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勒克斯影像创作的艺术表达研究

2023-11-03 09:11陈萍萍
名家名作 2023年20期
关键词:摄影绘画

陈萍萍

2003 年勒克斯的作品首次参加了纽约尤斯·米洛画廊的摄影作品联合展,其作品的数码复制品瞬间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肯定。在2004 年勒克斯再次受到尤斯·米洛画廊的邀请,在该画廊成功地举办了首个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尤斯·米洛画廊将勒克斯带入了当代艺术摄影为人所知的领域。她20 英寸的单幅作品售价在13 500 美元到19 500 美元范围内浮动,在采访中她坦言自己的作品制作周期比较长,往往单幅作品耗时2~3 个月的时间,这致使勒克斯的作品产量相较于其他摄影艺术家来说大大降低,但是这样漫长的耗时却成就了勒克斯作品无可替代的艺术位置。纽约艺术杂志Artforum 认为勒克斯作品有着“令人屏息”的神秘美感。《纽约时报》也评价说,勒克斯“通过合成无比美妙的艺术儿童世界,制造了这个年代最独特而又精致的画面”。

1969 年出生的洛丽塔·勒克斯成长于德国德雷斯顿的一个单亲家庭。童年时期祖母常带她去画廊看各种展览,这使勒克斯对古典油画产生了别样的崇拜,为她今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石。1989 年移居慕尼黑后,“柏林墙”的倒下得以让她可以幸运地在1990 年顺利进入慕尼黑高等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并在此后的六年时间里一直在该校进行着绘画深造。1999 年开始尝试摄影的勒克斯,陷入了对数字影像的无限憧憬,并在过程中重新建立了她对绘画的“认知”。勒克斯作品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她对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构图的挪用。

通过数字画笔,她将摄影与绘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解构与重组的基础上,实现了摄影与绘画的多元化发展。在她的作品中摄影与绘画相互渗透,客观再现与主观表达两种艺术形式在融合中丰富了影像的内涵表达。

勒克斯作品的视觉艺术表达还体现在她对模特服装造型的刻意选择。从服饰的款式到颜色再到所选的道具,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勒克斯的精心布局,这些复古元素也影射了勒克斯的特殊文化背景及心理路程。

一、对古典绘画肖像中的形象“挪用”

勒克斯的作品给人一种完美无瑕而又神秘的感觉,这些艺术王国中的孩子有着吹弹即破的皮肤,给人一种含蓄、遥远、未经世事的白日梦感。他们并不那么天真烂漫而更多的是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成长的世故哀愁。

童年时候勒克斯的祖母就经常带着勒克斯去画廊看那些古典油画大师的作品,她表示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对迪亚哥·维拉斯奎兹和安哥挪罗·布隆齐诺的作品印象深刻。摄影与绘画的融合,在她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对古典绘画的全新解构与重组。在借鉴并融合的过程中,勒克斯“挪用”古典绘画中的经典形象,通过数字画笔对原始影像进行了更主观与艺术化的处理。数字画笔赋予勒克斯的无限可能是基于她本身对于绘画的深刻理解,从整体影像的色彩把控到人物皮肤质感的处理,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古典绘画的视觉表达特点。勒克斯对古典绘画肖像中形象的“挪用”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影像的更多可能性与艺术影像的发展新路径。在数字摄影的视觉表达情境下,勒克斯使摄影从“照相”演变为了“造相”。勒克斯采用了区别于传统摄影的方式来创作,摆脱了摄影对现实影像的复写,调动数字画笔,将视觉元素恰如其分地融合在画面中,赋予了影像艺术性。作为画家的勒克斯从绘画的角度对摄影进行了思考,启发并影响了她的创作,她在“画”照片时同样产生了关于绘画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摄影艺术的发展也同样重要。

二、维拉斯奎兹式的肖像质感

这幅迪亚哥·维拉斯奎兹1653 年创作的玛格丽特肖像《幼年的玛格丽塔公主》(见图1)把当时风行的巴洛克风发挥到了极点。维拉斯奎兹在对皮肤质地的处理上发挥得相当出色,柔和的光线带着一丝欢快的感觉,光线和色彩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极为合理的协调,实现了画面在空间上的张力,微观效果被捕捉得细致入微、生动而立体地散发着肉感的魅力。这种轻柔透亮、轮廓和谐的效果,我们在勒克斯的作品中能强烈地感受到。勒克斯在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有意识地让画面中孩子的皮肤质感借数字后期得到提升,营造了“维拉斯奎兹式”的肖像特质。

图1 《幼年的玛格丽塔公主》(局部) 迪亚哥·维拉斯奎兹/作

三、布隆齐诺式的精致冷漠

另一位勒克斯喜爱的古典油画大师安哥挪罗·布隆齐诺。布隆齐诺来自佛罗伦萨,是样式主义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素以笔法精致、感情冷漠、色彩刺目著称。

我们看勒克斯在2006 年创作的《多萝西娅肖像》。女孩的发型被梳成中分夹着质朴的黑色小发卡,眉宇之间流露着淡淡疏离感。她没有布隆齐诺画中女孩那么隆重精致的华彩,却让人能一下子把他们联系到一起。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有因为时空而被拉开距离。勒克斯在创作时或许是无意这样造型的,却能让观者感受到古典油画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巴尔蒂斯的风格延续

在众多对勒克斯作品的研究中,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也是一直被提到的画家。巴尔蒂斯天性敏锐孤僻,爱好文学,特别是他对猫的喜爱到了无以附加的程度。作品惯以沉稳的色调和近乎线性结构的人物造型传达一种怪异冷漠的感觉。

勒克斯这幅2003 年创作的名为《流浪者》(见图2)的作品在画面中孤身一人的小女孩被置于荒凉稀疏的背景上,勒克斯小心地营造了一个心理探险的过程。这幅作品与巴尔蒂斯1937 年创作的《群山》有诸多相似。首先是整体环境的相似,均以群山为背景。其次画面中躺在草地上的女孩的动作,再有就是画面中的女孩头部上方的书包。笔者将巴尔蒂斯作品中的女孩单独截取并作了反向,相似度极高,这或许就巴尔蒂斯作品魅力在勒克斯作品中的延续。艺术家们的艺术理想与抱负在不同时代碰撞出的火花使得我们看到了形式多样的精彩的作品。而勒克斯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能想到把书包放入画面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巴尔蒂斯的启发。绘画中人物形象的设置往往会更经典,这也是摄影师从绘画中汲取灵感提高影像层次与品位的一个路径。

图2 《流浪者》 勒克斯/作

五、怀旧情结之造型的复古回归

勒克斯在模特的服装选择、道具搭配上也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审美追求。她的大学导师戈尔德维·讷教授在采访中谈到勒克斯性格比较孤僻,但是十分讲究个人的着装打扮。她喜欢古装,常常打扮得像1950 年代的模特。对于创作她总是满怀热情,有自己独到严谨的创作态度。在她的影像中不少衣服是1970 年代勒克斯童年时候的衣衫。除此之外,勒克斯还借鉴了许多文艺复兴以及后来欧洲风靡的服装元素。

在《巨魔战将》这幅作品中小男孩脖子上戴的这种装饰的原型叫作拉夫领。拉夫领释为Ruff,也被称作轮状皱领。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男女普遍采用。 拉夫领从1560—1640 年间成为贵族男女服装的典型特征,它的流行也间接地推动了花边装饰的流行。总体来看当时的花边装饰为整体服装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6 世纪中叶以后,拉夫领在欧洲最为流行,贵族们总是在戴上这种领子之后摆出一副高傲的姿态。

勒克斯选择的这种类似拉夫领的香槟色装饰,让复古浪漫的气质在画面中弥漫开来,提升了画面的质感与文化深度。

《三青色的裙子》这幅作品中女孩前襟用带子束起的造型,原型是束腰,即Corset。束腰起源于欧洲宫廷。提供给了女人“第二种骨架”,帮助他们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身份、地位、体态。勒克斯作品中女孩的衣服颜色也为作品增添了不少复古气息,低饱和度的天空,地平线上和三青色外裙相呼应的楼房,无不散发着浓浓的怀旧气息。

《在窗边》这幅作品中小女孩穿着的上衣原型来自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衣服流行装饰泡泡袖,英文注释Bubble Sleeve,是富于女性化特征的女装局部样式。泡泡袖在风格上更显浪漫,给人一种娇柔乖巧的感觉。虽然现代服饰已经被设计师们几番修改简化,但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文艺复兴时代那些浪漫的情怀和细腻的质感。

勒克斯的作品中除了在服饰上的复古追求外,道具的选择也让人联想到德国二战时期。

电影《铁皮鼓》是由德国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在1979 年拍摄的一部关于二战期间一个名叫奥斯卡的男孩拒绝成长的故事。片中奥斯卡更像是一个奇怪荒诞的结晶,拒绝长大的他用尖叫反抗着成人丑恶复杂的世界,用鼓声破碎那些乱伦的美梦。片中犀利而刺耳的鼓声毫不留情地嘲讽着现实,嘲讽着政治,这是一段二战前后德国历史的复现,导演用嬉戏般的黑色寓言的方式逐格揭露。

同为德国人的勒克斯会在作品《战鼓》(见图3)中用到铁皮鼓这个道具,女孩面无表情,似乎隐喻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在“柏林墙”没有倒下前的德国,勒克斯同样经历着一种无根的彷徨流离。铁皮鼓的应用不仅在造型上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追忆,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德国人一直关心的几个问题:社会反常现象、家园、故乡的问题。勒克斯童年生活在东德,童年混乱无序的多维空间成为她生命各个阶段无法抽离的印记。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极其压抑和自贬的行为。在一些采访中勒克斯也坦言她创作这些作品并不因为她向往这些美好,而是因为她感受到这个世界很丑陋,所以才用美到如此极端的作品来抗争。

图3 《战鼓》 勒克斯/作

铁皮鼓唤起的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情绪,反映在现代作品则是一种心理暗示和间接隐喻。或许勒克斯的这幅作品就想要通过这个带有德国民间特色的鼓来暗示观者解读更多关于德国本身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勒克斯的《纸飞机》作品中,小男孩穿着卡其色的连体背带裤,从配色以及款式会将我们的记忆拉回20 世纪40 年代的德国。小男孩在腰间系着的红色的腰带似乎也影射了某些历史遗留创伤。虽然整体画面平和宁静,却在视觉表达上隐隐昭示了不安与忧伤。作为德国人的勒克斯,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出这样的服饰配色方案相信并不是偶然或巧合,而是深印在记忆中的某段经历的视觉呈现,或者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外显表达。勒克斯丝毫不去掩饰作品中的孤独感——她的作品意在唤起整个宇宙的孤独而并非世界的孤单。现居住柏林小渔村的勒克斯,远离了她的家乡,她对自己的选择丝毫没有后悔。她承认自己爱着自己的家乡,但是那是一个让她感到痛苦的地方。这种国家带来的复杂的心理历程或许也是练就了勒克斯独特的艺术审美的因素之一。

勒克斯对于自己的拍摄,从服装造型到道具选择,包括我们前面所提及的模特选择都有精心设计。她的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舞台场面”,一种时间被凝固的感觉。而服装细节的处理则让作品有了淋漓尽致的回归感,是沉淀良久的怀旧情结。勒克斯作品追求的美的效果与情绪的传达,也正是通过这些服饰道具得以被更好地实现。

六、结语

勒克斯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摄影师、画家、影像艺术家。她的作品本身已经超越了摄影。当我们看到那些貌似天真烂漫的孩子被安静而隆重地置于纯粹的自然景观背景或是室内,我们甚至不敢相信这是摄影,他们太真实了,以至于让人无法相信,他们又太完美了,以至于不真实。在勒克斯的作品中过去与现在、假象与真实用一种叙事性的语言被记录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或者空间,这些作品更像是人类的心理时空。无论是那些经过渲染的皮肤还是做过修正的瞳孔色彩,都只是在为了更好地隐喻勒克斯追求的那个主题。

勒克斯作品的儿童已经不纯粹是儿童,而是被隐喻的一类人。当我们看到勒克斯的作品不禁会为她那质朴而虚幻的风格吸引,她的作品是结合了绘画、摄影和后期数码制作的艺术摄影。她对绘画如痴如醉,甚至超过摄影,但是数字后期却让她将绘画以一种电子媒介的方式呈现了出来。电脑屏幕就是她的画板,电子笔刷就是她的画笔。

在数字画笔的协助下,她首先从绘画中汲取灵感,或是“挪用”人物形象,或是“挪用”绘画的经典构图,主观解构与重组画面元素,最终实现了摄影与绘画的有机融合。摄影与绘画在她的作品中相互渗透,影像的内涵与艺术性也因此有了质的飞跃。

勒克斯的影像视觉艺术表达还在于她对于画面中人物服装造型及道具的刻意选择与精心布局,这些复古的元素也从侧面印证了她在特殊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心理路程。

整体而言,勒克斯的作品更加专注从画面中获得纯粹的原始力量,而这种力量直接来自画面的美感和超现实感。勒克斯的作品追求的是美的效果和情绪的传达。她通过绘制背景和精选模特来进行数字拼合,再加以精细的后期处理,形成了类似插画、AI 的精美细腻的视觉效果。勒克斯选择数字画笔,用主观感受和主观表达的方式铺就了全新的艺术道路。

猜你喜欢
摄影绘画
WZW—bewell摄影月赛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最美的摄影
摄影月赛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