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热点可视化分析

2023-10-07 02:36王凌刘彬杰孙苗苗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发文心理健康文献

王凌 刘彬杰 孙苗苗

我国贫困大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25%左右,部分地区高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占比甚至已达到50%以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焦点[1-2]。此前我国已有许多学者投身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较为成功的进展。但近年来学者们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关注度持续下降,而我国贫困大学生总体数量仍不可小觑。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可以直观地绘制某一知识领域内的专业领域以及研究主题,以检测和可视化科学文献中的趋势和模式,对探测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把握研究方向具有实质性意义[3-4]。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近30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宏观上把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热点,动态发展趋势,洞悉研究前沿,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关研究借鉴。

1 文献来源及分析方法

以“贫困大学生”AND“心理健康”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3月25日发表的全部文章,共得到3 816条结果。通过阅读标题与摘要,排除会议记录、报纸等文体不符的文献,排除重复、内容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2 476篇。采用Citespace5.7.R2对发文年限、关键词、作者、共被引以及合作机构等进行深度分析,绘制成可视化知识图谱,并对此进行剖析。

在这三个译本中发现的一词多译现象主要可分为五类,包括译者错误(不对等)、语义偏差(不对等)、法系差异(部分不对等)、表达差异(近似对等)、语法差异(近似对等)。

2 结果

2.1 发文量分析

对最终纳入的2 476篇文献发文量年限进行可视化分析(图1),最早的一篇文献于1996年发表,此后逐年增长。2002—2010年,研究文献呈爆炸式逐年增长,9年共发表1 714篇文章,占总发文量的69.2%,平均每年发表文献214.25篇。其中以2008年和2010年发表研究结果最多,分别发表文章333篇和339篇。这一阶段研究主题的侧重点在于阐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并针对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2010—2022年,文章发表数量呈波浪式下降趋势,至2023年3月25日仅有2篇文章,这一时期基于研究主题衍生出更多的新型概念,研究策略持续优化,思维角度更加多样化,研究主体也相继发生转变。

近年来,颁布的一些关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文件都是针对教育实践方面的内容,而对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文件却很少,只制定了教师每两年需要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5]两个月的制度,并没有要求企业或行业人员必须参与职业教师的培训。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的发展,将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作为企业和行业的职责,制定学校和企业人才流动的相关制度,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将Citespace中的Timespan设置为from 1996 to 2023,时间切片设置为Slice Length=1,数据节点设置为Keyword,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其他设置默认。得到由节点736个,连线2 318条构成的密度为0.008 6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6)。其中“贫困大学生”出现1 064次。其次为“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分别出现617次和269次。围绕这一主题,笔者发现大多数文章都在针对“为什么”和“怎么应对”来开展研究,研究重点侧重于怎么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心理贫困”。

表1 关键词向心性排名

图1 CNKI内部可视化分析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2.2 作者分析

别看原始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还少得可怜,但他们却总是想在认识领域攻克一些宇宙人生的大问题:世界是怎样来的?人是怎样形成的?天上的太阳月亮是怎么回事?……等等,目标很大,问题很难,又无科学资料,因而便求救于幻想。然而必须看到,这种想象和幻想,在他他们看来毫无意义是正确的,科学的,无可非议的。他们不是有意地乱搞浪漫的猜想,所以马克思说这是“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如果这种艺术加工是自觉的,那就成为像现有的童话、科幻小说一类东西了。它的美学价值和认识价值也就会大大降低。

图2 作者协作网络

2.3 共被引分析

设置Citespace的Node Types板块勾选Keyword和Reference,勾选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其他设置不变,得到由736个节点和1 629条连线构成的共被引知识图谱(图3)。其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贫困大学生”,达1 064次;其次为“心理健康”617次、“心理问题”269次、“贫困生”236次、“对策”209次,“心理健康教育”137次、“大学生”129次、“社会支持”98次、“贫困”97次、“高校”92次。

图3 共被引知识图谱

2.4 合作机构分析

Citespace中使用中介中心性来发现和衡量该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表1显示针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热点聚焦在发现“心理问题”及“解决对策”上,如“心理健康教育”及寻求“社会支持”等。图8的关键词突现说明自2004年国内高校(包括高职和独立院校)开始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针对这一群体的调查获取心理健康现状;自2014年开始探讨积极心理学干预的效果,由探讨外在的心理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转入从贫困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弹性、心理资本入手。

对纳入文献进行著者分析,发现陈嵘、杨玉芹、周生江、黄锁义、秦竹、刘海燕、周石其等学者为高产作者,发文量为5篇及以上。发文3篇以上的学者共有33名。图2显示,有以陈嵘、黄锁义为中心的2个较为完整的作者合作网络的形成。其余作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以散在研究为主。这表明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作者合作网络,发文较为松散,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连续性不够强。

图4 合作机构协作网络

首篇研究文献发表于1996年,但发文量从2002年才开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间空窗期表明研究者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并没有聚焦或重视此类问题;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国家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加速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重心与关注焦点仍停留在物质层面。自2002—2010年,研究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贫困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这可能与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扩招,同期,高校的学费依旧在缓慢增长,贫困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贫困大学生日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以及扩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关[6-7]。刘恩贤等[8-9]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数量、质量和关注的内容与高考政策变迁、政府颁布的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的数量是相符的。

图5 国际机构网络共现

2.5 关键词及热点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统计分析研究,确定了山东省54项指标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这些成果为地方政府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农业区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地方病防治等领域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和科学依据。

图6 关键词分析知识图谱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了解该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主题[5]。图7中Modularity Q=0.588 7>0.3;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0.832 1>0.7,说明聚类结构显著、效果良好、可信度高。#2依赖心理、#3心理建设、#6贫困、#7大学生心理健康、#11影响因素分析了贫困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心理问题。#0社会支持、#1对策、#4团体心理辅导、#5心理健康教育、#10团体辅导、#13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8非贫困生是将非贫困大学生和贫困大学生作对比,以此来探究贫困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9概念分析属关键词突显,以新的理论来阐述这类问题,在未来或许是一新的研究热点。

图7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Citespace中Node Types板块勾选Institution,勾选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其他设置不变,得到由533个节点和98条连线构成的合作机构分析图谱,见图4。这表明有533个机构曾发过类似文章,但只有98个机构间有所合作,发文机构间尚未形成完整的合作网络。而纳入机构中,绝大多数是各高校的下属学院,其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仅2013年就发表10篇。其余发表4篇以上的机构有右江民族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以及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由各高校开展,且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尤以沿海、省会城市为多。

图8 关键词突现分析

3 讨论

3.1 发文年限

将Node Types 板块设置为Country,探查国内外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经过运算得到由489个节点和107条连线构成的国际发文机构知识图谱,见图5。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是USA,达364篇。其次为国内各高校,排序如上。这表明美国相比于国内更关注贫困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2 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区间段多数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跟踪与分析某领域的研究热点,可了解该项研究的脉络与走向[10]。而关键词能高度概括每一篇文献的内容与主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热点与趋势。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该领域所有文章呈向心性分布,排名最高的项目是聚类#3心理健康。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等子集。由此可见该研究领域的侧重点还是在于贫困大学生有哪些心理问题,再依此提出解决方法。

3.3 研究前沿

Citespace爆发性检测功能可以探测出某一时期频率突增或突然出现的关键词,能够清晰呈现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并显示出某阶段研究关注的热点[11]。通过该功能检测分析出突发排名最高的项目是“概念分析”,爆发率为11.92%;其次为“积极心理学”,爆发率为11.67%。

积极心理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有别于传统的心理教育,注重对主体的人文关怀[12]。研究表明,中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贫困大学生,其面临着诸如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抑郁等诸多较普通大学生更为突出的心理问题[13]。对于这类群体,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在帮助他们时更应该注重整体性,不可忽视主体而专注于解决问题。传统心理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发现问题、改善不足和解决问题,其治疗模式更类似于临床医学,讲究对症治疗[14]。但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其倡导以积极的方式促使人们发挥自身潜质,通过发掘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以减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15]。如何摆脱传统的束缚,转而从积极的意义来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积极的教育与实践意义。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运用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发现主体积极的人格特质。这对于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积极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弹性,从容地面对困难,坚强地面对逆境,顺利融入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6]。截止于2023年3月25日,在CNKI数据库以“积极心理学”AND“贫困大学生”为主题词检索,共检索出165篇文章,仅占总体的6.7%。表明各位学者们对于此类的研究不够深入,故后续发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点,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发展大致呈3个阶段:初始阶段于1996年开始,国内学者逐渐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展阶段(2003—2010年)文献数量激增,侧重点主要在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和“为什么”;延伸阶段(2011年至今)文章发表数量呈波浪式下降趋势,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的新兴概念,研究角度更加多样化。作者和机构之间缺少学术合作,尚未形成完整的合作网络。且东部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度更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分析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本研究仅检索了CNKI数据库,没有纳入国内其他数据库的文献,可能存在研究误差。

猜你喜欢
发文心理健康文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