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渝东南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文化特征

2023-10-16 00:29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干栏吊脚楼土家族

冉 曼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土家族是中国55 个少数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湘、黔、渝、鄂四个省份的接壤处,而从地理范围来看,其生活地界基本从属于武陵山区范围内。长久以来,土家族人生活于崇山峻岭之中,“住”成了土家族人生存发展的首要需求。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土家先民利用当地最常见的竹、木、石等原料,修建出土家族人引以为荣,也是土家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通常沿着山体、河流走向顺势而建,能够巧妙地利用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和陡峭不平的地形环境,营建适合土家族人生活的民居建筑。土家族吊脚楼建筑从开始营建到最终完成,不仅体现了土家族人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观,也见证了土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渝东南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的形成

吊脚楼,又称“吊楼”,是一种半干栏式建筑,源于干栏式建筑,是一种以竹木为支架,上设高出地面的房屋建筑,考古发掘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的起源要追溯到“巢居”,“巢居”是史前时期人类居住的建筑形制之一,最初建构在树木上,后来随着人类走向地面,开始在平地进行立柱搭建,形成干栏式建筑,主要见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及西南地区[1]。安志敏先生从考古学上考证了“干兰”式建筑从古代起便盛行于我国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的主要建筑形制之一[2]。在今天的西南地区,由于山地地形及潮湿气候, 干栏式建筑的形制已经演变为“半干栏式”建筑。不同于干栏式建筑的完全悬空,“半干栏式”是用部分悬空的方式修建。土家族吊脚楼就是典型的“半干栏式”建筑。

重庆市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其东南部(以下简称渝东南),渝东南主要地处武陵山脉,是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平地较少;雨量充沛,湿度大。渝东南吊脚楼修建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巴人这一民族在重庆地区的活动[3]。早期巴族主要活动在湖北、 重庆一带的山地河流区域,气候潮湿,地形险阻,是以巴人多偏好修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4]。据考证,巴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迁至重庆, 当时在长江及其支流范围内活动,并沿着长江支流之一乌江的上游发展进入渝东南地区,远达黔北地区[5]。巴人进入渝东南地区后,与当地土著一起杂居,吊脚楼建筑随着巴文化的传播一起进入渝东南地区。

二、渝东南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营造凝聚了土家先民无数的心血与智慧。吊脚楼从开始修建到最终完成,在整个修建过程中,蕴含着土家族人巧夺天工的营造技艺,别具一格的风俗文化

(一)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申遗

传统的土家族吊脚楼为木质结构,营造技艺历史悠久。土家族吊脚楼属于南方穿斗木构体系,其营造是由柱、枋、梁、檩等构件通过榫卯结构拼接而成,建房所需的原料多系木材加工而成。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主要分布在鄂西、渝东南、湘西等土家族聚居区,从属武陵山区范围内。武陵山区层峦叠嶂,往来交通较为困难,因此在修建吊脚楼时,都有各自独特的技艺。例如湖北咸丰的吊脚楼的修建中多使用“将军柱”技术;湖南永顺以修建各式“转角楼”为主要风格;重庆石柱地区则侧重于对龛子(即厢房)的精雕细琢。

虽然土家族吊脚楼在各地实际修建中所侧重的技术风格不同,但就整体而言,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是一脉传承的,都是土家先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技艺类,2011年5月,由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湖北省咸丰县和湖南省永顺县共同申报,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渝东南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技艺

1、原料选择

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为木质结构,原料以木材为主,兼含少量的其他材料,如竹子、泥土、石材等等。渝东南地区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因而木材是土家族人利用率最高的材料之一。土家族吊脚楼建造中使用的木料主要有椿树、杉木、紫树、松木等,根据木料性能的不同,又有不同的使用途径,如椿树的树皮粗糙,质地坚硬,稳定性较好,耐潮坚韧,多用作脊檩;杉木是各式吊脚楼中运用最多的木材,易干燥,收缩小,不翘裂,耐久性能好,耐腐力强,不受白蚁蛀食,多用于梁、柱、檩等主要木构件的制作;紫树木材坚硬,多用于制作地脚枋或楼枕枋等。

除木材外,还会选用石材用作础基。渝东南地区气候潮湿,将木柱放置在础石之上,可以防止木材被腐蚀、虫蛀。另外有时也会选择用竹子和泥巴修筑夹竹墙。吊脚楼原料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不限于某一类材料。

2、营造技艺

吊脚楼营造技艺是土家族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活史书”,它的整个修建过程主要包括平面营造和空间设计,这两方面的建造完成基本可以囊括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精髓。

(1)平面营造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造型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这是土家先民顺应自然的生态观体现。土家族吊脚楼没有中轴线,不讲究对称,以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既可横向扩展,又可纵向延伸,突破了地形和环境的限制。若在斜坡修建,向内可修整铲平地基,向外可借用立柱搭建;在河岸临崖边,则采用打桩立柱的方式悬空建楼[6]。在吊脚楼的平面营造中,其建筑造型十分灵活。据有关学者研究,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主要分“一”字形、“L”形、“U”形等三种基本类型[7]。此外,还有“口字形”“山字形”等。下面就吊脚楼的三种基本类型进行阐释:

“一”字形平面是吊脚楼最基本的形式,房屋呈“一”字形排开,有三开间、五开间和七开间。一字形平面非常考验地形,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修建吊脚楼。一字形吊脚楼楼层一般为两层,低架空,属平地起吊型,通过垫柱础石的方法,防止木材与地面直接接触,受到湿气的侵蚀。

“L”形是在“一”字形平面的基础上增建的,一般在左或右侧加修一间厢房,厢房与正屋成“┌”或“┐”造型,多为直角,也有正屋与厢房斜交的例子,具体视实际情况而定[8]。“L”形吊脚楼特点是正屋建在平地, 而增修的厢房一般采用悬空立柱的方式,厢房下的空间为一楼,多做圈舍或柴房,二楼一般做子女的卧室。

“U”形在“L”形的基础上又增建,即在“L”的另一侧加修厢房,形成“┌┐”型,也就是俗称的“三合水”。“U”形吊脚楼呈三面围合,中间为院坝,用于堆放、晾晒作物等。

(2)空间营造技艺

吊脚楼的空间营造多强调工匠的高超技术,土家族吊脚楼蕴含着许多独特的营造技艺, 如龛子、转角楼、将军柱及转角飞檐等,这是土家族建筑所特有的,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地区吊脚楼的显著标志。

“龛子”指的是厢房,一般为女儿家对歌、刺绣的地方,是由吊脚支撑楼板,垂柱支撑走廊,屋顶采用类似官式建筑“歇山顶”的建筑空间;转角楼,也叫“转千子”,是由两面、三面或四面挑出的走马廊构成的吊脚楼, 被用作各屋子之间连接的通道;将军柱,也叫“伞把柱”,通常是在正屋的正脊、与正屋呈直角厢房的脊檩以及转角斜脊这三脊的交汇处立一根柱子,用以支撑正屋和厢房的屋梁、楼枕坊、穿枋、屋顶及转角龙骨五个方向的力,形似一把伞。根据需要,有落地的将军柱,也有不落地的将军柱[9];土家族吊脚楼的转角飞檐,一般采用板凳挑或牛角挑,使屋檐高高翘起,形似飞燕,成为整座吊脚楼中轮廓最为突出的部分,但也有吊脚楼不做“角挑”。

3、工艺流程

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过程非常细致,从准备到建造完成大概需要8 到10 个月的时间。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一般是从春天开始准备,其营造的师傅一般由掌墨师担任,同时担任木匠师傅,主要负责吊脚楼的空间设计、木材的加工以及整个吊脚楼修建等。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的第一步是选址,吊脚楼一般选择建在山面阳坡且背山面水的地方。选定场地后,需要将场地进行修整铲平,即平地基。在正式动工前。要将碎石与土壤按比例混合填埋进行加固地基的同时需要提前做好排水问题,一般是在房屋后面及一侧墙面挖沟引水。

第二步是备木料,土家族人称“伐青山”。备料之前需要规划房屋修建面积及形制,普通人家一般选择修建“4 柱3 骑”或“6 柱5 骑”,大户人家则多为“三和水”、四合天井大院[10]。木料备好后,需要进行干燥处理, 传统处理方法是将木材存放于露天处,经过雨水几个月的自然浸泡和风干。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木材变形。

第三步是木料加工及场地定位。首先是将干燥好的木材,用墨线画好木料的所需形状,并进行分解;然后再精细加工柱、梁、枋等建筑构件;最后用石灰粉对场地进行空间定位,确定房屋修建的总面积以及每间房的进深和面阔,并做好相应标记。场地定位后,需要安装磉凳。“磉凳”即柱础,一般为方形或圆形,它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多用于木架结构的房屋。安装的磉凳既能增强柱基的承压力,又起到一定的防潮作用。

第四步是拼接排扇,立屋竖柱。拼接排扇即是把加工好的梁和柱通过榫卯结构拼接上,组成一排排木扇,等待最后的安装。立屋竖柱,即沿面阔方向用斗枋串起所有排扇,拼接成屋架。立排扇时需要按照先堂屋,再东次间,最后西次间的顺序。排扇竖立完成后需要横向安装枋、梁等构件,拼接出吊脚楼的框架雏形,然后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安装地脚枋与楼枕枋。在安装梁、柱、檩等部位及连节点处时,需大力敲打至连接牢固。在正午之前完成上梁,这是整个吊脚楼建造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由主持修建的掌墨师傅与其徒弟协同完成,用绳索从东到西将大梁升至屋顶。

第五步,也是最后一个步骤,即做最后的细作填充部分,包括钉椽角、盖瓦、装板壁、铺设地板、装饰房屋等。其中房屋装饰主要包括门窗花,做栏杆,雕柱础,装饰檐口、梁枋、挑枋、屋脊等等。最后一步是整个营造过程花费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出于细节的雕琢和对美的追求,工匠在这一阶段所费精力最多。

三、渝东南地区土家族吊脚楼建造中的风俗文化

土家族吊脚楼的修建非常讲究风俗习惯,包括择吉日、定风水选址、上大梁仪式等等,基本贯穿了整个修建过程。从整体来看,这种风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吊脚楼修建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即原料选择、空间布局、营造过程中。

首先是原料选择上,如选择杉木除了其物理性能优良之外,从风俗文化角度分析,土家先民认为杉木生命力顽强,枝繁叶茂,于是赋予了杉木“人财兴旺”的吉祥寓意。而选用椿树或紫树则是因其谐音“春”“子”,有春来万物长和子孙兴旺的寓意。此外, 土家族人在吊脚楼周围十分忌讳种植桃树、桑树和槐树等, 桃树与桑树主要是因为因谐音形似“逃”“丧”二字,容易跟不吉祥的事物产生联系[11];槐树则是因其“招阴”的说法,于是予以避讳。

其次是空间布局上的风俗文化,包括定风水选址、房屋朝向等[12]。吊脚楼选址对主人来说是一件严肃且非常重要的事情。从民俗信仰来说,选一个风水适宜建造房屋的地方,会给屋主人及其后代带来好运[13]。因此屋主人在选址前会举行一定的仪式活动,即请当地有声望的大师(即风水师)择其合适的位置。在过去,土家族的“风水师”一般由当地的土老司担任。土老司,土家语为“梯玛”,是土家族祭司的通称, 主要负责各种祭祀活动, 兼管婚礼、治病、占卜、丧葬等。后来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开始称“风水先生”,取消了传统的叫法。在选址过程中,风水先生会根据“左有青龙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张”或是“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凤来朝阳”等习俗来为屋主选择场地。在选择房屋朝向时,讲究东西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同时还会将门窗朝向与屋主姓氏或生辰八字相联系,忌讳朝向与屋主姓氏或与八字相冲[14]。

最后是吊脚楼的修建过程中的一些仪式与忌讳,包括伐木、上大梁等。伐木要祭祀山神,伐木即上文中提到的“伐青山”。土家族人自古以来便依山而活,长期以来,土家族人对自然、山石、树木充满了敬畏之心,俗语中的“靠山吃山”便是土家族人的真实写照。对于土家族人而言,树木、山石都是有灵的,因此在进山或伐木之前都需要祭祀山神,摆设贡品或燃放爆竹再念诵祷告词,以保佑此次伐木顺利。上大梁历来是土家族修建吊脚楼过程中最隆重的事情,在举行上梁仪式的这一天,屋主会邀请亲属和周围邻居前来观礼。在吊脚楼的修建中,上梁与立屋架要在同一天进行,且上梁必须在正午之前完成, 上梁所进行的仪式流程也不能被打乱或返工,否则将被视为是不祥的征兆。上梁仪式主要包括拜梁、点梁、缠梁、升梁、赞屋场、喝上梁酒﹑抛梁粑、下梁等步骤,在每一个步骤中都有相对应的颂词由掌墨师傅进行唱诵,上梁的过程是由两位木匠师傅配合完成,一般是年老的木匠师傅带着稍年轻的木匠师傅一起完成整个上梁仪式,这种以老带小的方式体现了吊脚楼营造技艺中以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上梁时,由两位木匠师傅领头,众人合力一起将梁木沿着东西两头设置的楼梯逐级向上抬升,两位木匠师傅则坐在两侧屋架上唱诵《上梁歌》,《上梁歌》的内容丰富详实,多包含吉祥富贵之意,择其一段展示:

“手攀双龙,脚踏云梯,步步登高,节节升起,上一步一劳永逸,上二步两议太极,上三步三生佳运,上四步四平八稳,上五步五彩缤纷,上六步六合同春,上七步七星高照,上八步八面光明,上九步闻名九霄,上十步百事顺心”。

四、渝东南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中的文化特征

在我国住房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场所空间,它不仅是人们肉体的栖息地,更是一个家庭乃至民族的灵魂归属。对土家族人而言,任何一栋吊脚楼的修建都不是一件简单而又生硬的机械工程,它的修建过程体现了土家族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及对土家先祖的崇拜之意,吊脚楼既代表了一代土家族人的浓厚情感,更代表了整个土家族的沧桑历史。

(一)生态观念

土家族聚居区地势崎岖, 气候潮湿,《旧唐书》记载,在土家族居住的地方,“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15]。渝东南地区的土家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 早已经与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解,人与自然沆瀣一气, 为适应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在各种崎岖地形及沿岸悬崖上修建起了半干栏式吊脚楼。土家族半干栏式吊脚楼的建造完全不囿于地形所困,这主要源于土家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及木匠巧夺天工的营建技巧,这不仅仅是土家先民的智慧杰作,更是土家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取于自然、用于自然、利用自然的表现。

渝东南地区多丘陵、山地,耕地资源少,因而吊脚楼的修建多选在斜坡高地或沿河岸边,尽量选择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地形,这便是吊脚楼的“脚”之便利,吊脚楼的修建讲究与自然相融合,与空间相交融。传统吊脚楼的修建所用材料都是原生态,包括木材、竹子、石材等等,都是取自当地资源丰富之物,土家先民利用这些随处可得的材料,将吊脚楼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中,屋顶转角似飞燕凌空,轻盈纤巧,周围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吊脚楼将自然的鬼斧神工融于人文的建筑情怀。

(二)先祖崇拜

在土家族吊脚楼的空间布局中,堂屋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它的存在对土家族人而言十分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分析渝东南地区的土家族吊脚楼,从其空间布局来看,堂屋主要位于吊脚楼横向布局中最中央的位置,是所有房间中面积最宽、高度最高。在堂屋正对大门处的板壁上设有神龛,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神龛内容分为五大部分,这些牌位对于土家族人而言是囊括整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天地”可为一体,指的自然万物,“君”指封建社会的君主,随后便是“亲”,指的是土家先祖,最后是“师”,即人生启蒙者。一般在堂屋设神龛牌位后,土家族人就不再单设祖宗牌位。此外,在牌位两侧也会张贴其他内容,如象征健康平安的祈望、寓意富贵兴旺的美好祝愿。

在堂屋内部陈设中, 一般不放置其他物品,以维持其庄严肃穆。堂屋不待客,功能只用于祭祀。对土家族人而言,一年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或者家中有重大事件都需要祭祀先祖。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包括过年、清明、中元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以及遇到先辈忌日时也需要祭祀,在怀念先祖的同时也祈求先祖的保佑。而重大事件则包括红白事(即婚丧大事)、迁址、孩子出生等。迁址指的是子孙后代不在老宅居住,需要告知先祖,同时,在搬到新居后会再次告知先祖,即使已迁新居,每逢大年初一时,全家老少也会回到老宅,郑重祭祀先祖。新生命的到来也是土家族人生活中的大事, 同样需要告知先祖,以示血缘传承。

在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祭祀先祖的活动都在堂屋举行,一般为两个步骤:一为献饭表示晚辈的尊崇之情;二为燃烛烧纸以告慰先祖。在这简单的两个步骤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土家族人浓厚的先祖崇拜意识。

(三)民族文化载体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巴族迁至重庆地区,以两江流域为中心繁衍发展,巴文化也沿着长江支流乌江上游传播发展,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也随之进入渝东南地区,至此,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烙印了巴人文化的吊脚楼建筑历经数千年的风霜雨雪,已然成为土家族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的标志。吊脚楼是一部非常生动的土家民族历史图册,它静默无言地述说着土家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故事,是土家族人在生息繁衍中最具民族性的文化精髓,深深地烙印在土家族人的脑海深处,莫不敢忘。

土家族吊脚楼承载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它的整个建造过程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精神风貌,更渗透着土家族人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传统吊脚楼分为三层:一层用以家畜喂养、堆放农具或木柴等;二层住人;三层为小阁楼,用以堆放其他杂物。土家族人将吊脚楼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丝毫不舍得浪费一点空间。土家族人喜好群居, 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没有分家这个概念,即便分家也只是在原来吊脚楼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拓展延伸,其中心依然以堂屋为主。千百年,吊脚楼陪伴着土家族人,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吊脚楼作为一种典型的山地建筑,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展现出土家族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以及土家工匠的精湛技艺,是土家族建筑文明和精神内涵的共同载体。今天,囿于很多客观因素,吊脚楼似乎已经停止“生长”,成为一种静态的、被“赏析”的艺术,失去了原有的生机活泼,这不仅是土家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缺憾, 更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损失,对吊脚楼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干栏吊脚楼土家族
土家族情歌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土家族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