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并巴蜀的过程与意义

2023-12-22 12:54黄剑华
月读 2023年12期
关键词:蜀地李冰蜀国

◎ 黄剑华

古蜀时期,自从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之后,一共延续了十二代。

从文献史料记载看,前期的开明王朝,是比较奋发图强的;到了末代蜀王时,则已经不图进取,只求享乐了。末代蜀王喜欢音乐歌舞,而且比较好色,看到喜欢的女子,就会纳为妃。文献记载有蜀王娶武都女子的传说,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扬雄《蜀王本纪》和常璩《华阳国志·蜀志》都记叙了这件事情,说武都有一个女子,美貌如仙,有人传说是山精变的,来到了蜀都,被蜀王纳为妃子。蜀王喜其美艳,宠爱无比,可是好景不长,这位爱妃不久就因为水土不适而病故了。蜀王非常悲痛,派五丁力士到武都担土筑墓,上立石镜,寄托思念。

末代蜀王的好色,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后来秦人正是利用了蜀王的这个毛病,策划了巨大的阴谋。

古蜀有五丁的传说,《蜀王本纪》记述说“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华阳国志·蜀志》对五丁也有记载,说“时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五丁力士身怀移山之力,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那简直就是超人了。这些记载的传说色彩比较浓郁,其中既有一定的真实性,也有比较夸张的描述,同时也有较为明显的疑问。古蜀历史上是否确实有五丁力士?五丁力士的故事是否可信?学者们对此曾有不同的解释与分析看法。蒙文通先生认为,开明王朝“十二世三百余年间,都有五丁服沉重的劳役,可见五丁就不是偶然天降的五个大力士了”,很可能“是一种劳役组织形式,可能是一种奴隶社会制度”。任乃强先生认为:“五丁力士,丁与个字古文无区别,犹云五大力士也。可能是此蜀王有忠勇奴隶,编为五军。”按照任乃强先生的推测,认为五丁应该是开明王朝末代蜀王的五支部队,能力超群,战斗力极强,属于特种部队的性质。但古代部队皆有主帅或将领,有的部队称号就是以主帅或将领之名而来的,譬如历史上的岳家军、戚家军,就是例子。由此可知,如果说末代蜀王有五支部队,那么五丁力士也应该是率领五支部队的将领之名才对,这样才比较合情合理。

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科技不发达,谁的力气大武艺高强,谁就能称雄于世,所以古人赞赏大力士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惠王时就有任鄙、乌获、孟说三人,都是力能举鼎的大力士。秦武王继位后,尤其崇尚武力,“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髌。八月,武王死,族孟说”。司马迁记载的人物与事件,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既然秦惠王有大力士,蜀王身边也同样有五丁这样的大力士,而且力气更大,更忠勇更威猛,也符合情理。总而言之,五丁力士是古蜀的传奇人物,他们的经历与结局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传说为后人津津乐道,也留下了许多费解之谜。

蜀国与秦国相邻,关系比较微妙。秦国经过卫鞅变法,改革图强,到秦惠王时已成为北方强国。据史书记载,秦惠王曾与众臣多次商议如何攻取蜀国,当时秦朝的文武大臣中主要有两种意见,张仪主张先取韩,司马错主张先伐蜀。《战国策·秦策一》对此就有实录,“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秦惠王曰“请闻其说”,然后司马错就分析了蜀国的情形,将蜀国的众多部族比喻为群羊,说:“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对此也做了相同而详细的记载。《华阳国志》对此亦有记述。司马错认为蜀国具有地广财多容易攻取的特点,秦惠王大为赞许,于是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决定起兵伐蜀。

《蜀王本纪》记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焉。”又说:“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献美女五人于蜀王。蜀王爱之,遣五丁迎女。还至梓潼,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压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来。因名五妇侯台。蜀王亲埋作冢,皆致万石,以志其墓。”《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古籍也记述了这两件事情,可知这是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剔去记述中的荒诞色彩,五丁力士因为某种突然原因而同时葬身于梓潼县的山谷中,应该是较为可信的。秦惠王使用的石牛计与美人计,利用了末代蜀王的贪财好色与昏庸,终于获得了成功。

金牛古道

金牛古道上的雕塑

五丁力士的突然遇难,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是一个很大的谜。传说曰五丁曳蛇山崩,有点玄妙。其中很可能有自然原因,譬如遭遇了泥石流,或者遇到了突然发生的地震与山崩等。此外,也不能排除是秦人使用了阴谋。秦国长期谋划吞并蜀国,五丁力士个个力大超群,在使用冷兵器的时代,无疑是秦国出兵伐蜀的最大障碍。秦国只有先除掉五丁,才能确保取胜,所以不择手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总之,由于天灾人祸,五丁遭遇不幸,在归蜀途中突然遇难。五丁之死,犹如折断了蜀国的栋梁,使得开明王朝大厦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撑,顿时变得岌岌可危。

这时巴蜀之间也发生了严重的问题。巴蜀是邻邦,唇齿相依,虽然友好,但也常闹矛盾,甚至发生过战争。巴国有巴蔓子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因为巴蜀打仗,不得已才向楚国求援。末代蜀王与巴王的关系比较紧张,矛盾已有扩大与加剧的趋势,可能因为某件事情结下了仇恨,双方已势若水火。其实,当时巴蜀都面临着强秦的威胁。在蜀国与巴国关系友好的时候,若联手抵御强敌,共同抗击秦军的侵犯,秦国是无隙可乘的。一旦蜀国与巴国的友好关系发生了重大裂痕,麻烦也就来了。但蜀王与巴王都掉以轻心,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缺少这方面的战略思考。《华阳国志·蜀志》说开明王朝后期“巴与蜀仇”,记录的便正是这种情形。蜀王的弟弟苴侯,倒是比较重视巴蜀友好,却招致了蜀王的愤怒。后来,“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因为苴侯私下与巴王亲密往来,蜀王竟然草率出兵打苴侯,并贸然进攻巴国,由此可见末代蜀王的糊涂与昏聩。秦惠王对此当然是求之不得,谋划多年,不就是在等待这样的时机吗?于是立刻露出了虎狼的獠牙。

公元前316 年秋天,秦惠王派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领大军从石牛道南下伐蜀,一路上势如破竹,短短几个月内便攻占了蜀国。传了十二世的开明王朝,就这样灭亡了。司马错统率秦军紧接着又占领了葭萌,攻取了巴国。

秦惠王派兵攻取蜀国之后,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经营。在政治措施上,秦朝采用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用的统治方式,在蜀地驻防了大量军队,但对蜀地的控制仍不放心,于是又实施了从秦国本土往蜀地大量移民的措施。《华阳国志·蜀志》说秦人认为“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就真实地记述了这一状况。按一家最少三口人计算,迁移入蜀的秦民至少有数万人之多,从当时的人口数量来看,这绝非小数字。当时经历了战争之后,战死者应该不少,加上安阳王子率众远徙又带走了数万人,导致蜀地人口锐减,所以秦人通过移民来补充蜀地人口,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移民入蜀的这些家庭都是秦国的百姓,以此来改变蜀地的人口结构,以增强秦人对蜀地的控制,足见秦朝用心良苦,是下了决心要彻底将蜀与秦融为一体了。

此后秦人又从新占领地区不断移民入蜀,以此来充实蜀地,促使蜀地的经济与商贸发展。特别是秦灭六国之后,仍继续实行这种移民措施,从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将六国的贵族与富豪大量迁往蜀地。这种做法,既扩充了蜀地人口,又削弱了六国势力,对秦朝的统一大业来说可谓一举数得。这些移民中有善于铸造与经商者,将中原地区的铁器铸造技术与农耕方法带到了蜀地,不仅对蜀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譬如《史记》与《汉书》记述的临邛卓氏,便是秦汉之际从北方迁到蜀地的移民中的代表。《史记·货殖列传》说“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又说“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故工商致结驷连骑,豪族服王侯美衣,娶嫁设太牢之厨膳,归女有百两之车。”通过这些记载,可知秦朝的移民持续了较长的时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秦并巴蜀之后,打破了巴蜀之间的疆域隔阂,将蜀国和巴国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版图和行政管理。秦朝曾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以加强对巴蜀的统治,譬如修建城市,划分州县,鼓励商贸,并通过大量移民,将北方和中原的很多东西输入了巴蜀地区,促使并加快了巴蜀区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融合。巴蜀文化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既保留了原先巴蜀民俗民风传统中的精粹,也吸纳和融入了许多新的因素,在文化教育与商贸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增添了新的内涵,因此而活力更加充沛,更为兴旺而富有魅力。

到李冰担任蜀郡守的时候,蜀地大局已定,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便成了李冰要做的头等大事。李冰是继司马错、张若之后的第三任蜀郡守,《华阳国志·蜀志》说“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奇才。“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江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李冰治蜀事迹甚多,涉及经济建设诸如水利、交通、盐业等许多领域,都有非凡的建树,特别是在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功绩卓著。不论是当时或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来评价李冰,都称得上是古代中国最有作为最有贡献最富影响的一位地方官员,是世界水利史上一位青史留芳的了不起的人物。李冰的非凡作为和杰出贡献,为蜀地民众带来了福祉,开创了新的繁荣兴旺局面,使蜀地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

秦并巴蜀之后,巴、蜀地区由于物产丰富,从而为秦朝进一步统一天下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与物质基础。后来汉高祖刘邦也是充分利用了巴蜀地区人力物力,在与项羽逐鹿天下时,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以及巴蜀之地,一直是中国的大后方,在很多重要历史关键时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蜀地李冰蜀国
李冰湜作品
梦回蜀国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李冰与都江堰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宝墩遗址:蜀地城市之源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乐不思蜀
地灵人杰 蜀地少年
追寻小平足迹: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地灵人杰蜀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