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理念推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创新

2023-12-09 22:30中山大学
师道(教研)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第二课堂美育

文/中山大学 李 燕

广州大学 林梓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明确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概念(以下简称“三全育人”),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2019 年3 月,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1]完善美育工作体系,创新美育模式,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是当今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三全育人” 对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需不断提高美育质量,创新美育方式。如何在高校美育工作中获得实质性创新突破,需要紧密结合“三全育人”政策要求,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美育道路,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美育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始至终都在回答“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2]。“以人为本”就是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理念。美育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可以引导带领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崇高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是高校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部分。立德树人是美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健全和完善高校美育以人为本的育人机制,使全体在校学生有机会接受美育并成为优质美育的接受者,正是“全员育人”对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美育实现全过程“育”。过去的高校美育工作存在着形式单一、理念匮乏、只教不育等问题,而“全程育人”的理念能够指导高校美育破除这一困境。从教转向育,从浅转入深,需要从美育工作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全过程、多方面开展,完善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多措施多部门配合,多管齐下,注重美育工作的全面性、整体性以及系统性。因此,高校应当在实际工作当中贯彻“全过程育人”理念,将美育融入日常培养,打开“三全育人”美育新格局。

“三全育人”要求高校美育实现全方位育人,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优化美育工作体系,需要将美育创新置于“系统育人”的格局和教育创新的环境之中,探索美育的多重属性和价值,从理论和实践上挖掘美育建设的新思路。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美育,创新品、拓新路,实现艺术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美育课程创新:课程思政与美育协同育人

美育与课程思政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新时代美育不仅肩负着培养健全人格与健康审美观的重任,更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教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育人作用。2018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你们提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但当前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仍有待增强,亟待探索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形成融入式、浸入式、协同发展的育人模式。美育能通过美的认知、体验和感悟等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达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调统一,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感染力。美育的育人价值不能停留于基本的素质教育层面,应更进一步上升至立德树人的高度。如何在美育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中发掘其融入点,形成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的映射[4],是高校美育工作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命题。

推进课程思政与美育教育协同育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明确价值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意识到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需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促进两者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高校应将美育意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将美育充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构建全面、科学、系统的美育工作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高校应注重发挥美育自身的艺术教育特点和规律,增强教学内容的亲切感和感染力,分析艺术美与价值美的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生动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审美”实现“育魂”的教学目标。[5]

第二,培养专业团队,增强师资力量。优秀的美育师资力量,是课程思政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关键所在。参与授课的教师均须打破专业壁垒,增强跨专业学习力度。对艺术专业老师而言,应强化课程思政学习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具备的理论修养等,从本质上提升美育教师政治站位,夯实美育课程思政教育政治素养基础。思政课老师也要深入了解艺术专业知识,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美学理论,不断地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为掌握分析跨专业的艺术作品方法提供专业基础保障。以价值为导向的美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以艺术作品的思想性为重点,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如何用艺术的方法为思想的表达服务,感悟经典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交融之美。

第三,发展自我美育,自主提升能力。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美育,自主提升艺术素养。高校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自身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本领,通过借助艺术社团、文化艺术节等多种文体活动,在实践中体味艺术。

思政教师或辅导员可建立奖励机制以激励创造美的活动,由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增进对美的向往,实现由自在自为向自主自为美育转变。

三、培养方式创新:基于第二课堂的美育创新

当前,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技术颠覆性地改变着世界。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时代,切身感受着文化价值的多元发展,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塑造着自身的生活思维和思想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创新培养方式,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保障。[6]“真正的好教育,不仅教书,还要育人。教书,只需依靠第一课堂即可,但育人却有赖于第二、第三课堂的实践互动”[7]。对于新时期高校美育来说,应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带领学生一同走进第二课堂,构建思政教学与艺术实践的融合机制。

从教学广义概念看,第二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了主要接受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全日制教学和计划课程集中授课过程外,还能参与到学习中的一切活动,即在第一课堂教学范围以外所进行的其余一切活动。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进行了有效补充与拓展。学生在第一课堂接触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第二课堂中利用第一课堂获得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这种独特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得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第二课堂教育是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有效载体,是各高等院校全方位育人手段的一项重要延伸渠道,是推动大学生进一步充实人生实践教育经验的主阵地。在开展美育工作中,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美育与第二课堂融合,让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浸润心灵、涵养审美。

要解决如何将美育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的问题,实现“艺术”和“教育”的双向奔赴的目标,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把握好观念、制度、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设置等多个着力点,以合力促发展。首先,教学观念需转变。通过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切入点发挥思想政治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构建高校师生之间联系的桥梁。为转变教学观念提供支撑,进而增强美育模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其次,班级制度和教学模式需创新。班级与课堂是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舞台,第二课堂在制度上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个人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完善第二课堂综合教学的管理体系需符合新时代中国特征,以满足社会与青少年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探索有效的评价机制,助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现代化的“四有”新人。

四、 美育路径创新——新媒体视域下的美育

随着数字社会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为主的数字平台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感知方式,纵观美育发展脉络,无论是人们参与艺术活动所依托的媒介,还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都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8]。这也为高校实现美育突破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新媒体丰富多元的内容将不断增加高校青年获取艺术知识的路径,推动高校青年个性化发展。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运用各种网课软件,如得到、网易公开课和中国大学慕课等,通过线上课程直接传授知识,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实时互动,为高校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方便学生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感受艺术,感受美;此外,可以在线上开展美育活动,充分运用奖励机制,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工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美育教学资源,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灵活设计艺术活动项目、美育课程,将美育与新媒体相融合,传播艺术、传播美,发挥“以美育人”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在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容易被各种不良信息所影响,导致价值观判断混乱,易形成“以丑为美”“以怪为美”的畸形审美观念,不利于社会美育的发展。同时过度使用新媒体教学会不利于师生之间培养感情,学生们会被动地获取知识,而非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去感受艺术与审美。高校美育工作者应在运用互联网开展美育工作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只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而非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

新媒体和传统教育模式各有千秋,各高校要积极探索美育教学新手段,将现今新媒体技术优势和传统教育手段优势相结合,形成适合现今时代特点的教育方法。融合数字平台进行美育创新,能够使高校学生们更加便捷地利用新媒体去感受艺术的美,无论是美术作品还是音乐作品,从前离我们遥不可及的艺术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使我们只需要点点手指便可欣赏,我们与艺术之间不再遥远,当艺术变得亲切,全民美育也真正成为可能。只有与当今时代特点相契合的教育方式,才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结语

当今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美育亦需随之不断创新。美育是近代新兴的研究领域,在进行美育实践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挑战与问题。面对困境,我们需不断结合时代的发展,在“三全育人”的方针指导下,对美育工作进行创新。将美育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进行交叉学科融合培养人才;创新美育方式,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美育实践;结合新媒体等互联网平台开拓新的美育路径,等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各种途径为优化美育教学、美育工作开展提供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推动美育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国家、社会、高校与艺术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实施多举措完善美育模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实现艺术与教育“双向奔赴”。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第二课堂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