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10-30 23:53仇楠楠高严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融入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仇楠楠 高严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养分”,使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针对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融合教学方式、营造融合教学氛围等措施,实现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切实提高育人效果,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57

0 引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为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入挖掘与运用其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内涵,从中汲取文化养分,使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传承。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1 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也必须要落在人才培养方面,旨在培养能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让思政课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现实的温度,开创高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1.2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对思政课和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1.3 是应对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迫切需要

思想文化多元化是目前青年群体所呈现的显著趋势。当前,随着大学生接触的思想文化增多,有些大学生会被西方的价值观念所影响,表现出对历史的漠視和不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不重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都体现出他们在传统文化上底蕴不足,在文化价值认知上有所困惑,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 “历史虚无主义借机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以娱乐化庸俗化方式渗入日常生活,以隐蔽化碎片化形式进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与影响,必须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应对思想文化多元化与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危害,迫切需要大学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并从中汲取文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

1.4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大学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内涵,使之与思政课进一步融合,有利于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2.1 教师队伍困境——部分思政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所欠缺

教师是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关键一环。当前思政课教师普遍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通的较少。在教师队伍中,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多以法学、政治学为主,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等,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比较精通,但他们普遍缺少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积累。教师作为推动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主要力量,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略显不足,以至于无法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更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思政课教师具有极大的科研压力,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教学时,大多数是浅层次的讲解,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灵活与有机融合。

2.2 教学对象困境——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

随着党和国家的不断重视,社会和各高校也在不断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并有序开展一系列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但大学生普遍对这些倡导传统文化的活动兴趣较低,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和漠视。如:在大学生群体中流行过“洋节”,对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了如指掌并推崇,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兴趣不高、参与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和不认同。

受社会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大学生更加重视个人未来发展,更多关注对所学知识和所参加活动对自己未来就业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或者专业类的实践活动比赛,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提升。此外,仍有少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持反对意见,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从而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对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2.3 教学内容困境——教学内容缺乏深度融合

目前,高校思政课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往往会出现孤立式的教学状况,而无法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为例,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和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等章节中都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但在实际备课中,教师多注重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内容的传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缺乏重视与讲解。对于个性化和地方性特色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是鲜有涉及,导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无法实现二者的双向互动。不仅如此,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所引用的案例和事例多以近代以后发生和出现的为主,教学内容多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较多,对于传统文化涉及较少。这些都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

2.4 教学方式困境——教学形式缺少创新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专家主题讲座、实践活动等。而实践活动也多是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主题影片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缺少创新,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由于思政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分开进行,导致二者的关联度较小,在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和深入挖掘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是将学生带出教室、走出校门。从而导致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两张皮的情况,无法实现将二者融合的理想目标,也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这是当前二者融合教育所面临的一大现实问题。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思政课教师自身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想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其次,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足够的熟悉和了解,才能够在课堂上应用自如。

想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关键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可以对思政课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学主题的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文化素养;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探寻二者有效融合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新时代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度。

3.2 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要挖掘思政课课程教材中有关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传统文化因素,实现二者在教学内容上的深度融合。二是要从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二者的融合教育。三是要从思政课课程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一致的传统文化典故、歷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通过案例分析与分享,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四是要从课程考核上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现实困境,一方面可以从创新教学方式上入手,另一方面可以从考核方式上入手,对大学生的考核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的高低,更要从政治表现、道德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形成科学全面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解了“眉头”,入了“心头”,更要让学生落在“笔头”,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融合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够实现知行合一。根据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二者融合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等各类文化教育基地展开主题实践活动,如参观调研、公益宣传等,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也可在一些传统节日时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如文化讲座、诵读经典、主题演讲等,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验证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把握,提升思政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依托社团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度。因此,想要提升二者融合的有效性,必须创新融合的方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时,不仅教师要参与其中,也要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及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增强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真正置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实践中感知魅力,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才会更真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就越深,思政课教学效果就越强。

3.4 依托网络新媒体,营造融合教学氛围

拓展育人载体,营造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氛围。如今,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主渠道。可以说,新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展开教育离不开依托网络新媒体。想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点,通过新媒体平台、网络课堂等方式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营造融合教育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学校各学院各班级可开设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案例故事或视频;也可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来进行有关主题的线上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可利用学校的官网、官微与官博对大学生展开教育,形成全方位的融合育人新局面。任课教师还可通过网络或者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对大学生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建设网上学习平台,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库,上传教学资料,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线上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答疑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困惑给出解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总之,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依托网络新媒体,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营造融合教育氛围,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5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意义重大,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探求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又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杨中华.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红旗文稿,2021,(08):40.

[5]习近平.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10826(01).

[6]陈爱萍,刘焕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08109.

猜你喜欢
融入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