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廖平《论语微言述》残本的引书与引文

2023-12-10 00:20张林杰
宜宾学院学报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卫灵公仪礼微言

张林杰

(宜宾学院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7)

廖平(1852-1932),字季平,四川井研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①,清末民初时期著名经学大师。廖平论语学著作甚多,但是目前鲜有能被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出版的《廖平全集》仅收有《论语汇解凡例》一书,廖平其余的论语学著作则未能收录,故笔者展开了廖平论语学著作之搜寻工作,经过一番周折,购得《论语微言述》残本影印件,后因研究与收藏之需,又购得了原件。该残本为写本,约成书于清末最后几年,是我们研究廖平论语学之不可多得的作品。详读残本内容,该残本在引书与引文上很是丰富,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仔细之研究。

一、论《论语微言述》残本的引书

《论语微言述》残本引用书籍甚多,这些引用书籍值得我们作一统计与研究。在统计该残本的引用书籍时,采取的统计规则为:第一,只要残本中提到了某书书名,便将其统计进来;第二,虽然残本中未提到某书书名,但是提到了该书中的某个篇章名,那么也统计进来;第三,即便知道残本某句话确实是引用自某本书,但是残本并未能指明该句话出自某本书,则该书书名便不统计进来。

(一)各篇统计结果

《论语微言述·卫灵公篇》所引用的书籍有:《诗经》《尚书》、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周礼》《仪礼》《周易》《归藏》《左传》《尔雅》《说文解字》《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史记》《白虎通》《战国策》《汉书》《庄子》《列子》《老子》《说苑》《黄帝内经》《韩诗外传》《新书》《尚书大传》。

《论语微言述·季氏篇》所引用的书籍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周易》《左传》《论语》《孟子》《荀子》《列子》《史记》《五经钩沉》。

《论语微言述·阳货篇》所引用的书籍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周易》《乐》《春秋》《论语》《孟子》《尔雅》《孝经》《列子》《庄子》《老子》《荀子》《史记》《山海经》《楚辞》《中论》《乐纬》。

《论语微言述·微子篇》所引用的书籍有:《诗经》《尚书》、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周易》《左传》《论语》《孟子》《史记》《庄子》《列子》《楚辞》《白虎通》。此外还有一篇司马相如所写的赋——《大人赋》,不过该赋不属于书籍,因此暂不列入。

《论语微言述·子张篇》所引用的书籍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公羊传》《论语》《孟子》《孝经》《史记》《韩非子》《管子》《老子》《山海经》《新书》。

《论语微言述·尧曰篇》所引用的书籍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春秋》《论语》《尔雅》《孟子》《孝经》《尚书大传》《淮南子》《吕氏春秋》(残本称《吕览》)。

(二)统计结果分析

1.总体来说,多引用儒家十三经

从《论语微言述》各篇中的引用书籍来看,廖平非常重视经学书籍的引用,尤其是其中的儒家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廖平在解读《论语微言述》时,非常重视引用这十三部经书。这与其他学者解读《论语》的做法是相似的,都是用他经来解读本经,或者以本经其他篇章的文字来解读本经本篇章的经文,即所谓的“以经解经”。

当然,对于这十三部经书的引用,廖平并不是在解读《论语》的最后六章时每一章都引用了十三部经书,如对《卫灵公篇》的解读,没有引用《公羊传》《穀梁传》《孝经》三书;对《季氏篇》的解读,没有引用《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尔雅》《孝经》五书;对《阳货篇》的解读,没有引用《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四书;对《微子篇》的解读,没有引用《周礼》《公羊传》《穀梁传》《尔雅》四书;对《子张篇》的解读,没有引用《周礼》《仪礼》《左传》《穀梁传》《尔雅》五书;对《尧曰篇》的解读,就没有引用《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注:《尧曰篇》中提到了《春秋》之书名,但未提到对《春秋》进行注解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书。)因此,廖平在解读《论语》时重视通过儒家十三经来解读的说法只是就《论语微言述》残本引书特点给出的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具体到《论语》每一篇章时则需要区别对待。

2.细而观之,鲜引《仪礼》、“春秋三传”

通过分析《论语》最后六篇各篇中廖平没有引用的经书,有这样两个有趣之处:一是廖平不喜欢引用《仪礼》来解读《论语》。虽然在《卫灵公篇》中有提到《仪礼》,但在《卫灵公篇》之后的五篇中均未及。二是廖平不喜欢用《春秋》三传(《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来解读《论语》。虽然在有的篇章中提到了《春秋》之书名,但对注解《春秋》的三部经典则较少提到。这与清代学者戴望的《戴氏注论语》一书中喜用《春秋》三传,尤其是用《公羊传》来解读《论语》的做法有明显的区别。这两个有趣的地方并不能说明廖平不重视《仪礼》与《春秋》三传的研究,实际上廖平对《仪礼》《春秋》三传均有很深的研究,并分别撰写了不少的专著。关于《仪礼》,廖平撰有《仪礼经传备解》十卷、《礼经札记》四卷、《丧服经记传问汇解》六卷、《飨礼补释》四卷等。关于《春秋》三传,廖平的著作则更多。单从带有“三传”之名的著作来说,有《春秋三传折中》一卷、《三传师说同源异流表》一卷、《三传合同表》(卷数未详)、《三传礼制相同表》(卷数未详)等,足有十部之多。倘若细分“三传”各传的话,则著作更多。左传学类,有《左氏古经说读本》二卷、《春秋左氏古经说疏证》十二卷、《左氏古经说汉义补证》十二卷、《左传汉义证》二十卷等共计四十余部;公羊学类,有《公羊先师遗说求真记》二卷、《公羊春秋经传验推补证》十一卷、《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三卷、《公羊解诂商榷》二卷、《公羊春秋补证凡例》一卷、《公羊外编》(卷数未详)共计六部;穀梁学类,有《重订穀梁春秋经传古义疏》十一卷、《穀梁经传章句疏》(卷数未详)、《起起穀梁废疾》一卷、《穀梁集解纠谬》二卷等共计三十余部。廖平既然对《仪礼》《春秋》三传均有很深之研究,那么他在《论语微言述》残本中却很少引用这些书籍,其原因恐怕只能归之于他自己的个人喜好与取舍罢了。

3.还重视对《史记》《新书》《大戴礼记》的引用

在除了儒家十三经之外的引书中,廖平特别重视对《史记》的引用。他之所以喜欢引用《史记》,是因为《史记》的第四十七卷为《孔子世家》。《论语微言述》残本诸篇除了《尧曰篇》没有引用《史记》之外,其余诸篇皆引用了《史记》,并且所引用之文字大部分出自《孔子世家》,只有一处例外,提及的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论六家要旨》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全文录入)。廖平在注解《论语》章句时引用《孔子世家》中的相关内容,还是很贴切的。《论语·卫灵公篇》的首句为“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此事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亦有类似的记载,于是廖平便引《孔子世家》于“明日遂行”四个大字之后:“《孔子世家》: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明日遂行。”[1]1a

除了《史记》之外,廖平亦重视对贾谊《新书》的征引。廖平在《论语微言述》的《卫灵公篇》《子张篇》有提到《新书》的内容,且全部出自《新书》第六卷中的《容经》。比如在《卫灵公篇》中,孔子曾说“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关于其中的“立”字,廖平称其为“《容经》之‘立’”[1]2b。廖平曾就《容经》撰写过多部著作,如《容经订本》一卷、《容经汇编》二卷、《容经浅注》(不分卷)、《容经解》一卷、《容经凡例》一卷、《容经韵言》二卷、《妇容韵言》二卷(注:《容经韵言》《妇容韵言》两书为廖平与门人刘鼎铭合撰)等书。廖平之所以如此重视《容经》,我们可以从他本人对《容经解》一书所写的提要中略窥一二。在《光绪井研志》卷十二《艺文二·经部二》中,廖平对《容经解》进行提解时说道:“考平经说大纲,以恢复容礼为第一大旨。”[2]1166从此句可以看出廖平想提高《容经》地位的强烈意愿。他说“《容经》以五事为经,六仪为纬。学礼之法,先由《容》起,后及《礼经》。亦如治经者,先治小学,分六书。考此经为教人行习专书,礼仪之学,此为初基。故《论语·乡党》全为此经仪节,不先习容,不能学礼。”[2]1166可见在廖平看来,《容经》是学《礼经》的基础,不先学习《容经》是学不好《礼经》的。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指引下,他本人举起了提升或者说恢复《容经》地位的大旗。

这里还需要提及《大戴礼记》这本书。《大戴礼记》不属于儒家十三经。儒家十三经中的《礼记》指的是《小戴礼记》。《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在经学地位上差距非常之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小戴礼记》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大戴礼记》。廖平在《论语微言述》的引书上,亦是《小戴礼记》的引用次数要明显高于《大戴礼记》。不过,廖平能将《大戴礼记》一书列入引书范围,说明他并没有将《大戴礼记》置之不顾。他在《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的注解中就引用了《大戴礼记》,他说“《大戴礼·劝学》:孔子曰:‘吾尝终日思矣,而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跂而望之,不如升高而博见也。升高而招,非臂之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非声加疾也,而闻者著。假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海。君子之性非异也,而善假于物也’。”[1]10b侯云圻《跋〈论语微言述〉稿本》中亦提到了廖平对《大戴礼记》的引用,他说廖平在《论语》“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一句后的注解中提到“《大戴》有《五帝德》,由颛顼起至禹。”[3]2廖平在《分撰两戴记章句凡例》中说“郑君传《小戴》,不注《大戴》,东汉以后,唯《小戴》盛行。案:博士旧有二家,《小戴》出于《大戴》,单治《小戴》,非也。兹以今古为统宗,两戴全录,各以类从,不依旧第,惟篇目注明所出。”[4]207从这些可以看出,廖平有意提升被学术界长期以来所忽视的《大戴礼记》的地位。

(三)引书特点总概括与问题指摘

廖平《论语微言述》残本所有引书的特点,即以经部为主,尤其以十三经为主,兼及史、子、集各部。这与程树德《论语集释》的引书特点相同。当然,《论语微言述》残本引用的书籍要比程树德《论语集释》少得多,同时,程树德更注重对引书的汇集,而廖平更注重借引书来阐发自己的观点。

另外,在引书一事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即廖平有时在引用某书或某篇时,书名或篇名未能标注清楚,容易让读者产生困惑。比如在《论语·卫灵公篇》中有“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廖平注曰:“如兄事者子张入官篇”[1]4a。关于“子张入官篇”五字究竟指哪本书中的内容,如何断句,这是一个很让笔者犯难的问题。《大戴礼记》有《子张问入官篇》,《孔子家语》有《入官篇》,廖平这里究竟是指这两本中的哪一本,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按“入官”两字前有“子张”两字来推断的话,那么似乎指《大戴礼记》中的《子张问入官篇》较合理。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在“子张”与“入官”之间补入“问”字并在脚注中进行说明即可解决此问题。但是,由于廖平原句并没有“问”字,因此这样强行补入“问”字是否有违廖平的本意呢?如果廖平本意是指《孔子家语》中的《入官篇》的话,那么“子张入官篇”的断句就应是“子张《入官篇》”。由于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在点校此句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首先在“入官”二字前强行加入了“问”字,将原句“子张入官篇”点校为“《子张问入官篇》”,随后在脚注中进行说明,指出廖平此句原句为“子张入官篇”,无“问”字,并就两种可能的情况均作了说明,给出了各自不同的断句。

二、论《论语微言述》残本的引文

《论语微言述》残本引书较多,在研究引书的同时,有必要对残本引文进行研究。这些引文有五个特点:

(一)引文妥切、恰当,能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廖平在选择引文时,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并不是随意去引用,所选引文很是妥切、恰当,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去理解《论语》的原文。比如《论语·卫灵公》说“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对于此句,廖平写道:“据《说苑》此‘矢’当作‘玄’,能曲于人。〇矢直,毂圆,转清利”。随后廖平加入了一段引文:“《说苑·杂言》:‘仲尼曰:史鱼有君子之道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能曲于人。’”[1]3a这段引文用在此处甚是合适,能够让读者对孔子关于史鱼的评价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又如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对于此句,廖平写道:“杨方《五经钩沉》云:‘生而知之者,上也。’问曰:‘孰生而知之乎?’答曰:‘圣人。’二仪既判,悬象列晖;八风有序,四时错御。览日月而达阴阳之数,消遥八节,俯仰玄黄。弥纶天地之体,穷尽有生之心,瞻天为师,用醒己心,故曰生知,不亦审乎?”[5]5a《隋书·经籍志》记载晋高凉太守杨方撰“《五经拘沉》十卷”[6]938,《旧唐书·经籍志》改“拘沉”为“钩沉”,称杨方撰“《五经钩沉》十卷”[7]1983,自此以后,该书以《五经钩沉》之名行于世。该书今已散佚。清王谟从他书中将《五经钩沉》辑得一卷,编入《汉魏遗书钞》;马国翰亦从他书辑得一卷,编入《玉函山房辑佚书》。廖平此处引用《五经钩沉》中的话来理解孔子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在研究《论语》时对这种原书虽已散佚但被他人辑佚的书籍也有所涉猎,并且能灵活使用。同时,杨方的这番解释也的确能够把“生而知之者,上也”一句的内涵解说得更为丰富,更利于读者去理解这句话。

(二)对部分引文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性说明

廖平在引用某书内容时,有时会对部分引文做一些补充性说明。这些补充性说明并非续貂,它们或是在附和该引文的内容,或是以此来提出相反的观点,从而阐发自己的观点。在《论语·阳货》中有宰我问孔子三年之丧一事,原文是这样的:“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廖平在“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一句后注曰:“《帝典》:‘百姓如丧考妣。三年,遏密八音。’”[8]10a随后补充说“此帝世所有。人皆不安,未至其时则不必。”[8]10a这处补充性说明很是到位,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去理解《帝典》中的这句话。

(三)不同出处的引文有时会并列引用

注解者如果对多部书籍不甚熟悉,不能融会贯通,那么一般不太会去尝试将不同出处的引文并列引用。廖平显然不是这样,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且能将所览书籍内容融会贯通,因此在引用文字时有时会采用并列引用的方式。比如在《论语·阳货》中有“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一句之后,廖平注解说:“《纬》云:‘非谓钟鼓之声,谓阴阳和也。’《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8]6b再比如《论语·阳货》中有“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这里面的“未”字,廖平注解说“《诗》‘未见’,《易》‘未济’。”[8]7b这种并列式的引用不同书籍中的文字,内容宏阔而不失之于单调,展现出注解者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四)部分引文与引书原文存在表述差异

《论语微言述》残本引文与引书原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述差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略有出入,二是出入较大。首先谈略有出入的情况。在《论语·卫灵公》中,卫灵公曾经问陈兵布阵之事于孔子:“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之后,廖平写道:“《记》:‘我祭则受福,战则克。’”[1]1a这里的《记》指的是《礼记》。引文具体出自《礼记·礼器篇》,但是引文与原文表述并不一致,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9]647廖平将“祭则受福”四字移到了“战则克”的前面。在“明日遂行”四字之后,廖平写道:“《孔子世家》: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兵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明日遂行。”[1]1a这最后一句“孔子明日遂行”与《孔子世家》的原文不一致,原文为“孔子遂行”[10]2333,无“明日”两字。其次是出入较大的情况。在《论语·卫灵公》中,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1]1b关于孔子的这个回答,廖平在“君子”两字之后写道:“《庄子》:‘在上,则为二帝三王。’”[1]1b在“穷”字之后写道:“《庄子》:‘在下,则为元圣素王。’”[1]1b廖平所引《庄子》的这两个表述均出自《庄子·天道篇》,原文实际上是这样的:“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11]114可见,廖平的引文与原文在表述上有明显的出入。古人引书多凭记忆,会出现所引原著文字出入较多而不伤文意的现象,或为行文方便,也会改动原文。

(五)部分引文之前未加引书名或引篇名

廖平在引用他书文字时,有时是不加引书名或引篇名的,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点校者或者阅读者进行仔细地辨认,尤其是点校者,在点校《论语微言述》一书时需要多加注意。比如《论语·阳货》中有这样一处:“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其中的“好仁”两字,廖平写道:“‘温柔敦厚,《诗》教也。’”[8]5a对于其中的“其蔽也愚”,廖平写道“温而栗,故‘《诗》之失,愚。’”[8]5a对于其中的“好知”,廖平写道:“疏通知远,《书》教也。”[8]5a对于其中的“其蔽也荡”,廖平写道:“《书》之失,诬。”[8]5a对于其中的“好信”,廖平写道:“洁静精微,《易》教也。”[8]5a对于其中的“其蔽也贼”,廖平写道“愿而立,‘《易》之失,贼。’”[8]5a对于其中的“好直”,廖平写道“广博易良,《乐》教也。”[8]5a-5b廖平在注解中所引的文字实际上均出自《礼记·经解》,该书中与廖平引文相关的文字是这样的:“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9]1254-1255如果对《礼记·经解》不熟悉的话,很有可能会以为“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等都是廖平自己的观点。又如《论语·微子篇》中有“长沮、桀溺耦而耕。”廖平在“耦而耕”之后写道:“千耦其芸。十千为耦。”[12]3a这里的“千耦其芸”出自《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13]981“十千为耦”实际上应写作“十千维耦”,出自《诗经·周颂·噫嘻》:“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13]956我们在点校廖平的这些注解时,凡是引用的文字,需加上引号,以示与其他文字相区别。同时,我们在点校这些引文时,也需要注意其表述是否有误,比如上面所说的“十千维耦”,廖平将其中的“维”写作“为”,显然有误,“十千维耦”的“维”是语气词,不翻译。若改作“为”,则意思就不同了。

三、余论

残本在引书一事上,还可以就引书版本问题略作讨论。《论语·阳货》:“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廖平注曰:“《尧典》: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8]11a-11b廖平称“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一句出自《尧典》,这个信息很值得我们注意。仔细对比今古文两个版本的《尚书》,“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一句,在古文《尚书》中出现在《舜典》中,在今文《尚书》中出现在《尧典》中。江灏、钱宗武的《今古文尚书全译》中讲到“西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了下一篇《舜典》,今依古文《尚书》分为两篇”[14]13,也就是说,今文《尚书》实际上并没有列出《舜典》篇,而是将《舜典》篇中的内容统归到《尧典》篇中。既然廖平称“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出自《尧典》,那么笔者也就由此可以得出廖平所采用的《尚书》版本是今文《尚书》这一结论。另外,笔者将残本引书之特点概括为以经部为主,尤其以十三经为主,兼及史、子、集各部。这其中无论是在经部,还是在史、子、集各部,引书之研究均有待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

猜你喜欢
卫灵公仪礼微言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微言
微言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微言博议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微言天下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