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

2023-10-30 20:00查允和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查允和

摘 要:吉林省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便与韩国贸易互通,韩国是吉林省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厘清吉林省对韩国出口的贸易竞争力问题,有助于提振吉林省经济发展。本文简要阐述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机遇,选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显示性竞争力优势指数,搜集2017-2022年相关数据,分析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强弱。本文认为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贸易规模较小;二是倾向出口,进口能力较弱;三是总体竞争能力一般。本文发现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完善度低;政策落地见效慢;市场体系不完善等。最后本文建议,若想提高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可以采取优化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布局新基建,创新贸易新模式;强化政策落实;优化市场体系等四项措施。

关键词: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竞争力优势指数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17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韩贸易保持快速增长,逆势上扬,极具韧性。吉林省与韩国在友好交往和经贸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首脑会议等平台,双方交往不断深化,实现长足发展。目前针对新环境下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而贸易往来中明确自身竞争力是影响长远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数据测算角度展开分析,突破传统思维,创新性地分析了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问题,使吉林省相关问题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展开,有利于对于吉林省贸易竞争力分析研究的深入拓展,对于吉林省实际政策制定与经济文化发展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1 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发展机遇

早在2010年,中國为防止“意大利面碗效应”,提议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主张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统一亚太地区相关规则。这项倡议降低了吉林省适应规则、跨越障碍等隐性成本,促进了吉林省发展对韩出口产业的积极性。同时,吉林省可通过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韩国新北方政策,以及东盟-中日韩(10+3)合作机制,依托自身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的先天地理优势,积极开拓对韩贸易渠道,扩大出口规模。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贸协定(FTA)正式生效。根据协定,经过2015-2035年最长20年的过渡期后,中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立有利于破除贸易壁垒,提高吉林省经济开放水平,扩展吉林省对韩出口货物领域,消减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成本。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于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激活了韩国经过吉林省的贸易通道,进一步深化了吉林省与韩国的贸易往来,为吉林省对韩出口发展增效益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加上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设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长吉一体化战略等政策不仅优化了吉林省对韩出口产业的营商环境,而且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珲春综合保税区(前身为珲春出口加工区)与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合力促进了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发展与完善,并不断为吉林省对韩出口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动能。其中,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作为吉林省对韩合作的重要平台,合作主体包括SK,LG化学,三星物产等韩国知名企业,使吉林省中小企业能够借助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进一步开拓韩国市场。

近年来,吉林省着力描绘着“丝路电商”的锦绣画卷,全国首个中韩跨境电商(阿里巴巴国际站GGS)人才基地为吉林省发展对韩出口贸易营造了浓厚氛围,一系列政策帮扶加快了吉林省实现数字化出海的目标,不断扩大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规模,提升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质量。同时,吉林省自然资源丰富,石化、农业、文化基础较好,劳动力相对低廉等特性也促进了吉林省出口产业对于韩国的吸引力。

2 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测算

2.1 贸易竞争力指标内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能够反映一国在世界市场中的贸易竞争力情况大致有以下四项指标。

2.1.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的是某国某项产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市场上该产品出口总额之比,可用M=Xti / Xwi计算。其中Xti表示t国i产品的出口总额,Xwi表示国际市场上i产品的出口总额。M值越大,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即该国相应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越强。

2.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于描述某国特定产品的相对出口表现,是衡量该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公式可表示为:RCA=(Xti / Xt)/ (Xwi / Xw)其中Xt表示t国的出口总额,Xw表示国际市场的出口总额。具体衡量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数值区间表1所示:

2.1.3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同样是测算贸易竞争力时的常用指数,主要表现为某国贸易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TC=(Xt-Mt)/(Xt+Mt)。其中Mt表示t国的进口总额。具体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数值区间如表2所示:

2.1.4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指的是某国某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其进口的比较优势之差,可用CA=(Xti / Xt)/(Xwi / Xw)-(Nti / Nt)/(Nwi / Nw)。其中Nti表示t国i产品的进口总额,Nt表示t国进口总额,Nwi表示国际市场中i产品的进口总额,Nw表示国际市场中的进口总额。

上述四项贸易竞争力指数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虽然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一国某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强弱以及贸易竞争力地位,但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各国经济体量问题并未纳入考虑范围。凭借生产效率更高,生产技术更成熟,管理模式更先进等优势,大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往往更高,这将使得统计结果产生一定偏移。为弥补这一缺陷,本文引入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有效区别不同国家特定产品下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力求更为科学严谨的数据测算结果。同时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忽略了进口等因素,因而针对具体国家的贸易竞争力测算下,转口贸易等因素对最终测算的准确值必然会产生影响。而贸易竞争力指数恰好考虑了进口因素,可进一步优化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的不足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考虑了一个产业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没有考虑该产业进口的影响,剔除了经济规模这一影响因素,并且贸易竞争力指数仅采用了本国进出口贸易数额进行计算,只能比较本国不同产业间的贸易竞争力差异,无法与同产业内的世界水平相比较,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恰完善了上述两方面缺陷,是针对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补充。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相关数据均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由于本文主要分析吉林省向韩国出口产品时在中国国内的贸易竞争力问题,属于省域之间竞争力问题,而非国家之间的竞争力比较,故下文计算时,使用的数据范围相应缩小。

2.3 指标分析结果

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了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发展的整体状况,但是不能具体清晰地得知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情况。因此本部分将根据上述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方式,量化分析2017-2022年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

2.3.1 國际市场占有率(M)指数分析

据表4可知,吉林省对韩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明显下滑趋势。虽然2019年与上年同期相比,市场占有率存在小幅回升,但从总体出发,仍由2017年的0.51%下跌至2022年的0.23%,减少了0.28%。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开始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损失明显,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剧烈波动,大幅下降,由2019年(0.46%)开始连年下跌,2021年仅有0.08%。2022年疫情恶化势头减弱,得益于各项专项措施与财政补贴,出口贸易回暖。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整体变化情况来看,现阶段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2.3.2 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分析

本文中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在分别计算了吉林省对韩出口总值占吉林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中国对韩出口总值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的基础上,再利用两者的比值判断在中国国内,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的竞争力水平。据表5可知,6年间吉林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衰减明显,尤其2020年以来浮动剧烈。2017年,吉林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为259,大于25,表明当年吉林省对韩出口极具竞争力,2018-2020年指数均在125~25之间,表明吉林省对韩出口仍具备竞争力,但难挡下行态势。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此项指数逼近25,产生了小范围峰值,但受制于出口商品存在结构性不足等问题,后劲不足。2021年吉林省对韩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骤降为046,同比上年指数缩水了7991%。即使2022年RCA指数以141出现小幅回升趋势,与2017年同期相比仍下降了4556%。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大幅下降,说明吉林省亟待在原有优势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开放路径,重振经济。

2.3.3 贸易竞争力(TC)指数分析

根据表6,2017-2022年吉林省贸易竞争力指数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仅在2019年呈现负值,而后很快回升,说明吉林省对韩进出口贸易水平相对平稳。但以其贸易竞争力指数常年接近0的状况分析,在中国国内,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并非具有突出优势。2017-2022年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规模收缩,进口贸易规模扩大,对韩国贸易顺差优势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吉林省原有出口优势趋弱,产品不可替代性较低。因此吉林省应当学习先进经验,着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提升自身贸易竞争力水平。

2.3.4 显示性竞争优势(CA)指数分析

显示性竞争优势(CA)指数同时考虑了吉林省的经济规模和进口因素,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与贸易竞争指数的优化整合。根据上文分析,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以0为分界,大于零则具有出口优势,且数值越大优势越显著;反之。由表7易知2017-2022年虽然吉林省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大于零,具有一定的出口优势,但整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吉林省对韩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5564%,较2020年也下降了4778%,出口优势大幅减弱。

3 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同为东北三省之一的辽宁省为例,2017年辽宁省对韩出口贸易总额达33733亿元,为同年吉林省的959倍,2022年辽宁省对韩出口贸易总额仍保持32857亿元的较高位水平,是同年吉林省的1013倍。广东省是对韩贸易大省,2017年广东省对韩出口贸易总额达150456亿元,为同年吉林省的4276倍,当年广东省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2163%,而在疫情冲击下2022年广东省对韩出口贸易总额为120296亿元,是同年吉林省的3707倍。因此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仅处中下游,且有持续下滑倾向,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贸易规模较小。2017-2022年間,吉林省对韩出口平均值为2816亿元,仅占中国对韩出口平均值的034%,进口平均值为2156亿元,仅占中国对韩进口平均值的003%。

第二,倾向出口,进口能力较弱。对比吉林省对韩进出口总值,除2019年出口规模略小于进口规模外,其余年份进口较出口皆存在较大劣势。虽然贸易顺差是考量贸易竞争力强弱的要素之一,但贸易平衡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一环,应在重视支持出口的基础上努力扩大进口。

第三,总体竞争能力一般。综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4项指标分析,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增长乏力,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亟待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3.2 原因分析

3.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吉林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较低,难以形成高水平的贸易竞争力。目前,吉林省对韩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食品、动植物产品、纺织品等,这类产品多数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从前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且较为低廉的价格优势,吉林省长期在对韩出口贸易中居于绝对顺差地位。随着经济发展,韩国慢慢将进口重心转向原油、集成电路或微型组件、制造半导体的机械以及铁矿石或精矿等高附加值商品,吉林省价格优势下降的同时,更加无法跟上韩国针对高精尖产品的需求,贸易竞争力自然不如以往。吉林省工业基础深厚,物产资源丰富,在石油化工,冶金炼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吉林省并未将其转化为对韩出口优势。

3.2.2 基础设施完善度低

吉林省与韩国贸易活动往来主要依靠水运,但是吉林省地处中高纬度,冬季时间长,因此码头建设周期也较长,且可通行时间较短,严重制约了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发展。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企业曾将其作为进口重点区域,但限于设施落后、缺乏进出口岸等,延边州错失了完美的发展时机。进入21世纪,珲春在吉林省贸易口岸的地位愈显重要,已建成了多个示范区促进出口发展,但是受制于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进程,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和独特出口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吸引外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地域综合实力,因此基础设施发展缓慢使得吉林省难以持续提升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

3.2.3 政策落地见效慢

受制于出口政策与营商环境,吉林省出台政策落地时间长、见效慢。虽然国家提出了许多出口退税政策,优化了出口审批流程,但是吉林省对韩出口相关企业却很难及时获得全部退税额,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动与出口安排,繁琐的外汇核销流程与紧迫的时间要求不仅打击了企业对韩出口积极性,而且增加了隐性出口成本,提高了吉林省对韩出口难度。2020年开始,世界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加重了中小企业发展负担,金融保险等制度性缺陷也难以为各个对韩出口企业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吉林省财政支出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程度不够,相应主体缺乏创新思维与理念,资本流动度很低,难以开展创新活动。

3.2.4 市场体系不完善

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发展增效益的外贸政策,省内也建立了相应的示范区和产业园,吉林省并未将二者转化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对韩出口贸易仍处于较为分散状态,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有待构建,直接导致吉林省内各处外贸区域无法充分利用彼此资源优势互补,应对国际市场变动能力欠佳,对于各项利好政策也很难迅速抓住机遇赢得发展。

4 提升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的主要举措

4.1 优化传统产业 发展高新产业

要提升吉林省对韩出口的贸易竞争力,就要优先改善现阶段吉林省突出的产业结构性问题。一直以来,吉林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石油重化工业等传统产业。但是吉林省却不具备高效率的能源利用转化能力,导致资源浪费率高,经济利益低下等致命性问题。吉林省要抓住高质量发展机遇,结束粗放型发展方式,倡导企业自发性改革,引进人才,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利用新兴技术助力传统产业更新进步。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还要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较于传统产业具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各个产业之间关联性较大,且产业链较长,经济效益较高,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吉林省要加强创新能力,增强产品附加值,提升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事实上,吉林省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的能力较弱,故此吉林省可在充分利用东北亚博览会、冰雪文化、电影文化等基础上,拓展其余文化项目,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4.2 布局新基建 创新贸易新模式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覆盖范围广、应用场景全。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边际效益减弱,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的背景下,吉林省布局新基建有利于扩大内需,助力释放增长潜力,提升竞争能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新业态新模式是吉林省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创新贸易新模式,有利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例如吉林省可以助力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主体作用,助力长春、珲春、吉林跨境电商综试区三城联动,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相互协作,为发展对韩跨境电商出口贸易活动保驾护航。同时吉林省还可以着力推进对韩出口发展中的重点项目,为提升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提供支撑,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4.3 强化政策落实

面对不同企业类型与发展诉求,因地制宜地设计聚焦性与系统性较强的扶持政策,注重细分行业领域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政策制定,避免“一刀切”现象。政策设计不仅应当体现针对性,还应统筹全局,具有大局观。整体上要统合大局、上下联通、统一方针,尽量减少政策重复或矛盾现象。强化“薄弱地带”,即中小企业发展扶持,现阶段某些优惠政策更有利于大企业增强实力,而促进非中小企业起步发展。政策扶持手段多元化,减少对于政府直接补贴的依赖,进一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

4.4 优化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助推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应全面深化新时代吉林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市场体系。如吉林省可通过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夯实市场体系基础。积极促进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等发展,以推动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与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战略、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制等措施也有利于不断完善吉林省市场体系。

5 结语

近些年来,中韩贸易往来不断深入,社会对于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目前学术界对吉林省相关问题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国内外的学术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出发,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结合具体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内容更多专注于农业层面。本文通过数据测算,引入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四项贸易竞争力指标,具体分析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体现出本文在理论运用层面的创新。本文发现2017-2022年吉林省各项指标均逐步下降,2020年后跌落加剧,吉林省总体贸易竞争力呈现出衰弱趋势。贸易规模较小、倾向出口,进口能力较弱、总体竞争能力一般是吉林省对韩出口贸易中的主要问题。尽管吉林省部分产业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但对韩出口贸易竞争力下降趋势难以改变,因此现阶段应当将优化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布局新基建,创新贸易新模式、强化政策落实、优化市场体系等四方面作为改革重点。

参考文献

[1]吴可亮.中韩自贸区建设及其对吉韩合作的影响[J].当代韩国,2015,(03):4463.

[2]刘建达,陈英姿.中韩自贸协定下吉林省与韩国经贸合作前景展望[J].经济纵横,2016,(07):124128.

[3]孙守望.新时期下山东省对韩经贸合作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