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情境教学的三个向度

2023-12-05 09:12王露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命活力情境教学小学美术

王露

[摘    要]美术情境教学将美与情、美与思、美与理等勾连起来,本文从生活化情境、实践性情境、解放性入手情境,从而让美术更贴合学生、让学生更容易创造,让学生的生命活力更充分地舒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境教学;生命活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环境,它能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融入其中。情境是一种场域,它具有一种真情美思的特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学习以熏染,充分发挥情境的润泽、唤醒、激活等的功能。情境也是一种人化的自然,是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境教学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舒展学生的精神、唤醒学生的潜质、激发和创生学生的无限可能,教师要为学生的情境学习提供相应的、相关的支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情境性美术学习之中去。

一、生活化情境:让美术贴近学生

生活化的情境是美术情境教学的重要方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融入、渗透相关的生活化因子、元素等,让情境具有生活味。相比于其他的情境,生活化的情境更贴合学生的美术學习。生活是一个天然的教育教学场域,用生活中的元素、因子来创设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感染学生的美术学习情绪。

(一)用真实对象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学生的美术学习不仅依靠学生的内在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也依靠外在的美术学习兴趣。生活化的情境往往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对象。研究表明,当学生面对真实的对象时,就容易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欲望,就容易产生一种真情实感。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对象,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并唤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如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风景写生”一课时,笔者就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的大自然之中,引导学生观察风景。当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就自然对学生的视觉产生了一种冲击力。孩子们发现,当有意观察这些熟悉的景物时,就会产生一种别样的美。生活化的情境,召唤着学生对之进行深度地美术描摹。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生活对象的形状、色彩、机理等,应用造型原理和表现方法,不仅可以表达外在的对象,更可以表达内在的情思。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发展学生的美术构思、美术创造能力。

(二)用真实活动感染学生美术学习情绪

生活化的情境不仅仅是指真实性的情境,还包括活动性的情境。相比较于真实性的情境,活动性的情境往往是一种融入了教师的教学意图、目的的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相关的节日、新闻等来创设情境。实践证明,真实性的活动情境能感染学生的美术学习情绪。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表现、记忆、联想、想象、表达,等等。通过活动,能有效破译学生的美术语言的密码。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废旧物的 ‘新生命'”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收集的废旧物进行艺术性的加工。这样的加工活动,要求学生拥有美术的视角和美术的思考。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体验到物善其用的思想。学生根据废弃物的特点、特质并结合自己的艺术想象、联想等,对废弃物进行深度加工。这样的真实性的活动感染着学生的美术学习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美术加工活动中。生活性的情境开阔了学生的美术视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用真实交往增强学生美术学习情感体验

创设生活性的情境,不仅可以是真实性的对象、活动情境,而且可以是真实性的对话、交往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对话、交往时空,引导学生展开高质量的对话与交往。真实性的对话与交往情境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充满着一种温馨的感动。为了促进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往。笔者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眼中的妈妈,我眼中的老师,我眼中的某某同学等”,从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增进学生的生活性交往。在引导学生对话、交往的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自能性的时空、权利,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最受尊敬的人”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制作邀请卡,让学生对自己尊敬的人进行创作。有学生创作了可爱的妈妈,有学生创作了心爱的公主,还有学生创作了自己的好朋友,等等。这样的活动,构建了一种对话、交往性的情境,这样的一种生活化的交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的教育。

生活是情境的根基,生活化的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充分应用学生的生活情境,在学生的心灵中种植下艺术的种子。生活化的情境能萌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表现、创造。如此,生活化的情境必将能让学生的美术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必将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生活学习者、创造者。

二、实践性情境:让学生更容易创造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仅要具有生活的味道,更要具有实践的味道。实践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可能迈向现实。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美术创作的课程资源、素材等,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研发、制作,让学生在美术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美术语言。实践性的美术语言是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感知、主动地探究、大胆地创造。实践是情境的纽带也是情境的命脉。

(一)观察性实践,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

实践性的情境首先应当是观察性的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观察性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意图、有目的地看。观察性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产生一种本质直观的体验。观察是一种本质性的直观,是对事物的洞察、洞彻。在观察性的情境中,教师一方面要将学生摆进去,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物我同一的感受、体验。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抽身出来,作一种反省性、反思性的抽象,从而让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情境。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设计文化衫”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衫,创设了直观性的观察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认知、了解文化衫并把握其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文字、图形或者符号等来设计文化衫,包括纯图的、字符的、图文结合的等几个方面的题材、内容。由于学生有了观察性的实践,因而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并引发直观的创造。直观的感受、直观的创造能让事物变成美的事物。

(二)探究性实践:让学生获得具身的感受

创设实践性情境,要求教师要依据情感驱动原理、暗示倾向原理、角色转换原理以及心理场整合原理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择美构境、以境生情、以情启智。通过创设探究性实践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美术认知,生发学生的美术情感等。作为教师,要拓展延伸学生的探究空间,缩短学生与美术的心理距离,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内容的创新实践。作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情境,将学生从再现、复制中解脱出来,助推学生的创造。讲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色彩的冷与暖”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原色和间色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所带来的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冷色和暖色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体会冷色和暖色所形成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对比色轮色相卡,从而进行有效地认知。有了认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用色彩冷暖的知识涂色印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由地应用美术语言,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语言表达的能力、素养等。

(三)创造性实践:让学生获得创新的感受

实践性的情境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的美术材料、资源等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实践性创作往往是一种创新性的创作、创造性的创作。创造性的实践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感受。通过创设创造性的实践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情绪,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之中。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美丽的纹样”内容时,笔者设计研发了自主探究、尝试设计以及大胆创作三个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应用夸张、变形、省略等的变化方法进行创作,设计、制作适合的纹样,建构出各种几何形状的纹样,如三角形的、圆形的、方形的、多角形的、菱形的、心形的、葫芦形的,等等。在设计、创作、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联想、想象等心理要素共同参与、交互作用,从而让学生的审美经验、创美能力等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得到有效的锻炼。在美术的创造性实践情境之中,学生的美术语言得到了发展,学生的美术作品等得到了丰富。

实践性的情境是学生美术创作的有效情境。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美术创作实践打造时空、提供平台和契机,赋予学生实践的机会、权利。在实践性情境中,学生既是情境的享受者,又是情境的创造者。在实践性情境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及创造性潜质、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生的想象、质疑、情感、个性等成为实践性情境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

三、解放性情境:让生命更充分舒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境可以分为工具性情境、关系性情境和解放性情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善于创设生活性情境、实践性情境,更要善于创设解放性情境。解放性情境彰显着学生的解放的旨趣。作为教师,要通过创设解放性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和观察、分析和解释、评价和交流。要通过解放性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美术语言、理解美术语言,丰富、优化美术语言等。美术语言是联系学生与美术学科的纽带、桥梁,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性情境,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

审美欣赏性的情境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情境。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一些经典性的作品,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为了促进学生的审美欣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用相关的诗歌、音乐等创设审美欣赏性的情境,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学生置身于声色光影的生动、鲜活的情境之中,能够与美术作品形成一种共鸣。这样的一种共鸣、共振,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讲授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水墨游戏”一课时,笔者就引入了相关的经典性作品,豐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的文化审美。在美术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抓住相关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用美术的语言来评价经典性的作品。有了对情境的审美感受与体验,教师就可以融入相关的方法比如“跳芭蕾舞”“跳霹雳舞”“变魔术”“色墨大碰撞”等,引导学生进行水墨游戏,释放学生的美术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有效地控制水墨线条变化,能掌握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等的方法,进而能用水墨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型练习。

(二)立美性情境,发展学生的美术学习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的美术艺术作品。通过审美欣赏来引导学生描述、评述、分析和解释各种艺术形式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美术作品的基础性、背景性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家的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能力。教师要充分借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可感。讲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学画松树”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发现松树之于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的树,而不是具体的、实在的树的形象。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树的美感,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分布肢解训练。例如引导学生画出松树的局部,去捕捉、体验松树的美。如松树的树枝的交叉之美、松树的树叶的前后层叠之美、松树树枝与树枝之间的不规则与规则的裂缝缝隙所形成的光影交错之美、光斑之美等,这些都成为学生立美的对象。

(三)创美性情境,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审美、立美,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创美。创美能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参与激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创作意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讲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我设计的服装”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创造。由于服装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因而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服装、表现服装。从侧面看服装、从正面看服装等等。因为从不同的视角看,学生所表现的服装不同生成的效果也不同。通过创美性的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

情境教学将美与情、美与思、美与理等连接起来,从而建构了一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场域。美术情境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样态,让学生的美术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在真善美的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快乐地参与,进而能获得美术学习的认识乐趣、审美乐趣、探究乐趣和创造乐趣。美术情境学习范式是经过了漫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范式,充分彰显了民族文化在美术学科中应用的独特优势,顺应了美术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月霞,郭华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钱初熹 . 基于项目学习的美术教育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1:10.(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生命活力情境教学小学美术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活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