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理论向度

2023-10-30 23:53李红现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

李红现

摘 要:面对生态问题的接踵而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是缓解当下气候问题,又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不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思想,还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更好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出发探讨“双碳”目标的理论向度,以期对“双碳”目标有更深层的把握,更好地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加快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65

关于碳排放对于人身体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早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就有所体现。恩格斯在考察曼彻斯特周围的城市就指出“它们几乎都是些大的工人区……到处都弥漫着煤烟”,使得城市变成“黑化”城市、给人们带来各式各样的疾病。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没有对碳排放方面给予具体的回答,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做了超越性的认识,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对于今天我们认识和处理自身、社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价值遵循。

1 “双碳”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社会与自然有机统一的价值体现

在以往“自然之上”还是“人类之上”的争论上,马克思跳出将人与自然二元分裂的自然观陷阱,在正确把握自然界规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为人、社会与自然是有机统一。而“双碳”目标正是在坚持人、社会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下逐步推进。

1.1 坚持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离开人的自然界等于无”与“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观点辩证地诠释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恩格斯也随后提出自身与自然界一体性的观点,劝诫我们“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对待自然。人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共命运,我们保护自然归根到底保护的是人自身。树立这样的意识之后,人们就不会将“保护自然”当作是外在的任务,而是将其当作人本身维护自身的行为。将自然看作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怎样对待自身就怎样对待自然。实现“双碳”目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将自然看作自身,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这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实践,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实践。实现“双碳”目标既满足了人们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又是解决生态问题的迫切需要。只有落实这一“双碳”目标,才能在实现生态健康演进过程中增加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2 坚持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马克思指的“这种共产主义”是追求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与自然统一的目标形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领导人在准确把握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按照最能增进民生福祉、最能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最利于自然健康发展而采取的战略安排;是兼顾社会运营与生态理性的统筹策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2021年将“双碳”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使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化、实现化和可操作化,有效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双碳”目标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实现不是单一闭环,必须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协调联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实现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 “双碳”目标是马克思自然生产力理论的具体实践

自然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前提,自然要素作为劳动对象为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自然要素本身可作为一种独特的劳动主体,其自身所蕴含的生产力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既要合理地运用自然促进社会发展,又要加大对自然的保护力度以充分发挥自然的生产潜力。

2.1 为劳动提供更好的生产资料

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这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文章开头就对政治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这一论断进行批判,提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构成了财富的来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前提,人的物质生活资料来源于自然,人只有将自己作用于来源于自然的物质资源,才能够获得人类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人自身的再生产。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置身于自然界之外,而是存在自然界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旨在减少人类生产活动的碳排放量,重返“蓝天白云”。实现“双碳”目标,在于把自然还给自然,只有使自然恢复到完满的状态,才能更多地反馈给人类社会,为人类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与物质生产资料。

2.2 充分发挥自然独特的生产能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就自然力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将自然力分为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等,发挥自然力量和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自然力量,并肯定了自然力隶属生产力系统中。提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强调人类对自然力的掌握以及合理利用可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良性物质转换,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这一认识先后提出“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双碳”目标作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出现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究其根本是改变过去不当的生产方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于扭转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双碳”目标倒逼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求高质量发展。

3 “双碳”目标的技术运用是马克思生态科技思想的现实表现

技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为实现更好实践而产生,通过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人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按照不同尺度改造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确认和发展自身。但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在资本控制下的科技成为了将人束缚的工具,人的自由得不到实现,反而更加丧失自身。而实现“双碳”目标所运用的绿色技术,是扬弃了异化的技术,使得技术成为实现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共生的工具。

3.1 扬弃使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技术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是作为人自然能力的扩张。在资本的控制下马克思认为,“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资本家自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对自然肆意开采、掠夺,人同自然就处于异化的状态之下。那怎么实现科技发展与生态健康有效统一,充分发挥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呢?马克思给予有力的回答,变革社会关系即扬弃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坦言“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生产关系)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就立刻消失了”。将生态革命与社会革命联系起来以从根本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保护自然与科技发展的双向奔赴,在科技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充分体现科技对人、对自然界的关怀。“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技术的作用,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够把握技术的工具性,成为人自身实现的工具也就是使自然实现自身的工具。我国的“双碳”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下实现的。它能够保证技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性特质,也能够确保技术为生态保护提供支持,加快人与自然相互实现。

3.2 生态技术推动人与自然双重解放

马克思高度肯定了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时强调科技为人的解放提供可能。首先,为人的解放创造了经济基础。技术的运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得以加强,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其次,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时间条件。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提高劳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成员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从而促进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进步。最后,促进人的普遍交往,地域性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由于“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因此技术也为人的解放提供可能。此外,世界市场的形成,生态问题从地域问题演变为全球问题,全球性问题催生全球性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倡导世界各国摒弃偏见,聚焦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汇集力量建成清洁美丽的世界。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为解决生态问题贡献力量,尤其在促进低碳生活方面。例如,绿氨技术促使传统农业化肥领域转向新能源领域;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推动清洁能源逐渐取代传统能源消耗;碳捕捉、封存的应用技术利于对工业产生的碳进行收集处理、再利用等。“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致力于将人从与自然对立状态中解救出来,在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时,人也就实现了自我解放。

4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逻辑的理论归宿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主要集中两大维度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行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再生产等系列链条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但由于资本逐利的内在逻辑,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这一难题,因此绿色革命与红色革命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最终目标是找到实现人与自然的解决方案。而我国的“双碳”建设是一场在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实行的绿色革命,能够更好地实现生态系统有序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达马克思资本生态批判逻辑的真正目的。

4.1 以调整经济结构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曾表达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仅仅是服从于人需要的有用物,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一种为资本再生产而进行的生产。这种生产由于资本逐利的无限性与自然生态的有限性存在不可消解的抵牾,无节制消耗自然又在保护自然中无作为,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认为变革生产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过去几十年,在国外高污染高消耗产业转移与国内发展水平低下的双重压力下,我们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道路。基于此,我国先后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约束低端高耗能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形成绿色、低碳、可循环的新发展模式。致力于将“双碳”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协同推进,通过抓住“双碳”目标的重大契机,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2023年1月1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中指出我国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仍需长期努力,必须充分认识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将“双碳”目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器,依靠“双碳”建设促进传统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换,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供给。

4.2 以低碳消费模式取代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

资本主义的“异化消费”现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产生而产生。在资本逻辑下,需要—生产—消费都深深打上异化的烙印,个人的需要变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的需要,生产是以盈利为起点和目标的生产,而消费也就成为了资本营造下的“虚假消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虚假消费”即这种消费不是人自身实现所需要的消费,而是资本实现所创造的消费。资本家们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将这种异化的消费视为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而去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生产出人们压根不需要的产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生态消费”,“生态消费”強调从生态健康出发满足人们真实的需要。我国的绿色低碳消费既是“生态消费”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双碳”行动的重要内容。不同于资本主义下的消费方式,绿色低碳消费是兼顾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消费模式。到目前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百余份政策鼓励绿色消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就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分别从多维度、多领域引导人们践行绿色低碳消费。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统一出发,在资本主义生态批判逻辑下论证了自然具有强大的生产力,而自然生产力的发挥需要在保护环境下合理地应用科学技术,从而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解放。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逻辑缜密,为“双碳”目标提供价值引领和建设指针。通过追寻“双碳”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一致性,既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深化人们对“双碳”建设的认识以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323.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51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3,41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692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95,120,122,127.

[7]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8]刘顺.资本逻辑的生态批判—马克思视域下福斯特生态批判思想评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07.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扎扎实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220126(3).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下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