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准核心主旨,出新写作立意
——例谈中考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2023-09-10 21:46杨晓迪
作文新天地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词话馄饨烟火

◎杨晓迪

材料作文题是考查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在每年的中考作文题中出现的概率很高。这类题型有其鲜明的特点:1. 写作立意需要立足于对材料的正确理解。2.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层次展开,可写的范围较大。3. 写作对创新思维和拓展思维的要求较高。正因为这些特点,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容易出现偏题和离题的情况,影响考生正常发挥。为此,本文以杭州市拱墅区2022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末统测卷的材料作文题为例,谈一谈遇到这一类作文题型该如何把它写好。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 分)

哲学家康德说:“人有三种快乐:第一种快乐,是因为它给你直接的好处,这是物质上、生理上的快乐。第二种快乐,是你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而感到快乐,这是道德上的快乐。第三种快乐,是它既没有给你好处,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听到风吹着落叶掉下来,感到舒服,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上的快乐。”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600~800 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一 把握材料关键字句,正确解读材料信息

材料作文题,最重要的是审读材料信息,这一步如果出现审读错误,就可谓“一步错而步步错”,从而会出现重大的偏题与离题的情况。如何做到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呢?在审题过程中,考生一定要耐心、完整地阅读完材料,圈画其中重要的核心关键字句,然后围绕这些点来展开相应的分析与思考,这样才能全面理解材料中的核心主旨,最终确立后面的写作立意。切忌因为偷懒,而片面地阅读材料,从而造成浅读、错读,对材料一知半解。

如本题材料,很明显,核心词是“三种快乐”,且每一种快乐内容都不一样:因为直接的好处而带来的物质与生理上的快乐,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而获得道德层面上的快乐,以及除了前两者之外让你感到舒服的心灵快乐。因此,这个材料中对于“快乐”的内涵表述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阅卷中,发现不少考生在理解这个材料主旨时,抛开材料内容本身来谈快乐,或者只是简单地谈了其中的一种快乐。显然,这些考生在材料解读上出现了片面化,从而导致其在主旨的把握上无法深入。

二 全面理解材料主旨,深刻新颖确定立意

在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后,写作的立意就是下一个重要的步骤,有深度和新颖的立意往往能提升作文的品质。

所谓立意,就是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决定着作文主题的方向和目标。例如面对这则材料,不少考生看问题比较浅显,选择了“三种快乐”中其中的一种,更多的是在文章中通过简单的叙事来印证自己所写的那种快乐。这样的写作就缺少对于材料背后本质的深挖,同时让材料中的“三种快乐”彼此之间产生了割裂。显然,这“三种快乐”是有层次的,背后支撑它们的分别是生理满足、道德评价以及内心丰盈。而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就是由这“三种快乐”构成的,并且第三种快乐越多,一个人真正且持久性的快乐才会越多,幸福感才会越强,人生才有更多的意义。因此,如果你的文章立意能够突出这一点,那么你的理解就能深刻和全面。

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立意在深刻的同时又有新颖感,让人眼前一亮呢?我们可以从“以小见大”“旧材新解”“逆向出新”这几个角度入手。

1.以小见大。不少考生写了自己快乐的经历与对快乐的理解,但也有一些考生写到了历代名家,如李白、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对快乐的理解,还有的考生则写到了“时代楷模”人物对于快乐的理解。这样的立意,就从自己的个体性拓展到了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共性,富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2. 旧材新解。材料中“快乐”这个核心关键词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把旧话题写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很重要。绝大多数考生拘泥于材料中的“三种快乐”,但也有极个别考生在谈了这“三种快乐”后,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第四种、第五种快乐。显然,他们已然跨越了材料本身,思维向更远处荡漾。

3.逆向出新。文章以新为贵,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想要获得高分,一定要“不走寻常路”。在别的同学正向思维的时候,你逆向而为之,这样就能够脱颖而出。如有考生切入的角度,是当下人们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满足了物质与生理、道德评价就能快乐?还有考生则是以母亲的唠叨为叙事,从一开始听到母亲的唠叨不快乐,随着母亲病重住院,不能听到往日唠叨,内心感到失落焦急,待到母亲痊愈回家,往日的唠叨重现,而此时的他不仅没有不快乐,相反很快乐。这样的人生经历引出自己对于快乐和幸福的思考与理解,这样的写作角度,就很容易脱颖而出,从而获得高分。

【佳作展示】

三扇快乐的窗户◎考生一

人的一生中,总要经历一些酸甜苦辣。有的让你终生难忘,有的令人开怀大笑。而在这被无尽的苦涩与世俗所粉饰的人生里,我们把灵魂悄然切成三个部分,分别放入三扇快乐的窗户中。将它们用门闩闩起来,等待有一天风刮过窗门,灵魂长出鞘翅,满载着快乐与满足,回到我们疲惫不堪的肉体中,充盈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总该往这三扇窗户里放点儿什么吧?不能一模一样,会显得过于单调;也不能全部放满,要腾出位置给其他感情做容身之处。

我会深思熟虑,选择往第一扇窗户里丢进物质。有部心理学著作表明,在人的一生中,由物质所带来的快乐占比最多、最直接。生活在这世上,一点儿好胜心与攀比心都没有是假的,我与别人同样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个灵魂会满载着礼物、荣誉与金钱来找我。

我关上第一扇窗户,又往第二扇窗户里丢了些被称为本心的东西。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习得了同情心、是非心、恭敬心与羞耻心这四种宝贵的财富。它们被现代人称为道德。我与一些不失本心的人同样认为,道德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物质同等重要。或许在我拾金不昧、谦和有礼、与人为善的时候,第二块灵魂碎片会飞回来,告诉我:“你做得对。”

那么,第三扇呢?

我轻轻地关上第二扇窗户,打开第三扇,把自己放了进去。

我蹲在墙角,一动不动地盯着我那块一动不动的灵魂碎片。一阵风吹进来了,吹得第三块灵魂碎片摇摇晃晃,过了好久好久,一瓣桃花飘进窗户,那静谧的小屋显得如此动人。我站起许久未活动的身体,看见窗外落英缤纷,一片大好春光——而我站在这里,与进入小屋的我如出一辙。

我心里突然觉得被人撞了一下,回头一看,那片灵魂早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满足感。

于是我走出小屋,关上门,为它取名,叫作“自我”。

点评

这篇作文,作者巧妙地模仿了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写法,将三种快乐装进三扇窗户中,最终成为一个人内心的全部叫“自我”。同时,作者对于每一种快乐的理解非常契合材料,诠释了何谓快乐,且又不是简单地照抄材料,理解能力的层次极高。此外,文笔简洁老练,特别是文中“一瓣桃花飘进窗户”,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最后的结尾点题也十分精妙,相信作者是对人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有如此深刻的行文。

人间烟火◎考生二

一碗馄饨掀开了我童年的快乐,水汽从锅里欢腾地升起,无关为我带来多大好处,也无关道德,快乐便像紫菜在汤水中浮荡起来。

夹竹桃顺着邻家弯弯的小径,探出头来。红栏白瓦的小镇,不见云水激荡,仿若浸在烟火气息浓郁的馄饨香里,微微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外婆做的馄饨味道自是最好的。我时而微侧,时而跟在外婆身后,只见外婆右手中薄如蝉翼的馄饨皮,她左手一捏,扔入木架格子中,一个接一个,一排挨一排。又见着馄饨粉嫩的馅心从水中升浮,大声说着自己熟了。我并不是个贪吃的孩子,掀盖的雾气一涌而出,汤水中的葱花细如柳芽,却令我欢欣不已。馄饨不需入口,那蒸出的烟火气里都是我的快乐。

外婆喜欢在灶头放一本《人间词话》,儿时我常倚在外婆肩头,盯着锅里在“咕噜、咕噜”翻滚的馄饨。此时外婆就会读书给我听:“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我听着外婆絮叨着独属于从前的琐碎而温吞的岁月,时间总如此逝去,而快乐经过词文的点化,藏在了回忆之中,驻在了跨时光的人间真情里。

后来我上了初中,来到城里,从超市里买到机器生产的成批的馄饨,总觉得没有外婆做的烟火味,似乎只是为了果腹。城市生活的“快”容易让人忘记我们的祖先留于烟火气中的欢欣快乐,而失去纯粹美好的光阴。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遗失的烟火气中的快乐还会有吗?

春发杨柳绿,忆是故人归。外婆逐渐斑白的两鬓与新添的皱纹,述说着时间随烟火而一去不回了。当我再见瓷白碗里精巧的馄饨时,终在惊喜中发觉:所谓快乐,在凡尘烟火中不期而至;所谓烟火,方是人间真情与爱。外婆的眼睛不如从前了,我便读《人间词话》与她听,读到幼时她教我认的诗行,不禁欣然一笑。无关好处与道德,唯见在馄饨的香气里,身在烟火人间的欣然。

馄饨欢腾的气泡,和着小镇的夹竹桃,岁月中的温情与爱,匿于烟花中,洒下“得之心而寓于香”的《人间词话》中的快乐。记这一碗馄饨、一场烟火、一曲跨时光的词情和生于温情与爱的纯粹快乐。

点评

作者以外婆的馄饨与《人间词话》作为线索,以叙事的方式展开对于第三种快乐的探讨。虽然它不像上一篇佳作中,观照各个层面的快乐,但是行文的流畅、情感的真实、细节的到位,让人读来特别有画面感和亲切感。同时,作者提出人们因为当下生活的“快”而失去了所谓的“乐”,真的是一针见血。这是作者对社会细微的观察与思考,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更是成熟的思想。毋庸置疑,馄饨的烟火气,与《人间词话》的灵气,已经深入作者的骨髓,方能外化成为如此美丽而不失温暖的文字。

猜你喜欢
词话馄饨烟火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学包馄饨
Fun in Spring Festival
烟火镇的盛典
烟火镇的盛典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新词话
词话三则
暖胃馄饨热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