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精准服务指导路径探析

2023-10-30 20:00叶忱陈镇新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叶忱 陈镇新

摘 要:后疫情时期,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就业偏好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新变化。就业人数的攀升、大学生就业心理和认知的变化、就业指导教育的不完善不充分、多元信息的冲击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慢的主要原因。要加强思想引领,建立 “融合性”思政就业理念;完善职业规划,推动“专业性”就业课程体系;优化就业指导,提供“精细化”就业服务指导;发挥家校联动,创建“精准性”就业创业机会是后疫情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精准服务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精准服务指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33

就业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党和国家高度关心和重视就业问题。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把就业放在推动“六稳”、实现“六保”之首。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们所面对要实现的最大民生是就业,坚决持续推进就业优先战略与积极就业政策等,实现就业的更高质量和更为充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但随着国内外疫情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进一步探究后疫情时期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现状,总结大学生就业精准服务指导的优化方法路径,对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工作现状

1.1 大学生就业环境更加严峻化复杂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包分配”就业制度,渐渐不能适应社会国情的快速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已逐渐形成了“市场主导、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就业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完善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受疫情影响,大学生就业环境从需求端发生了系列变化,各行业公司企业等受国际市场经济下滑、教育体系的“双减”政策、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等的影响,在用人市场需求端也产生了较大不确定性,各行各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供给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在持续增加。根据教育部的最新数据统计, 2023年我国应届大学生毕业人数预估将达1158万人,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时毕业生人数874万人相比,增长32.5%,相当于平均每年增加近95万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严峻复杂。

1.2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就业选择较为单一

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复杂、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心态发生了较大改变。一方面,大学生们即将或刚刚踏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生活经历缺乏,心理普遍不够成熟,加之大多数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生活过程中较少遇到挫折失败等坎坷导致对于自我认知、心理认识等建设不足,对于一时的受挫、失败等抗击打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心理调节、自我调适等方式方法,呈现出对未来就业的迷茫和悲观。另一方面,在后疫情时期,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去向选择上偏重薪酬福利和工作稳定性,追求行政事业单位等,或选择继续升学,表现为就业认知偏向消极,对民营企业认可度低等特点。一部分毕业生家庭条件优越,没有生活的经济压力和思想压力,导致他们毕业后甚至不就业,成为“啃老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择读研深造或者是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导致考研和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更加激烈,不能顺利上岸的学生仍然会选择继续备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导致每年就业竞争人群更加复杂庞大,慢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

1.3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不完善不充分

当前,大学毕业生受到的就业指导教育仍不够充分完善,主要有:第一,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化传播、自媒体的广泛兴起,00后大学生们对网络和自媒体的接受度和依赖性大幅上升,日常习惯从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渠道获取信息。目前学生普遍反映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方式较为传统和局限,缺少当代青年大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导致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大学毕业生们对于就业的认知仍然较为浅薄,主要依赖于从各类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反而对各类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信息缺少实际了解,对我国“稳就业、促就业”下各类举措等信息缺乏具体了解,导致信息接收较为片面琐碎、缺少系统完整性;导致其在市场形势与就业环境的认知上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产生较为片面的消极悲观想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的心理压力,误认为“毕业即失业”,出现逃避就业、为避免就业而升学的想法。

第三,當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指导仍停留在简单讲解就业政策,流程或求职技巧、仪态等方面,并未根据毕业生们的择业进展与心理变化等实际情况加强针对性指导、强目的性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指导内容的有效性降低,就业指导效果不显著。

第四,随着疫情管控措施取消,各企业单位更倾向于到学校内实地开展招聘工作,提供更多更高专业匹配度的岗位,但最后反馈多为宣讲会无人参加、招聘会参加人数少、符合要求人数更少等等。可见在后疫情时期,大学毕业生仍不缺乏就业机会和岗位,由于前述消极悲观想法,总体就业积极性较低。

2 后疫情时期精准就业服务指导路径

在后疫情时期,我们应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革新,力求实行精准化全过程就业指导,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特点,推动形成“思想引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家校联动”的立体四维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促进大学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

2.1 强化思想引领,发展“融合性”思政就业模式

大学生毕业与就业是学校每年的工作内容,需要我们积极融入思政元素,注重全员全过程指导,发挥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同频共振作用,结合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加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在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等多方面提升强化,指引教育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志向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大局中,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力量;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形成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2.2 完善职业规划,建设“专业性”就业课程体系

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越来越多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融入了大学生生涯规划、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的比重,甚至将其添加进必修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的认知,帮助其寻找和挑选符合自己专业技能、性格特质和理想目标的职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质量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对其求职就业或未来职业生涯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建设“专业性”就业课程体系,一要注重职业规划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阶段的就业课程教学,可从基础认知、能力提升、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多层次加以引导教育;二要结合院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分析过去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就业信心。

2.3 优化就业指导,形成“精细化”就业服务指导

后疫情时期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要顺应变化、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就业指导部门和人员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搭建求职电子信息互动平台,畅通就业渠道,一方面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培训”“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写作”“求职面试能力与技巧”等课程,为学生解读就业现状、求职途径、应届政策、笔试面试技巧、就业权益维护等提供具体指导与帮助,提高学生择业就业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大力加強学校与各企业、各行业的合作力度和广度,引进知名企业、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等到校为毕业生授课、培训等,即“企业进校园”“专家进课堂”“校友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多角度多方面提高毕业生对就业市场与就业形势的认知,避免因主观、片面、盲目的就业焦虑、心理压力而逃避,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形成“精细化”就业服务指导。

2.4 强调家校联动,创建“精准性”就业创业机会

有调查结果显示,80%的毕业生比较看重家人和师兄、师姐的建议,父母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充分发挥这二者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帮助毕业生调节就业焦虑情绪,积极理性地寻找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父母和亲朋好友的人脉资源和社会资源往往也能帮助毕业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因此,要充分发挥家校联动的力量,为毕业生创建“精准性”就业创业机会。

3 结语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无论是解决毕业生求职困境,还是完善高校就业精准服务,特别是在当前的后疫情时期,我们要坚持把“三全育人”贯穿其中,引领大学毕业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人生观等,重视多方联动力量,寻求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育人合力,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芳.慢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J].中国市场,2018,(21):171172.

[2]杨燕滨,胡宝.推进“四个融合”,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4.

[3]陈薇.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择业观的变迁[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06):610.

[4]郭炳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处理与探讨—辅导员就业辅导实录[J].高校后勤研究,2022,11(248):7880.

[5]陈晓恋,周建鹏,张祎.后疫情时期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思想特点与引导策略[J].教育探索,2022,11(359):3134.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精准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