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的导向与路径

2023-10-24 21:24郭莹莹
求知导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双减

摘 要:《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指南(小学科学学科)》不仅在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方面对科学教学中的作业规范进行高位引领,还强调通过实施建议和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使作业指导落地生根。文章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月球”一课为例,呈现“月相规律”自然笔记作业的设计全过程,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作业的导向与设计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作业;自然笔记

作者简介:郭莹莹(1986—),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作业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教学需要有多种变化形式,如填写实验记录表格,设计实验方案,利用绘画、拓印等手段记录观察现象,写调查报告、小论文,等等。

2021年,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制定并印发了《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分学科)作业管理指南》,其中具体论述了科学作业中自然笔记、科学制作、实验报告、资料阅读四种典型案例。结合这一文件,本文对小学科学中的自然科学类作业的优化设计进行探索。

一、厘清内容,回归科学发展历程

自然笔记是观察者借助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内容上应包括时间、地点、天气、记录人、形态描摹、文字描述等基本要素,以呈现观察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课堂片段实录一】

师:在认识太阳系中的太阳和地球以后,我们来探索月球。大家观察过月球吗?请试着描述一下你对它的印象。

生:一般晚上才能看到月球;月球能反射太阳光;有时候看不到月球……

师: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样子会有什么变化?哪位同学上来画一画。

(学生板书展示略)

四年级学生对“月相”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他们根据现有认知,知道月相是有规律地出现的,部分同学还能将月相的成因娓娓道来。学生一般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渠道认知月相,但这都属于脆弱的获得性知识,而不是通过真实观察、思考和归纳而成的生成性知识。所以笔者在设计这节课时,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古人探索月球的历程,而后设计月相观测方案,使其体验长期观测过程,自主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理解月球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笔者从三个环节入手,带领学生了解月球及相关知识发展历程:(1)带领学生仅用肉眼观察月球,设计连续观测月相的方案,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了解农历的起源;(2)借助工具观察月球,如利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形态,进一步认识月球;(3)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从宏观角度了解月相成因,配合探月工程的不断推进等内容,沿着人类认识月球的探索之路,使学生全面了解月球。

二、深研精设,优化作业生成路径

【课堂实录片段二】

师:月球的这些变化是随机出现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出现的。

师:如何证明呢?

生:每天观察、记录月相。

师:请大家思考,我们需要记录月相的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气泡图,在小组交流中补充完善,最后进行小组汇报,板书呈现气泡图形式。

学生回忆自己看到过哪些形状的月亮后,很快能画出圆形、半圆、船型、线型等,部分同学还关注到了半圆的方向、有时候没有月亮等信息。基于这样的前概念,教师聚焦问题:月相是随机出现的吗?如何证明月相的变化有规律呢?如此可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将脑海里分散的月相图形提炼成规律,然后寻找科学依据。这是一个把前概念进行精加工而内化的过程。

在学生提出需要观测后,笔者呈现一幅月相图,让学生直接观测并思考: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观测夜空不是简单抬头一看,而要注意时间、位置和记录形式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观察后自主归纳而成的。这里的观测记录其实就是自然笔记类型的作业。笔者注意到,作业形式很重要,既要能引导学生完整记录月相信息,又要方便学生操作。因此,本节作业选择了气泡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两个问题,即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信息和如何进行记录。简单来说,就是“记什么”和“怎么记”。实践发现,学生的思维很开阔,除了提出记录日期、地点、形状等基本信息,学生还补充了亮度、起落、时长等信息。在小组交流中,学生相互分享,不断完善观察月相所需的信息。

三、明确规范,强化作业常规要求

【课堂片段实录三】

师:寻找月相的变化规律仅记录一天的信息够吗?

生:不够,要长期观察。

师:长期观察又该如何记录信息呢?

生:利用表格的形式记录。

师:这些信息如何规范记录?(教师示范记录时间、地点、形状、位置等)

师生交流,完善表格。

在气泡图的汇报完成后,笔者继续追问,使学生的思路从一天的观察过渡到长期观测,记录形式也由气泡图过渡到观测表格,使作业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转换和延伸。

在形成表格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每项的注意事项,比如日期的连续性、观察的地点相对固定等。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信息的收集可能需要教師的指导帮助,比如对于月亮起落的时间,教师要提醒学生利用相关工具,得出正确的数据,减少学生观察的阻力。而对于月相的形状,月球的位置,教师可以通过规范的圆和方位纸等,给学生提供记录的范例,帮助学生科学记录。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有意识地用一些标准化形式,帮助学生减少记录的难度与偏差,方便学生观察[1]。作业设计周期为5周,在此期间,笔者在每周的科学课上都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交流,并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帮助学生调整计划、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交流、归纳,设计了记录表格,制订了长期观测的方案。在课外延伸的部分,学生按照这个计划持续进行观察。笔者提醒学生如实记录,如记下“在阴雨天观测不到月球的情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了解到自然笔记类作业的基本流程,即提出问题、制订方案、搜集信息、观察记录、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以这节课为模型,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同类型的自然笔记类课程中迁移运用作业方法,设计观察方案,然后坚持观察,做好归纳总结。

四、以评助学,拓展作业设计思路

教学评价的方式直接影响教学的最终效果,所以针对这种长期的作业,教师要思考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帮助学生优化学习。以评助学强调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指使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参与评价环节,基于各评价主体的评价,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方法的多样性,即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单向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将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综合利用各种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方式。

1.自评

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开展自评,检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漏补缺,通过以评促学营造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例如,学生可对自己每周的记录单进行评价,写上自评评语,整合成观察日志。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整合观察记录表格,思考月相变化的规律。

2.互评

学生互评对其评价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同时能有效锻炼其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可在课堂上展示各组观察表格,小组互相分享点评,利用贴画、加星等形式进行组内交流。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可反思自己的问题,深入理解相关问题。例如,学生可利用课堂时间互相交流,关注小组间完成情况,而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一些小组交流的评价标准,如学习任务是否清晰、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是否实现等。

3.师评

科学教学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观察情况,分析学生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形成原因,并且实施有效的指导。例如,根据学生在观察记录和小组交流中的表现,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投入,以及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而基于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必要的评价和调整。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要多用表扬和肯定的方式,如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优秀的作品,还可以在教室内布置作业角,给学生展示的平台,通过不断的提醒和鼓励,帮助学生优化作业,做好记录。

五、思考总结,形成作业设计范式

在自然笔记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以学生兴趣为起点,根据观察情况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并借助以评助学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在课堂教學环节中全面贯彻新理念、新思维、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为学生的观察实践活动提供有效指导,从而实现以评助学的教学目标。

自然笔记的记录形式在科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其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实验类、阅读类作业实践活动可在科学课中随堂完成,完成度较高,但是自然笔记类的作业注重课外探究,受限于天气、时间等客观因素,完成度较难保证。因此,要想提升作业的完成度,教师就要在自然笔记的设计形式上有所思考,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设计,以更好地支持学生持续观察和探究[2]。

具体要关注以下几个设计要点:

第一,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步推进的自然笔记类作业。比如“植物的一生”观察日记,作业随着种植实践活动推进,体现观测的完整性。

第二,可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观察对象,围绕需要观察的核心要素,设计不同的记录形式,如绘画、照片、文字、表格等。

第三,要有浓郁的科学味,在作业的核心要素中,要体现科学记录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留心细节,强调记录的真实、客观和准确。

第四,自然笔记是一项长周期的作业,教师需要在作业过程中及时跟进指导,可分次批改及时评价反馈。在批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可以盖章画星等形式进行激励,也可以用语言评价鼓励。

第五,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室布置自然角、观察角等,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观察,自然笔记类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在完成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培育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得到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

结语

在深入推进“双减”工作,切实发展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各学科都力图通过优化教学评价手段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标,学科作业已经成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

除了自然笔记类型,科学制作、实验报告、资料阅读等方面的作业设计也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突破的地方。教师要提升作业效率,准确定位小学科学作业的学科特征,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练习巩固与拓展应用相结合,个体探索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丰富作业类型,严控任务负担,发挥作业促进学习与改进教学的功能,使科学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支持,成为学生拓展探究与实践经验、丰富课外学习生活的有益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加田.谈“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0):107-109.

[2]陆艳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评价研究[J].英语教师,2022,22(8):160-16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