莉

课例研究是一种指向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学研究活动,是集体教研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帮助教师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提升集体教研的质量与水平。笔者以体育学科为例,从细化研究主题、合理设计教案、使用课堂观察表、开展课后研讨活动等方面,探讨以课例研究改进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细化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的主题应基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真实问题而定,这些真实问题源于教师对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困惑、课堂教学的突发情况等。教师敏锐地捕捉和反思这些问题,开展合作性研究,有利于提出具体可行的、易操作的、多元化的问题解决途径。

例如,教学《直线前滚翻》时,授课教师提前在集体教研活动中进行了说课,其他教师对课的结构、体能练习设计和学生调动与评价的方法表示认同,集体归纳出“一蹲二撑三低头,团身滚动像圆球”口诀,辅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大家都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在正式授课时,部分学生存在滚动方向不正、滚动不圆滑等问题,课堂一下子乱起来,教学陷入停滞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打了折扣。授课教师多次引导学生重复口诀,辅助练习,课堂才逐渐恢复到整齐有序、口号响亮的学习场面。课后,大家再次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展研讨时,把重点聚焦于突破前滚翻教学的难点,确定了“收腹屈膝团身紧,直线滚动巧蹲立”的研究主题。经过研讨,在之后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将收腹夹住沙包、双手抱腿团身成蹲立等新的教法应用到前滚翻教学中,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此次课例研究,教研团队发现体操技巧类内容的教学要直指某个具体问题,并将这些微观的研究主题系列化,逐步完善大单元教学框架。

二、合作设计教案

课例研究中,合作设计教案能凝聚团队力量,加深教师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教师找到更好的备学生、备器材、备学法、备场地、备师生位置变化、备师生交互方式的策略和方法。

一次课例研讨中,教研组合作探讨解决“跪跳起”这个教学难点的具体方案,授课教师设计的教案是将体操垫叠放成三级台阶,以“飞人”“超人”等活动情境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沿着台阶往上跳,达成利用高度变化实现迅速摆臂、提膝的教学目的。实际授课中,学生的兴趣很高,不同高度的台阶对引导学生树立提膝向前、向上的意识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最后完成跪跳起动作时,大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基于此,教研组安排教师课前寻找班级中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和测试,了解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然后经过集体研讨,找到了利用彩虹棒(彩色的软棒)辅助教学的改进策略,并设计了三个闯关练习:第一关压彩棒,利用摆臂提膝向前腾起,用小腿压住彩虹棒;第二关碰彩棒,通过摆臂提膝练习,使大腿抬高,触碰彩虹棒;第三关踢彩棒,在跪跳前移过程中快速提膝跳起,用小腿前部踢彩虹棒。闯关练习的目标清晰,教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彩虹棒的距离和高度,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突破学习难点。

三、使用课堂观察表

课例研究的核心在于改进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者要根据课例研究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确立听课的侧重点。在课堂观察表中设计“教学活动设计、预期行为和非预期行为、提升空间”等栏目,可以很好地达成观察目的。听课教师要重点通过对比教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判断授课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和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非预期行为和授课教师的应对措施。

例如,“原地侧向投掷垒球”的教学重点是教授肩上屈肘的技术动作,主备并执教这节课的教师设计了无球模仿、手持弹力带鞭打高处垫子等练习,并提示学生“直—弯—直”的动作要点,学生都能跟随教师积极练习。然而,进行有球投掷练习时,个别学生发现用肩上屈肘的技术动作投球还不如用下手上抛投得高、投得远。学生质疑:“为什么非要学习肩上屈肘的动作?怎样投得远就怎样投,不行吗?”授课教师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只能回答:“教材是这样设定教学目标的,我们应该要达到教材的要求。”对此,学生只能无奈地点头。听课教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课堂观察表中记录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应对策略。课后集体研讨时,该教师反思,自己对预设外的学生问题的回答不够恰当,借用“教材设定”解释学生的疑问,说服力不强,容易磨灭学生对垒球的兴趣。基于此,教研组教师共同探讨,得出“让学生观看垒球技术动作讲解视频或棒球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自主探究投远球时需肩上屈肘的原理,进一步体会肩上屈肘的优势”的教学策略。教师将这个策略应用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课堂观察时,观察者应着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应对措施,以便在集体研讨中针对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四、开展课后研讨活动

课后研讨活动指听课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收集相应的数据,找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后,与授课教师进行民主协商的反思性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旨在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在课堂中关注每一名學生、激励每一名学生、成就每一名学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侧面直线助跑的技术动作。跨越式跳高采用侧面直线助跑,助跑方向和横杆的夹角为30°~45°,课堂教学中一般采用5~7步助跑动作。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不同方向的越过横杆练习后,多数学生仍旧根据前面同学的助跑角度确定自己的助跑角度,难以真正理解助跑角度(侧面跑)的作用;学生在5~7步助跑中能掌握摆动腿在前的方法,但在助跑时难以把控侧面直线助跑逐渐加速的动作要领,出现步数或步点错乱的问题。

课后集体研讨中,听课教师与授课教师研讨发现:引导学生在跳高时通过想象用身体画出彩虹形状,并将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有机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技术动作。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彩虹形成的小视频,了解阳光从42°角照射小水珠,小水珠折射和散射阳光形成彩虹;接着,教师通过简单的画图,让学生懂得侧向助跑的原理;然后,教师将彩虹比作一座拱桥,助跑就好像是过拱桥,前面是上坡、后面是下坡,上坡时需要抬高膝盖且速度稍微慢些,下坡时速度要自然加快且步长变小(防止摔倒);最后,教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进行练习,并相互纠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还结合上述策略进行动作讲解和示范,学生很快掌握了侧面直线助跑的动作要领,突破了学习难点。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猜你喜欢
课例彩虹研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课例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