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探析

2023-10-30 00:09李卓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李卓君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行业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也在逐步提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占比也在逐渐攀升,健康管理者的需求量也在迅速提高。结合专业特性,健康管理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发展的规格和质量,高校也在逐渐思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他学科中共同育人。本文在对高校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思政元素补充,同时对教育方式及教育载体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对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进行积极探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健康管理与促进;融合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1.082

0 引言

在科技迅速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行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在逐渐提升,精进的专业技能、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都成为了行业考查大学生的重要指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和平、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为我国高校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指明了具体方向。

1 思政要素融入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1.1 “三全育人”大思政的现实需求

随着国家“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高校培养人才的途径变得丰富而立体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引导学生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培育健康心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程中,挖掘两者融合渠道,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渗透效应,增强课程育人功能。

1.2 心理健康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具体承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国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引导学生树立健全心理,科学化解心理问题,培养良好协作能力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引导学生心理自助和严重心理问题求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内部原因与外部环境原因)。面对学生自身心理原因,教师需要通过纠正学生错误认知和不科学的动机来引导学生自行自我认知和情绪情感调节;面对外部环境原因,教师需带领学生分析环境产生原因,通过调整自身对客观情境的期待值以适应外部环境,综合运用科学有效的指导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成长。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了学生用何种标准评判事件背后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指导作用就突显了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课程思政的具体载体,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渗透到教育过程中。

1.3 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坚定思想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道德及法律观念,教育目標明确但在对学生人格、情绪、自我意识等柔性教育层面存在不足,而这些人文的柔性教育恰好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地。

1.4 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对从业者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双重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治未病”的健康理念,这与当今健康管理的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加之近些年公共性卫生事件的出现都对人民的健康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亚健康人数在逐年攀升,为了防止亚健康人群向着疾病群体转化,社会中对健康管理的需求量在逐渐提升。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与人民生命健康相关的工作,这就不仅要求从业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完善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尚的医德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这种大环境和专业的双重要求下,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分析

2.1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目标的更新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及产生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化解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意识形态日益重要的当下,培养身心健康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类学生的教学目标也要将意识形态的内容考虑在内,重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以及团体协作等主流思想的融入,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强化唯物史观、“和合”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引导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思想困惑。

2.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革新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紧跟教学目标的指导方向和专业素养需求,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健康管理与促进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含心理健康基础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职业素养内容。在整理教学内容过程中需要对可以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政元素和素养要素进行深度挖掘,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章节和主题进行对接,并探寻到融合途径,以合理自然的形式呈现出来,水到渠成地完成思政教育,重构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心理健康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数至少为32学时,涵盖内容包括了自我意识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情绪调试、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性与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以及生命教育等部分。根据课程本身教学目标以及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章节与课程思政融合如下(表1)。

为有效的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在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思考和探究的是两者之间的顺应性和契合度,避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而脱离了教学的实际需求。课程思政元素应是作为“润物细无声”的隐形教育元素,应注重思政元素的量要精而少,不可替代心理健康课程原本的教育方向,更不可让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讲道理的政治理论课。

在挖掘好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高校教师应思考思政元素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合方式。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展现形式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主,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视线转向社会热点事件和生活工作实际,剥离事件背后的思政元素,将其作为“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水”中。

2.3 课程思政下授课方式的探索

教学目标想要落到实处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现阶段高校教育对象大部分以“00”后为主,他们生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且对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想要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的实现,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

2.3.1 心理剧

心理剧是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莫雷诺.(J.DM,no)为代表的心理剧论者和群体动力学论者发展起来的,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某种题材或情景,让学生选择题材(情境)中自己的角色,通过模仿角色的言语、动作或表情显现角色或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后观察、体验自己或角色内心冲突和行为范式,讨论、分析题材(情境)过程隐含的心理因素和“思政”元素,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观看心理剧的学生由于对参演成员的熟悉和对故事的好奇会以更放松的心态来面对剧情,这种情境下学生对教育的抗拒较低,更容易主动地发现和吸收教育内容。想要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思考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在创设剧本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思政内涵,让学生在观看和感受故事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剧形式灵活,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可以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手段之一。

2.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传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之一。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收集学生身边发生或媒体报道的具有实用性、典型性、教育性的教学案例,教师需要对案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凝练,结合教学侧重点确定具体案例呈现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最后对课堂讨论进行评价和总结,深化授课内容,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由于课堂教学案例是由教师选取而来,思政元素的融入形式就更加顺其自然,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3.3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又称“基于项目的学习”,简称 PBL,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确定需要解决的项目,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项目细化成若干子项目,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通过对项目的完成,课堂教学难点内容应得以解决。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在各子项目中加入思政元素,仍需要注意的是元素加入的合理不可突兀。

2.3.4 团体辅导法

团体辅导法是被广泛应用到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并带领学生进行团体活动,活动的设计应当具有高参与性、趣味性、教育性。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并在活动中期或者活动结束后带领学生反思活动中蕴含的知识。团体辅导法是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较好的一种授课形式,因为在大部分团体辅导中,均需要体现团体协作、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这是团体辅导法本质属性带来的特性。不仅如此,在团体活动当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取”与“舍”的抉择、努力克服困难的坚韧和自信也都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团体辅导中的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大大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4 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教学载体的挖掘

由于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多变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生长环境与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依托于丰富的教学载体在心理教育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辅助载体包括“心理健康月”活动、定期团辅、心理健康社团等,这些载体均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延伸,教师通过组织手抄报、心理游戏、心理剧大赛、艺术心理沙龙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中。随着信息系技术的发展,高校还可以以公众号的形式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提取出适合本校各专业的心理健康内容、思政元素以及素养元素,将所要传导的知识推送给学生,便于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浏览和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

除此以外,高校和教师可以在充分做好研讨和计划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进入社区或小学等进行健康管理知识的传播的途径,同时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融合普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实实在在的思政元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的呈现形式,教学相长,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费曼学习法所倡导的良好教育形式。

3 结语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引導下,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培育素质高、技术强、知识过硬的优秀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和教师也应当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拓宽思考路径,提高思想意识,积极探索将两者有效融合的途径,发挥“1+1>2”的教学效果。在国家大环境的影响下,健康管理与促进类专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专业毕业生也将步入社会,成为新生力量为国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高校应加大力度挖掘教育深度,拓宽全面教育的思路,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高、思想意识正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贺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11):8890.

[2]王春艳.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现代交际,2020,(24):1012.

[3]黄婕.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重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01):8991+94.

[4]陈丁和,陈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校园心理,2009,(03):29.

[5]于利.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职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东华理工大学,2013:10.

[6]梁瑛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2932.

[7]闫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2,(06):424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