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个性化形成原因
——以1980 年后的探索为例

2023-11-25 13:53郑思颖
名家名作 2023年20期
关键词:程式化人物画水墨

郑思颖

一、时代变革下当代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是历经了漫长的历史演进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发展而日臻完善,其内在的理法自成体系,是中国水墨人物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有绘画语言形式之一。进入20 世纪后,西风东渐,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和审美意识受到很大的影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改良中国画的各种主张争论就从未停歇过,随着大批游学海外的国人将西方艺术带回中国,一时间,一场“以中西艺术混流为时代特征的,旨在促进中国文化复兴的新艺术运动席卷中国艺坛”,形成了新旧消长、中西杂糅的混合发展景象。

20 世纪80 年代,逐渐宽松的艺术环境使得外国的现代艺术画册、报纸杂志等涌入国内,外国的现代科技、文化艺术、美学理念等再次进入中国。然而,“思想的阀门一旦打开,便日益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发”。两次中国画大争论在20 世纪上半叶沉寂后到1980 年又重被提起,多种艺术观念互相交流,加之留居海外的艺术家陆续回国办展览、开讲座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人对中国画中笔墨语言的解读。而水墨画争论重点的笔墨问题再一次被重新提及,甚至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 世纪末形成了中国画第三次争论的高潮。

在“笔墨”争论热烈地进行时,一部分水墨人物画家在努力保持传统笔墨语言不被消解的前提下,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规律,对水墨人物做了变形,对画面中的笔墨语言做了主观表达,以及在空间处理、画面布局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新的思想激发了对各种绘画风格的探索和实践,要在保持水墨画自身特点的笔墨语言下融入现代艺术的构成方法、视觉形式等是艰难的,但若要让水墨人物画走向世界,探索水墨人物画新的笔墨语言则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卢沉在《风格的探索和中国画的现代化》中谈道:“中国画要现代化,就得借鉴。我认为只向传统学习还不够,必须同时向世界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学习,包括研究和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周思聪与卢沉合作的《矿工图》组画就是对水墨人物画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实践典例,艺术家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新事物”的到来,而是以主动的姿态接纳现代艺术思想理念。其实这样的艺术观可追溯到林风眠的艺术探索。

到了20 世纪末,打破了旧艺术格局但又有些过于依赖西方标准的新潮美术逐渐归于沉寂,如何在这个世界联系不断增强的时代保持中国画的民族性,把握住中国画笔墨的独特神韵;为了维护水墨画的纯正性是否必须拒绝现代化;保持民族独特性的同时,水墨人物画的笔墨语言与现代艺术经验是否可做到调和等问题,都是当代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所面临的挑战,而有不少水墨人物画家在20 世纪末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在各自的创作之路上展现了独具个性的一面。

二、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一)水墨人物画笔墨语言特征

“笔墨”二字的最直观解释便是毛笔和墨,然而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一些水墨画家试图突破毛笔、墨、纸、绢等传统绘画材料对水墨画的限制,在材料上选择用水墨、宣纸以及一些西方现代艺术媒材进行裁剪、拼贴等,基本放弃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强调制作性。但是这类作品“无论在观念上、技巧上,还是在制作上都脱离了传统的笔墨,属于做材料或仅仅利用水墨媒材的、非笔墨的‘水墨艺术’”,郎绍君在《笔墨论稿》中谈道:“中国画的基本语言是笔墨”“笔墨是水墨画的主要‘语言’”。在中国画中,笔墨语言与一般语言并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中国画的造型通过笔墨来实现,但笔墨不单是造型手段,它还有相当的独立性。在水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绘画中,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要求明显高于山水画和花鸟画,其中笔墨传神、书写性(以书入画)、迹化偶然性、程式化等笔墨语言特征在水墨人物画中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1.笔墨传神

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传神”,最早由顾恺之提出,到南宋陈郁提出“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成为中国传神论发展的高峰,五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的盛行,讲究描绘对象的“传神”逐渐扩大到山水、花鸟领域。人物画方面,主要强调在表现人物的面貌特征时不仅仅要注重对对象外在的形的描绘,更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绘制传达出人物本身性格特征等内在的精神和品质,同时也需要画家有较高的修养,在表现对象精神的同时传达出作画者要表达的“神”。例如,在《泼墨仙人图》中,梁楷运用简率、纵横挥扫的笔墨概括出人物的形,用极为洗练、烂漫的笔调传达出仙人憨厚可掬的形象,而《太白行吟图》中笔与墨的相互交融更是别具一格,赋予李白形象新的“形”,突出了诗仙的神采飞扬,而这些又同时与梁楷本身的修养有关。

2.以书入画

书和画关系密切,都以毛笔作为表现的媒介,中国早期水墨人物画用线如篆书笔意,皆细匀圆转而无太大变化;到隶书出现后,人物画的线条表现也出现了提按、转折、粗细等变化。张彦远明确提出“书画用笔同法”,又说张僧繇的点曳斫拂用笔是依卫夫人的《笔阵图》,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书法介入绘画影响了绘画的用笔用墨变化、线条的节奏感等表现方式,增强了绘画的抽象性,并随着绘画的发展促使其在水墨人物画上构成相对独立的审美标准,使“以形写神”等意象造型观有更明确的塑造方法。

3.迹化偶然性

从中国画作画需要的材料上看,宣纸、绢等加工方式和成分的不同,以及毛笔中墨汁和水分含量的比例不同,在作画过程中的水、墨、色的碰撞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生宣而言,其湿染性和吸墨性的特点,使画家在再现客观世界到表现主观世界的转化过程中,水墨落于纸上便带有些许不确定因素。当水与墨落在宣纸上逐渐向四周晕染开,产生不规则的渗化痕迹,成分含量不同的生宣纸所显现出的迹化程度也有所差异,而生宣纸吸墨性的特点也会影响纸张的湿染效果。元代生纸使用后笔墨所呈现的复杂变化,为明清画坛对笔墨形态的程式规范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由生宣纸的特性产生的迹化痕迹自然又微妙,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也增加了笔墨表现物象的难度。

4.程式化

程式化倾向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是十分突出的,在中国戏曲中有比较直观的体现,比如京剧中生、旦、净、末、丑,每种角色都有各自的一套唱腔和一招一式,“殊知净丑以彩色勾脸,胥有脸谱规范可循,初非信笔乱涂者可比”,中国戏曲行当中的脸谱大都有各自角色特定的谱式和色彩,用以突出人物性格。这些程式化的特征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文学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生活的观察,不断总结、提炼前人留下的经验,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的一套相对完善、稳定的规范。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具有程式特征。在人物画中,各式线描法如“十八描”中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等都是每个朝代的画家、理论家在悉心研究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概括得出的。笔墨的程式化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批画谱画传相继出现在市面上,供人们学习、研究。笔墨依存于程式,程式为笔墨的载体。艺术出现程式性特征,无疑是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然而,被高度提炼和概括的程式化笔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使得一些画家在表现客观物象时仅仅依靠程式化的笔墨语言去表达,被程式化的笔墨语言禁锢。

(二)笔墨语言的发展规律

在中国绘画史上,笔和墨最初仅仅是作为一种绘画工具被提及,而后“笔墨”一词逐渐发展,被赋予中国画技法代名词这一新含义,最早在荆浩的《笔法记》中可见,提出“忘笔墨而有真景”。这一新义将笔墨从一种作画工具延伸为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影响后世。至宋元,随着文人画和禅宗思想的兴起,笔墨被赋予更进一层的含义,笔墨不仅仅是技法的表现,更是画者表达自我心境、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讲求自然、静、简等,融汇了儒、道、禅的审美意趣。明清阶段,笔墨的精神表现性进一步增强,“对笔墨抒情性质的自觉,随着笔墨独立的强调而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把中国画的审美意趣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笔墨作为中国水墨画绘画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表现绘画造型的手段,还是表达中国绘画精神内涵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笔墨这一蕴含东方哲学和人文精神的、相对西方视觉性艺术的非视觉性绘画语言,要与西方建立在人类共通的视觉基础上的艺术形式的绘画语言相较,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可,显然是有难度的。中国画固然自成体系,但它并不意味着封闭,而恰恰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和丰富。早在南朝梁时期,刘勰就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形式技巧都处在发展变化中,笔墨语言也不例外,石涛就曾谈到“笔墨当随时代”。新时代的变化发展赋予笔墨语言新的内涵,中国传统水墨人物画在漫长的时代演进中产生了各种风格流派,在继承前代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才有了如今可见的丰富的笔墨语言,然而时代还在变化,当一种绘画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时,就应该突破禁锢规范,在保持其内涵的前提下探索实践,创造出新的、具有时代感的、有个性化的笔墨语言。

然而中国画笔墨自身的程式化、传承性等特点对笔墨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延续了千年的程式化笔墨语言,已经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难以轻易改变,加之笔墨精神内核亦不是孤立存在的,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个人修养、意象表达方式等都息息相关,且具有相对恒定性,要突破已经趋于成熟的笔墨语言,在继承中发展,成为20 世纪以来各大家探索的方向之一,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并存,个性发展的局面。

三、当代语境下水墨人物画对笔墨语言个性化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充满时代潮流的讯息再次从不同层次和领域刺激着大众对新事物的好奇和思想观念的解放,消费与科技双重影响下的快节奏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方式。郎绍君谈道:“科学技术所开拓的主要是新的感觉经验和世界观。它使人不易于恪守传统观念,而习惯于怀疑探索,欢喜接受新奇变幻的事物。”水墨人物画所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正是面对这快速更新的现代视觉艺术,发生急剧变化的审美需求。然而,传统笔墨语言具有相对恒定性,要突破已经趋于成熟的笔墨语言表达,在当代纷繁复杂的视觉样式中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点的道路,这就要求许多画家不得不在继承传统笔墨语言的前提下做出改变。卢沉就曾谈道:“‘笔墨当随时代’,风格、形式的稳定是相对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水墨画艺术本身的要求。”

时代发展中,各种因素综合带来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变,这一方面表明大众对多元化艺术样式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对创作主体的审美自觉提出了要求。艺术家要在创作媒介、形式多样化的时代下,基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先于大众敏锐地捕捉时代变化中的种种现象,在水墨人物画方面,多关注人,关注现实和心灵,贴近生活。

总之,20 世纪以来,一批水墨人物画家从西方现代派、中国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在继承笔墨的基础上不断地消化吸收,丰富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表现,探索出了一条条笔墨趣味不同的、充满个性化的水墨人物画未来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程式化人物画水墨
水墨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
泼尽水墨是生平
论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对当代戏曲的影响
京剧服饰的文化内涵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