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理论在长课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2-10 07:31江声丽
小学生 2023年25期
关键词:结构化课文内容

☉江声丽

结构化教学指的是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和学习程序,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些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阅读的时候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使用结构化教学的方法,用整体关联的方式安排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路径,构筑清晰的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重组和进阶,从而提升阅读长课文的水平。

一、开发重组,优化学习内容

(一)同质组材,形成认知序列

教科书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要开发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出内容方面的结构化。一些长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有较强的叙事性,含有相同的叙事结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将长文中相似的部分提取出来,采用“同质组材”的方法,形成认知序列,让学生把握故事脉络[1]。

例如《动物王国开大会》一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其中有相似的情节,描写了狗熊“发布通知”的过程。学生可以先阅读第一次通知的内容,说说能从通知中提取哪些信息。然后阅读后续的通知,看看又提取了哪些新的信息。最后整合起来,学生明白了要通知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当学生理解了《动物王国开大会》的结构特点后,教师再安排他们解读《小猴子下山》《一分钟》等其他课文,思考这些作品的结构是否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学生发现《小猴子下山》反复讲述了猴子捡东西、丢东西的过程,《一分钟》则讲述了因为没有及时做某事,导致来不及做另一件事情,形成了连锁反应。这样他们就掌握了本单元长文的结构特点。

教师可以将有相同结构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作品的同质点,然后形成认知序列,再用此方法解读其他的作品,从而掌握作品的结构特点。

(二)异质比对,引导深度探究

异质比对指的是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并探究这种差异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有些长课文中展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对比分析,引发认知冲突,在质疑、探索、反思中提升思维能力。

以《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为例子,学生可以运用异质比对找出裁缝和顾客分别做了什么事情。教师给他们提供了表格支架,学生可以将顾客三次提出的要求和裁缝的反应记录下来。此后,学生再根据表格复述文章的内容,找出裁缝和顾客的不同点。如有学生认为:“顾客的要求很多,从做棉袄到改成夹袄,到改成短袖衬衫,到接上袖子。但是其实裁缝还没有开始缝制衣服。”教师再让学生从表面深入下去,挖掘裁缝和顾客性格上的特点。“裁缝是慢性子,而顾客是急性子。”学生还可以分析一下,有哪些具体的细节描写,能证明裁缝和顾客的性格差异。如:“顾客蹭的一下子跳起来”,这里用动作描写展现顾客的性子很急。又如:“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这里用语言描写展现他是慢性子。

运用异质比对的方法,可以将一篇长课文中看似零散、孤立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比探究,挖掘其中隐藏的意义。这能引导他们深度探究。

(三)内外拓展,开阔学科视界

同质组材和异质比对都以课本本身的内容为主,重新优化组合。内外拓展则是指将课内外、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拓展视野,从而提升其阅读水平。教师可以提供作品背景信息、作者生平、同主题作品等,组织学生阅读。

解读《草原》的时候,如果选择内部扩展,可以给学生介绍《牧场之国》等其他写景类的作品。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同样展现草原的部分,对比分析,总结归纳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如有学生总结认为可以选择合适的比喻、拟人手法,体现自然风光。《草原》中有“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将草原比喻成“毯子”,将羊群比喻成“白色的大花”。《牧场之国》则用了“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等词句。外部拓展则要注意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历史学科,学生可以阅读展现当时历史风貌的作品,看看汉族和蒙古族如何友好交流。结合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可以展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草原盛境。此外,学生还可以上网搜索作者老舍的资料,阅读《四世同堂》片段,对比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

内外拓展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起到了多元整合的效果。学生可以围绕拓展资料进行意义关联和知识建构。

二、观照整体,探寻学习路径

(一)指向文体特点,循序渐进

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必须体现出结构化的特点。教师可以将相同文体的作品整合在一起,让他们对比分析,总结文体的特点。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掌握该文体,控制好阅读的学习路径[2]。

《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都是神话故事。教师可以结合神话故事性强、充满想象力的特点,设计创造性复述活动。首先,安排猜读活动,让学生阅读作品的开端,猜一下后续发展情况。如在读到“老牛说话”的时候,学生可以猜一下老牛说的是什么。其次,设计情节梳理活动,学生找出和情节发展有关的重要节点,写出故事大纲,整理内容。如:“老牛和牛郎和谐相处”“牛郎被哥哥、嫂嫂赶走”“老牛帮助牛郎找到妻子”“两人幸福生活”“王母娘娘找到了他们”……最后,学生融入想象力,填补大纲中的空白处,用个性化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如复述“老牛帮助牛郎找到妻子”的时候,学生讲述了老牛给牛郎出主意,牛郎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该听老牛的话。通过创造性复述,学生加入了不少想象的内容,他们能更好地体会神话富有情节性、想象力的特点。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部编版课本常常将相同文体的作品放在一起。教师要关注单元自主学习的整体性,安排符合文体特点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单元视域,融合共进

部编版教材为双线组元结构,各个单元包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教授长文的时候可以参考单元的学习要素,将它们融合起来,起到螺旋提升的效果。

《草船借箭》《景阳冈》《红楼春趣》的单元要素是“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各篇文章都有侧重点。《草船借箭》介绍了人物、地点、情节等小说的要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理清情节发展。《景阳冈》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分析难解字词的意思。如根据前后文可以得知“店家无奈,只好又给武松筛酒”的“筛”是倒酒、斟酒的意思。《红楼春趣》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上面几篇文章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说说自己是否读懂文章。本单元的“阅读链接”则展现了名著的原文,让学生能揣摩原著的语言特点。最后,他们可以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说说对名著阅读的整体感受,和同伴分享阅读体会。如有学生认为:“在《草船借箭》中,我学到了根据人物所在的阵营分析其行为的合理性。我在阅读《红楼春趣》的时候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分析不同性格的人在放风筝时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就体现了单元内容的关联性、融合性。

单元中各个课文,包括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部分都是相互配合的,形成一个整体。所以教授长课文时也要基于单元视域,将各个部分整合起来。

(三)关注要素任务,拾级推进

单元自主学习要结合语文要素展开,学生可以从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逐步深入下去,关注语文要素,完成各种与之有关的学习任务。

《小英雄雨来》的语文要素是:“把握长文的主要内容,按一定顺序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学习设计要围绕其展开。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划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每段的内容。此后学生给课文每一部分写出小标题,说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再回答一下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把握了文章主要内容。此后再组织其参与读写结合的活动。学生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列出每一段的小标题。再结合各个小标题,丰富其内容,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学生要互动讨论,说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更好,还是选择插叙、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法。他们还要探讨如何调整详略,看看彼此的设定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一组任务,学生先读,后思,再写,完成了本课的语文要素,能力也逐步提升。

这样的任务编排体现了由浅到深、拾级推进的特点。学习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给他们指明了学习的路径。

三、主题活动,形成学习体系

(一)交际实践,加强语言表达

结构化理论不仅关注教师的课堂设计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要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温故知新,形成学习体系。交际实践类活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其学习经验的结构化。

阅读《少年闰土》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展现人物形象。教师组织了“我和好友”主题活动。学生和朋友一起参与社会实践,并运用细节描写详细介绍活动的过程,重点展现人物形象。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从“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等词句中学到了动作描写。从“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学到了外貌描写。在交际实践中,他们要灵活运用细节描写展现自己的同伴。如有学生写了同伴指导自己骑自行车的过程:“他的手轻柔地托在我的腰间,没有用太大的力气,却让我特别踏实。他在我身后轻轻一推,我便歪歪斜斜地将自行车骑了出去。”

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言意兼得,不仅了解要如何说,还理解为何这样说。口语交际是一个多维度感受语言的过程。学生能体会长文的内容和形式,还能形成结构化经验认知。

(二)建构实践,发展思维能力

建构实践指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自主建构。他们要深入了解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还要掌握什么新知识,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这能让他们回顾知识、总结策略,发展思维能力。

在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的时候,学生学会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课后拓展实践中,他们要自主阅读《海的女儿》,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主要人物的特点,分析人物和事件的关系。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发现小美人鱼有着牺牲的精神。他们再结合文章情节,就会发现,这种精神和最后的献身情节相符。如果小美人鱼选择杀死王子,则不符合人物性格的设定。在拓展阅读中,学生认识到分析人物形象和探究事情发展一样,都是阅读童话长文时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他们还可以通过讲述童话的方式,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试着在叙述情节的同时,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让故事更具有合理性。

在拓展阅读中,学生举一反三,将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了结构性映射,实现了经验的重组,理性思考的能力也随之提升。

(三)创作实践,深化审美素养

创作实践体现了阅读和写作的巧妙结合。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审美素养,明确该如何使用修辞手法,怎样斟酌词句。在写作中,他们要灵活运用,用文字展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体现审美素养。

如在阅读《猴王出世》时,教师让学生先从自然美、人物美这两个角度入手,找出美的词句。如“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自然风光。“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用排比的方式展现猴子的形象,体现其生活状态。这些都是美的词句。在自主创作中,学生也要关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并在细节描写中融入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西游剧本编写”活动中,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其他篇章,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编话剧。他们要思考如何在旁白、台词中呈现人物形象。如在旁白中展现“火焰山”场景:“只见火苗冲天,如同一个顶天的巨人一般,想将身边的一切烤熟。”又如在展现孙悟空形象时,学生用了语言细节描写:“老牛,你看在老孙和你是好朋友的份上,你就将扇子借给我吧。你若是借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如果不借,哼哼,休怪我翻脸无情。”

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阅读中学生感受美,在写作中他们表达美。将两者结合,体现了结构化教学的特点,产生读写呼应的效果。

教师要用结构化的视角去审视长课文教学,这样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他们在统整、联结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探索知识,展开深度学习,从而提升阅读长文的水平,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结构化课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背课文
主要内容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