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前世今生那些人

2023-10-26 01:10黄培昭毛予菲刘潇
环球人物 2023年20期
关键词:阿拉法特哈马斯巴勒斯坦

黄培昭 毛予菲 刘潇

2023年10月9日,以色列空襲后,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沙蒂难民营里的一名受伤儿童。

当地时间10月17日晚,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加沙城的阿赫利阿拉伯医院响起爆炸声,伤亡惨重。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表示,以色列军队轰炸这座医院,是“巨大灾难”和“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他说,以色列政府已越过了所有红线,“我们不会让它逃脱责任和惩罚”。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谴责以军的袭击为“种族灭绝行为”。以方则否认对此事件负有责任,称“医院不是以色列国防军目标,正在进行调查”。这是巴以冲突的最新一幕。

这场冲突起于10月7日凌晨,哈马斯从加沙地带发起大规模火箭弹袭击,其武装人员潜入以境发动攻击。这场名为“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引来对手强硬回击。以军发动代号“铁剑”的行动,袭击加沙地带的哈马斯目标。巴以局势的陡然升级震惊了世界。

10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当前巴以紧张局势加剧和暴力升级深表关切,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立即停火,保护平民,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巴以冲突反复上演,充分说明和平进程长期停滞不可持续。平息巴以冲突的根本出路在于落实“两国方案”,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

贝尔福,“宣言”埋争端

新冲突背后是老恩怨。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的祖先都曾生活在这片地中海东岸的狭长土地。由于历史、宗教、民族、文化等原因,双方积怨已久。巴以“冤冤相报”的暴力循环一直被视为中东“火药桶”。多年来,各国政治家不断呼吁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然而现实是,双方谈判之路走走停停,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协议。

“为解决巴以冲突、实现持久和平,巴以两国与国际社会曾提出许多方案。如今受广泛认可的是以1967年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为基础的‘两国方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对《环球人物》记者说,“该方案的核心是建立巴以两个国家,实现两国共存与和平。”

分治计划最早由英国人提出。1917年10月,一战期间,英军踏上巴勒斯坦南部的土地。11月2日,英国时任外交大臣贝尔福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愿意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内容被称为《贝尔福宣言》。

后来担任以色列首任总统的哈依姆·魏茨曼参加了《贝尔福宣言》的讨论。1906年,贝尔福与魏茨曼第一次见面,就谈到了“犹太复国主义的中心议题为何是巴勒斯坦”。魏茨曼说:“贝尔福先生,这就像拿走您的伦敦,换成巴黎,您会同意吗?”贝尔福反驳:“可伦敦已经是我们的了。”魏茨曼回答:“那倒是。不过在伦敦还是一片沼泽的时候,耶路撒冷就是我们的了。”

此时执政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乔治政府此举是为在战争中获得更多支持,进而控制中东。”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朱兆一向《环球人物》记者分析,“但英国人对犹太人并未支持到底。随着石油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英国又不能不考虑阿拉伯人一方的要求。1937年,英国政府发布皮尔委员会报告,第一次提出分治计划,要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期间,混乱进一步加剧。一颗搅动中东乱局的种子就此被埋下。”

二战后,英国国力消耗殆尽,无暇自顾,只能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至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各国驻联合国代表讨论了“将历史上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地区进行分割”的问题。《德国之声》后来这样报道会议现场:“代表们感受到紧张的氛围,但没人会想到,决议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联合国第181号决议最终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将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至于领土分割问题,阿拉伯国家将获整个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约43%的领土,犹太国家将获得约56%的领土,被称为“三教圣城”(三教指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耶路撒冷及近郊村镇归联合国管辖。

对该决议,犹太复国主义者欣然同意。第二年5月14日,在巴勒斯坦地区,一个以犹太人为主的国家宣告成立,它就是以色列。

当日,以色列复国主义政党锡安工人党领导人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现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一座艺术博物馆里宣读独立宣言:“以色列国成立了!”在场的人纵情欢呼、相拥庆祝。随后的议会选举中,古里安当选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另一侧,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愤怒的埃及、外约旦(即现在的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出兵,发动了全面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爆发。

“我们同情犹太人,可是他们建国(为什么)要在我们的土地上割让领土?历史上谁在迫害犹太人?穆斯林吗?为什么要损害与犹太人的苦难毫无干系的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一位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后来如此质问。

古里安,带枪的总理

以色列宣布建国那天,古里安格外冷静。他后来回忆那个晚上,“人们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们面临着战争”。

古里安生于波兰一个富裕犹太家庭,有着强硬的“犹太复国主义”理念。1948年前,犹太人内部有声音认为“犹太国应缓慢建立,不应激怒各方”。古里安顶住压力,在内部通过了建国决议。

第一次中东战争中,古里安的军事战略是占领尽可能多的土地。在他的率领下,以色列赢得这场“开国之战”,占领了巴勒斯坦约80%的土地,96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10月29日,英法为重新控制被埃及收归国有的苏伊士运河,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11月6日,在国际舆论谴责下,英法接受停火决议,黯然退场。

两天后,古里安召开内阁会议,决定撤出西奈半岛。这是第二次中东战争,战后美国将英法势力挤出了这一地区。

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发生在以色列与毗邻的叙利亚、埃及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之间。战争仅持续6天,以色列再次扩大了领土。

以色列首任总理古里安。

带领以色列大获全胜的古里安得意洋洋:“历史已经证明,谁才是真正与这片土地相连的人。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片土地是件奢侈品。”至于那些逃离的阿拉伯人,“他们是敌人”,不是难民。

这一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再一次召开会议,讨论巴勒斯坦问题。会议通过联合国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區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及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生活、免遭武力威胁的权利。

“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事实上将以色列国界线恢复到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但相较于第181号决议,该决议所规定的以色列国土面积还是扩大了。”朱兆一说。

阿拉伯国家不接受这种挫折。1973年和1982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与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这两场战争的结果,依旧是以色列获胜。”朱兆一说。此后,以色列几乎占领了联合国划分给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

巴以矛盾升级,和平之窗再一次被关上了。

阿拉法特与拉宾:枪声打碎和平

巴勒斯坦前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参加过第一次中东战争,那年他19岁。第二年停战后,阿拉法特随父母移居加沙地带,随后进入开罗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埃及军事学院学习。 阿拉法特也参与了第四次和第五次中东战争。武装抗击以色列的同时,他秘密筹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法塔赫)。1959年,法塔赫正式成立。1969年,阿拉法特任法塔赫执行委员会主席。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阿拉法特开心地举手示意胜利。

一次次冲突中,法塔赫势力壮大, 成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中的最大派系。但一次次战败后,阿拉法特改变了想法。他试图通过“更温柔的方法”为巴勒斯坦人赢得和平。

阿拉法特有一段著名的演讲。1974年11月13日,他作为巴解组织领导人来到联合国总部,这样说道:“我今天来到这里,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握着自由战士的枪,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阿拉法特拒绝被贴上“恐怖分子”的标签,呼吁联合国帮助促进中东和平进程。1988年11月,他宣布巴勒斯坦建国,并称“将放弃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政策”。1989年,他当选巴勒斯坦总统。

以色列也出现了“温和的力量”。以色列工党领导人伊扎克·拉宾于1974年至1977年及1992年至1995年两度出任总理。与阿拉法特一样,拉宾曾是一名军人,后来转变为“和平缔造者”。他认为,军人的职责是赢得战争,而政治家的职责是为人民赢得和平。“和平总会有敌人,他们千方百计破坏中东和谈进程。但我想告诉你们,我们在巴勒斯坦人中找到了和平伙伴——法塔赫。”

和谈就此开启。1993年,在挪威政府的斡旋下,拉宾解除了禁止与法塔赫接触的命令,以巴双方开始进行单独的、直接的、秘密的谈判。

参与撮合的还有美国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1993年9月13日,在克林顿的斡旋下,阿拉法特与拉宾见面。一位白宫摄影师记录了三人在正式会面前的讨论。他们来到白宫的一间屋子里,“气氛有些紧张”。拉宾的工作人员提出,阿拉法特不能穿任何类似军装的衣服,也不能带手枪。克林顿对拉宾说:“你应该与阿拉法特握手。”拉宾惊讶了一会,说:“那好吧,但不能行亲吻礼。”

三人走出屋子,在白宫前的草地上留下经典合影:阿拉法特与拉宾握手言和,克林顿站在他们一侧,张开双臂。“这是巴以双方首脑首次正式会面。”丁隆说。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两国承认对方国家的存在,放弃暴力,以1967年以色列实控线为准进行边界划分。“这份协议基本遵守了‘两国方案的政治底线。它的签署被认为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让全世界看到了中东和平的希望。”丁隆说,“次年,阿拉法特、拉宾与以色列时任外交部长希蒙·佩雷斯获诺贝尔和平奖。”

1993年9月13日,白宫前草地上,拉宾(左)与阿拉法特(右)握手,克林顿站在两人中间。

那两年,巴以关系确实得到缓和。1995年11月4日,在特拉维夫的和平集会上,拉宾发表演讲,高兴地说:“以色列人民已经证明,和平是可能的,和平打开了通往经济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大门;和平是犹太人民的强烈愿望、真诚愿望。”但几个小时后,惨剧发生。一名持极端保守立场的犹太青年对拉宾连开4枪,将他杀害。

2000年夏,在克林顿的主持下,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时任总理巴拉克在美国戴维营进行了一轮新的谈判。巴拉克提议,将约旦河西岸73%和加沙地带100%的领土交给巴勒斯坦用于建国,在未来10到25年,巴勒斯坦国最多可拥有约旦河西岸92%的领土,并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但由于没有触及难民回归等核心问题,谈判还是以失败告终。

“不可否认,在巴以和平进程中,美国曾是调解人。冷战刚结束,美国成为全球唯一霸主。20世纪的最后十年,算得上这个国家最具‘松弛感的十年。当时世界大国也希望早日实现和平。”丁隆说。

“从美国的中东政策来看,克林顿政府提出‘一切以遏制伊朗为目标,所以希望中东其他地区保持稳定。对克林顿个人而言,斡旋巴以和谈若成功,将成为其最耀眼的外交遗产。” 丁隆说。

阿巴斯与内塔尼亚胡:和谈从重启到破裂

进入新世纪,巴以双方都换了领导人。2008年,73岁的马哈茂德·阿巴斯担任巴勒斯坦总统。2009年,以色列总理换上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阿巴斯继承了阿拉法特的政治遗产。他反对通过暴力手段解决巴以问题,更倾向于以外交手段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上世纪90年代初,阿巴斯作为巴勒斯坦首席谈判代表,出席了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办的中东和会。1993年,阿拉法特前往白宫签署《奥斯陆协议》时,身边也有他的陪同。阿巴斯说:“巴勒斯坦应该学会与以色列共处。”

内塔尼亚胡则是位风格强硬的政要。他是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后裔,十几岁时曾随父母定居美国,回以色列后参军,在军队中不断得到提拔。1988年,内塔尼亚胡加入以色列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1996年,47岁的他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总理。1999年的连任选举中,内塔尼亚胡败下阵来。2009年,內塔尼亚胡东山再起,第二次坐上总理宝座,主导以色列政坛至今。

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巴以双方于2007年重启了中断7年的巴以和谈。两位风格、理念迥异的领导人就巴以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等问题进行了多轮和谈,然而始终没能谈成,流血事件时有发生。

2014年,内塔尼亚胡单方面启动被占领土上犹太人定居点工程,且拒绝“两国方案”。面对内部强大压力的阿巴斯宣布“巴以和平进程破裂”。此后,巴以双方中止了高层公开会晤。至今,双方领导人再未坐上谈判桌。

和谈再次陷入僵局时,活跃于巴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哈马斯不断招兵买马,规模迅速膨胀。2006年,巴勒斯坦举行首次立法委员会选举,哈马斯击败法塔赫,获得多数席位。作为哈马斯创始人之一的伊斯梅尔·哈尼亚出任总理,地位仅次于巴勒斯坦总统。

但哈马斯与法塔赫存在内部矛盾。到2007年,哈尼亚被解职,在后来的一次冲突中,他带领武装人员攻占了阿巴斯的办公室。双方分裂后,哈马斯占据了加沙地带,法塔赫则控制着约旦河西岸。

哈马斯军事指挥官德伊夫是以色列军方的“头号通缉者”。据《以色列时报》报道,在以军的数次暗杀中,他失去了一只眼睛、一只胳膊与两条腿。英国广播公司(BBC)后来报道他时,称其为“独眼”。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闪袭以色列后,德伊夫出现在一段画质模糊的视频中。他表示,哈马斯此次行动是为报复以色列“亵渎”耶路撒冷圣殿上的阿克苏清真寺,也是对今年以来以色列杀死杀伤数百名巴勒斯坦人的回应。

“我警告过敌人……我们忍无可忍。”

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内塔尼亚胡大为光火,撂下狠话:要让他们付出“今后十几年都不会忘记的代价”。

战争一触即发。

2016年9月22 日,阿巴斯在联合国大会上分别发表言论。

从杜鲁门到拜登:白宫主人的算计

在这段复杂的巴以关系史中,美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美国是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当晚,美国政府就发去了贺电。当时执政的是民主党人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遵循的中东政策有条基本原则:以中立姿态向巴以两国提供帮助。在第一、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美国确实基本保持了中立。

“中东地区曾被英法等欧洲大国殖民。美国作为‘外来者,进入中东时采取了与英法不同的政策。中立的态度能帮助它争取阿拉伯世界的‘民心。”丁隆分析。

对以色列的大量军援始于肯尼迪。1960年美国大选,民主党人肯尼迪和共和党人尼克松势均力敌。肯尼迪靠着与犹太社团的良好关系,赢得大多数犹太人的选票,最终获胜。次年5月30日,在一场会晤中,肯尼迪对古里安说:“我的当选受益于犹太人,你知道,我必须为他们做些什么。”

那次会晤中,肯尼迪同意向以色列出售霍克导弹系统。1968年,美国向以色列出售F-4“鬼怪”战斗机,标志着美国的中东政策从维持平衡彻底转向确保以色列的相对军事优势。1983年里根执政时期,两国签署《美以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加强两军合作关系,将美对以的军援制度化。

2016年9月22 日,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分别发表言论。

2016年特朗普入主白宫后更是捅了“马蜂窝”。他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大张旗鼓地将美国驻以色列使馆迁往耶路撒冷。阿拉伯世界对此发出了“严厉警告”。

而下令迁馆的第二天,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会见了美国犹太裔富豪阿德尔森,并向自己这位大金主“汇报”了工作。

犹太人弗里德曼是同一时期的美驻以大使。他向特朗普提出了巴以冲突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内容包括否决巴勒斯坦对东耶路撒冷的主权要求等,明显偏袒以色列。

特朗普采纳了弗里德曼的提议,于2020年公布了“中东和平新计划”。参加该计划制定的还有两位犹太裔官员——特朗普女婿、白宫高级顾问库什纳与国际谈判特别代表格林布拉特。“这一计划试图让巴勒斯坦国沦为以色列国境内的自治实体,完全背离了‘两国方案。特朗普如此‘拉偏架,只会带来冲突和暴力的循环。”丁隆说。

“拜登上台后,加大推进‘重返亚太战略的力度。对于巴勒斯坦问题,他表面上支持‘两国方案,但事实上没有付诸任何行动。与此同时,以色列在美国的斡旋下,与沙特阿拉伯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趋缓。这激怒了哈马斯,让他们对自身被边缘化的趋势感到更加不安。” 丁隆说。

2023年10月10日,本轮巴以冲突爆发第三天,拜登发表讲话,称白宫正迅速向以色列提供弹药和导弹拦截系统等援助。他敦促美国国会采取紧急行动批准资金,满足包括以色列在内美国“关键伙伴”的安全需求。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访部长奥斯汀、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等纷纷到访以色列。布林肯宣布,拜登定于10月18日访以。

“‘两国方案是巴以人民付出鲜血和生命、国际社会苦苦求索后得出的唯一可行的中东和平方案。这次巴以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两国方案没有得到遵守和落实,冲突双方均为不同版本的‘一国方案的支持者,而‘一国方案的实质是不承认另一方的生存权,其结果必然使得巴以冲突如溃疡般发作,人间惨剧不断上演。”丁隆说。

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举行第十二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王毅强调,中方反对袭击平民的行为,谴责违反国际法的作法。当务之急是防止事态扩大,避免局势恶化,尤其是不能出现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有关各方都有责任推动局势降温,就落实“两国方案”形成国际共识和有约束力举措,实现巴以和平共处。

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将访问中东。翟隽指出,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夙愿迟迟未能实现,出路也在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就是落实“两国方案”,实现巴以和平共处。

猜你喜欢
阿拉法特哈马斯巴勒斯坦
哈马斯已经底牌尽出了吗
天下
巴勒斯坦 女孩
巴勒斯坦冲突再起
以官员否认毒死阿拉法特
巴勒斯坦发生校车事故
巴勒斯坦人怀念阿拉法特
哈马斯停止向以发射火箭弹
以色列逮捕10名哈马斯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