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一平三端”提升高校教师混合式培训实效的实践和探索

2023-11-08 09:37丁嘉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9期
关键词:参训进阶研讨

丁嘉莉

(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江苏南京 211167)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范式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巩固和发展在线教学成果,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构建“三全育人”新机制,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术的教师队伍。高校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教师培训与研修,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帮助教师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和满足新需求,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1]。

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教师培训模式也在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集中线下培训模式发展为在线培训模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2]。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兼顾了线下集中培训研讨互动和在线学习自主化、碎片化的优势,是一种更契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培训模式,现已受到一线教师的认可[3]。

1 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培训内容是实现教师培训目标的关键,当前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目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4]。一些教师培训活动仅关注当前教育热点问题,并未从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培训,培训前缺少访谈调研和对培训对象当前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导致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缺少针对性,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和培训反馈[5]。

1.2 线上线下缺乏有效衔接

集中培训与在线学习的内容匹配度不高,缺乏有效衔接,信息技术应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6]。参训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与培训专家之间交流互动少,参训教师参与线上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线上培训研讨为单向输出,仅限于获取在线信息与资源[7-8]。

1.3 培训体系不完善,缺乏课堂实践和反思提升

教师培训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将培训中学到的教育理念、教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切实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质量[9]。目前,多数培训仍然以专家讲授为主,强调知识的传授,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培训效果得不到及时检验[10-11]。

1.4 培训效果缺乏反馈与持续性指导

现有教师培训对教师学习效果的评价以总结性为主,缺少过程性的数据支撑,造成过程性评价困难,难以真实反映参训教师的学习效果,对培训效果的检验有待考证[12-13]。同时,由于缺少对参训教师教学实践有效性的跟踪调查,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缺乏有效衔接,参训教师很难将培训时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教学实践,导致培训应用转化程度不高,培训的有效性难以评价[14]。

2 提升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实效的实践探索

2.1 建立混合式教师培训管理体系

混合式教师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从机制上促进混合式培训的集中培训、碎片学习、课堂实践、教学创新四个环节紧密配合和衔接。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碎片学习”“培训研讨+实践创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培训,让参训教师围绕教学培训主题进行“学习—研讨—实践—反思—提升进阶”的闭合环路进阶式学习和实践,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混合式教学的困惑、疑问和需求等形成“培训主题”,通过“培训和研讨”使教师对自己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并进行课堂教学实施;通过“反思和提升”,解决了最初的问题,并提出进阶培训的需求,进而开展综合提升、应用特色等集中和碎片化培训和学习,形成进阶式螺旋上升培训框架。整个框架由“培训研讨”到“实践创新”,融合了线上线下集中培训和碎片化学习活动,最终实现的“实践创新”既是培训展开的原因,也是培训结束后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进一步实践与再思考,从而达到持续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培训目标。

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即以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核心,集成了教室电脑端、移动端学习通App和后台教务管理端,分别提供课堂教学、学生自学和教务管理的智慧教学和服务功能。南京工程学院依托该系统建设智慧教学研究中心、在线课程开发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多个平台,利用超星的“一平三端”和智慧教学管理技术,构建教师发展研修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积累完整的教师培训和教学大数据,覆盖教师培训和教学全过程。由教师培训部门组织实施集中培训研讨;基于教师发展研修空间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并延伸到参训教师碎片学习和持续跟踪指导;基于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师混合式教学实践创新。最终通过培训研讨总结与交流研修,根据学员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并提高培训服务水平,从而形成线上线下、内外结合的教师混合式培训管理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混合式教师培训管理体系

2.2 重心下移,实现“研训用创”融合

混合式教师培训需要融合培训研讨、教学实践、创新提升环节,发挥线下培训和在线学习的优势,通过建立教师培训状态数据库和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的大数据分析,跟踪评价教师混合式培训的效果,动态优化教师培训模式和内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求将培训重心下移,强调“研训用创”的重要性。通过“一平三端”实现教师培训效果的实时检验、反馈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动态优化培训模式和内容,修订培训体系。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实践混合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培训知识的有效迁移,并根据实践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方式,实现“研训用”相互转化。通过“研训用”之间的共通、共融,构建教师发展的“无边界生态”(如图2所示)。

2.3 加强线上线下逻辑衔接,开展进阶式培训

混合式教师培训需引入分层进阶的培训实施方式,以教学需求为主线进行深度培训,引导创新,将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加强逻辑衔接,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水平和需求参加培训,以实现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达到的水平进一步选修更高层次的培训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再提升。以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为例,基于培训的层次性和可持续性,设置了基本素养、综合提升、应用特色和示范引领四大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混合式教学能力提升模块化进阶式培养

2.4 强化培训的可持续性

混合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在于:介入教师日常的教学,具有持续性、互动性,与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能满足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根据笔者的培训经验,培训内容尊重教师学习特点与规律、在培训环节中增设教学辅助者、建立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是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培训必须关注的重要事项。

3 结语

基于“一平三端”的混合式教师培训体系的搭建,以教师教学需求为主线,将教师培训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融合,通过线上线下模式的有效衔接,实现教师“研”“训”“用”“创”的融合转化。教师培训是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教师混合式培训应结合教师教学需求和高校实际情况,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优势互补、有效衔接,动态优化培训模式,加强培训结果应用转化,增强培训效果。

猜你喜欢
参训进阶研讨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传祺GM6:家用MPV新进阶
领克进阶
2018车企进阶十字诀
进阶中的北汽新能源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