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

2023-12-22 17:35范中远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设计

范中远

厦门大学

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赋能

数字化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为基础,自20 世纪90 年代开始,4G 移动互联网络的商业应用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空间交互路径的畅通,多元化资源整合成为可能,视觉传达设计也对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信息获取变得便捷、低价,视觉呈现的传统媒介瓶颈被突破[1-2]。

视觉传达设计从最初简单的印刷美术设计成长为集设计、印刷、装订于一体的艺术设计门类。视觉传达设计是科技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这是由内在属性决定的,数字技术手段的出现,将视觉传达从静态推向动态的全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行业、领域众多,广告、包装、Logo、动画、装潢装饰、形象识别等均有关联[3]。数字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提供了新的呈现及传播载体

视觉传达设计是对载体层面而言的,信息传播媒介是视觉设计存在和传播的途径,同时决定了视觉传达的设计特点。数字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设计,经由网络传播,强大的软件设计能力便会帮助设计者高效、便捷地组织图像、视频、音效,所设计的作品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张力,对艺术寓意的表达更加到位,立体感的呈现形式更易抓住受众的眼球,获得更好的信息传达效果。相较于传统视觉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在设计形式和设计理念层面实现了同步跨升。全新的载体能够帮助视觉传达设计者在短期快速提升其水平,使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价值的构思上。

(二)催生出新的视觉形式

在数字化技术出现之前,视觉传达设计长期停留在二维平面,受众难以直观感受到呈现作品的冲击力。数字化技术可以轻松实现三维空间呈现,相关设计软件发展较为成熟,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赋予后者全新的特征属性[4]。受众可以在平面屏幕中获得动态感受,尤其是3D 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带来了“以假乱真”的全新视觉体验。

数字化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的结合,可以面向任何行业和领域无差别地拓展。素材资料的获取、多元化视觉符号的运用可以使用同一渠道,从而能够降低技术开发成本,提升信息资源整合效率,完成视觉传达设计由平面向立体的平稳过渡和快速转变。

(三)传播媒介的交互属性得到强化

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方式。数字化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应用,赋予了后者更高效的传播途径,这一途径的颠覆性技术革新体现在交互性上。传统媒介属于单向输出,受众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计者也无法得到用户的反馈。数字化技术解除了信息资源传播次数的限制,数据传输摆脱了空间地域限制,显著的时效性是交互特征所需要的。受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同步聆听设计者的灵感源泉、设计理念以及设计诉求,更好地激发内心的共鸣,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受。

二、数字技术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

(一)视觉传达设计媒介转向多媒体和数字载体

在传统媒介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注重设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传递浓郁的审美享受。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视觉传达设计效率的提升。传统媒介以书籍、报刊、电视为代表,形式单一、无法做到立体综合呈现。数字技术带来更直观的视觉感知,声音、图像、影像可以任意剪辑、组合,支持多样的作品表达形式。数字化视觉传达作品完成质量高,自由缩放可以更好地呈现细节与整体,丰富的色彩能够凸显作品的质感。大运会的吉祥物“蓉宝”便是数字化视觉传递的成功案例,它突破了立体形象设计边界,将声音、文字、图片融入其中,使“蓉宝”的形象更加立体,憨态可掬的造型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向三维、四维时空延展

凭借数字技术的信息处理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在三维和四维时空完成作品创作,提升设计美感。数字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不是对现有技术的替代,而是升级和创新,一方面拓展了设计边界;另一方面提升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体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新技术手段,认知度和接受度平稳过渡。以AR 为代表的虚拟现实技术,架起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连接的桥梁,虚拟场景得到真实呈现,三维空间和四维动画技术使设计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变为现实,呈现出比肩真实场景的视觉场景体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层次由单一转向多层,作品的艺术成就得到质的提升。数字化视觉传达是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发展,设计的交互性得到强化,设计效率倍增,设计思维和理念也存在较大差异,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人民群众需求的转变[5]。数字化影音在带来颠覆式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将新的设计技术植入人心,为大众认可提供了技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能。

(三)科技手段与艺术展现的融合创新

数字技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融入度逐年升高,结合形式日益多样化且不断创新。科技手段与艺术展现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艺术的内涵实质是固有存在的,是看不见的,要将艺术展现形式变成物理实体,就存在一个呈现效率的问题。以数字化技术为分水岭,视觉传达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呈现也进入了技术加持机遇期,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寓意、神态的传达要更到位、更直观生动。虽然设计的试错成本大大降低,比对样本理论上也可以无限多地复制,已备数据恢复、不同方案比对之用,但要清醒认识到,科技仅是一种手段,艺术性才是作品的主线,二者地位不可颠倒。

三、数字化技术推动视觉传达设计思维转变

(一)技术属性权重增加

新技术与生产生活方式的结合无处不在,数字化技术更是如此,它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属性集中体现在新的设计方法和新的媒介方面。计算机硬件性能的快速迭代、单价的不断下探,是视觉传达设计应用的前提。

在技术权重逐渐增加的时代,高科技与新理念的加持成为设计自身展示的快车道。数字技术赋予视觉传达设计从未有过的交互性、实时性、动态性,同时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已经获得验证。数字化技术带来设计实践对象的拓展、设计模式的改变、设计理念的重构。数字技术复制、修改、传送的便捷性,逆转了艺术规则与技术规则的排序。数字技术缩小了不同设计师间的构思和表现差距,表现技能不再成为水平高低的衡量要素,创意成为最有话语权的要素。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强化了视觉传达设计的流动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意终端进行查看、编辑、修改。数字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赋能,不能被简单地解读为一种新兴科学技术手段,而是从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去理解其内涵实质。

以2022 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Logo 设计为例:在整体造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其波纹图形呈现不同的色彩和结构,以表达不同的运动姿态。这个“会呼吸标志”的问世,被一众著名设计师评价为技术手段在标志设计领域应用的里程碑。视觉传达设计对技术属性的依赖成为趋势,数字技术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以更适应呈现内容的视觉传达。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带来了商业契机,综合视觉传达设计的呈现力更易吸引受众。

(二)设计创新属性凸显

创新是永不过时的话题,数字技术如此,视觉传达设计亦是如此,创新是设计师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设计作品评价重要的权重因子。创新的金科玉律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原创性与集成和发展的结合体,原创性是设计价值的灵魂。创新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求异思维方式常从反面或侧面入手,从怀疑、否定中迸发灵感。设计创新是一个痛苦、复杂的探索过程,立意之初就要统筹考虑设计语言、新材料的使用。创新的关键不在于用心良苦,而是心向何处,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求新”是创意宗旨,设计诉求对人的行为和态度产生自身都不会轻易察觉的影响。

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包含两个维度:设计理念创新和思维创新。设计师以新的视角探索问题,集合以往的知识经验,以想象力产生新的意念和形象,是设计师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数字技术的复合呈现,是智能技术与思维灵感的碰撞。视觉创达设计创新更接近于科学、接近于制造,而艺术性是一脉相承的。

视觉传达设计有着明确的传达导向性,设计者的中心诉求是信息的完整、正确表达,在此基础上强调传达的创新性。计算机软件是实现创新的工具,设计师的艺术修养是创新的主导动力,这背后是设计师对生活、人文的理解,对受众价值观和背景文化的思考,要想获得受众的信任,具有认同感和亲和力的展现形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创新的背后是深厚理论基础的支撑,数字化时代的技术手段和信息便捷获取,为创新提供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

(三)注重设计的大众属性

设计与艺术是区别开来的,从本质、形态和特征属性理解,设计取材于生活也更贴近于实践。设计的大众属性是一种泛阶层的概念,强调参与的广泛性和生活实际的呼应度。视觉传递设计是面向社会多数群体而言的,以公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为评判标准。智能移动终端和微信、抖音、快手等公众传播平台的快速发展,拉近了设计与大众的距离。设计从个人品位向大众形式转变,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缩短了作品生产消费的时间周期。数字化技术拓展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应用领域,设计表达形式呈现出过去未有的丰富性和复杂化。面向大众的视觉传达设计,与流行艺术互通,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或娱乐的形式营造亲和力,以多样的展现形式和媒介服务于商业活动,调动受众的消费欲望。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触不可及,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大众化,提升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也变得唾手可得。过去经过长时间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在数字技术创作工具的帮助下可轻松实现。以证件照片底色更换为例,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前需要重新拍照;在数字化制作软件初期,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才可胜任;现在,只需要专业软件的底色更换功能,一键点击即可完成,支持任意底色更换。设计创作者的准入门槛几乎降为零,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已然来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发布自己的设计作品,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多媒体设计软件易于上手,但创意不是轻易获得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影响媒介为代表,设计意识随生活观念的转变而调整,大众设计师之路刚刚开启。

在这个科技平权的时代,设计师的准入门槛极大地降低,人人都是设计师成为可能,设计本就源自生活大众。设计创新领域的变革方兴未艾,消费者从后端的可选产品消费,正在走向前端,交互式数字设计平台,是消费者可以参与到产品的概念和创意设计的过程,部分意见被直接采纳。数字时代的设计工具和交互平台众多,可供大众自由选择,大众设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姿态,源自大众的设计作品,自带亲切感和感染力加持。现代经济学原则告诉我们,设计属于社会工作范畴,设计大众化是本源的回归。设计的受众最终是人,对象是人周边的物体、环境、情感。设计与生活是共生的,设计源自生活,同时生活也离不开设计。大众设计追求商业利益与精神需求的均衡发展,当代视觉传达设计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寻求合理的价值导向。

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业态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新技术、新知识必须秉承开放的姿态,大胆面对机遇和挑战。数字技术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联系是内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主观性决定了二者结合的推荐速度、融入深度。模式化设计与创意设计是两种设计思维,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协作对设计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要认识到,先进技术不是万能的,对其过度依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数字技术的运用,应以设计元素多元化、作品内涵挖掘、表现力彰显为最终要义。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设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答数字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