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缘何贩卖私茶知法犯法?从梅尧臣茶诗说起

2023-12-22 12:54杨多杰
月读 2023年12期
关键词:梅尧臣进士欧阳修

◎ 杨多杰

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

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

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

津头吏卒虽捕获,官司直惜儒衣裳。

却来城中谈孔孟,言语便欲非尧汤。

三日夏雨刺昏垫,五日炎热讥旱伤。

百端得钱事酒䏑,屋里饿妇无糇粮。

一身沟壑乃自取,将相贤科何尔当。

—〔宋〕梅尧臣《闻进士贩茶》

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所说,宋诗真正摆脱唐诗,开始具有自己的气象,是在北宋建国后半个世纪以后了。第四代皇帝仁宗在位的四十年间,人们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已处于完全有别于李唐的新时代。文人渐渐觉得,有必要确立合乎新时代的新诗风。

确立新诗风的中心人物之一,是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号宛陵先生,安徽宣城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这时北宋建国已将近半个世纪。作为一名文人,梅尧臣在官场一直不得志,年纪很大才入京做了个尚书都官员外郎,所以后人也称他为“梅都官”。其实这个官职很小。但在梅尧臣的仕途生涯中,这已经算是高光时刻了。

梅尧臣年长欧阳修五岁,二人的交往开始于宋仁宗初年。那时二人还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同在洛阳城里作小官。当时梅尧臣已颇有诗名,欧阳修算是他的忠实“粉丝”。随后的近三十年间,欧阳修的官越当越大,后来做了参知政事;梅尧臣却一直不得志,只是基层官员而已。二人官位虽然相差悬殊,但欧阳修对梅尧臣的崇拜与尊重却从未改变。如果查一下二位的集子,可以发现二人之间交换的赠答诗不胜枚举,欧阳修一直对于梅尧臣赞不绝口。

梅尧臣的诗到底好在哪里,能够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都佩服到五体投地?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我想关键的一点,在于梅尧臣写作时积极的态度。他绝不满足效法唐末那些文人,为了琐事而推敲琢磨浪费时光,而是要在诗作中倾注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要做到像《诗经》中“大雅”与“小雅”那样,不但饱含社会意识,而且富于政治批评。

的确,与唐末诗歌相比,梅尧臣的作品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的题材,梅尧臣也都细致观察写成诗篇。这首《闻进士贩茶》,视角就非常独特。诗里的茶事,不是阳春白雪雅致生活,而是社会热点世间百态。这首诗讽刺了知识分子的堕落,可视为研究社会史的绝佳资料。

本诗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这一年梅尧臣五十四岁,为母丁忧,居住在老家宣城。虽然远离官场,但诗人仍然关心时事新闻。这一年五月的一天,梅尧臣从朋友口中,听闻了一则怪事—进士贩茶。

能考中进士,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比如梅尧臣才华很高,但早年仍然应试不第,一直考不中进士,最后以恩荫补官,才得以步入仕途。那么问题来了,进士有直接入仕为官的资格,却为何要去贩茶呢?

这一切,要从宋朝的茶叶贸易讲起。在交引茶制下,政府垄断了茶叶的货源,切断了茶叶生产者(即茶园户)和商人之间的直接贸易联系。这样朝廷就会形成茶叶贸易中的垄断价格,以此获取巨额利润;与此同时,由于政府介入商品流通,人为地增加了流通环节,延长了流通过程,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其中最严重的,便是政府必须付出大笔贸易费用。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贸易费用肯定会算作成本折入茶价当中。换句话讲,最终还是喝茶的人钱包受损。而如果购入私茶,一般是要比官茶便宜得多。私贩茶叶,会直接与政府形成竞争。政府要想从茶叶贸易中居间取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一直垄断茶叶商品的货源。因此,私贩茶叶,在宋代一直是违法行为。

但在利益驱使下,私贩茶叶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有军人也加入贩私茶的队伍中。宋太宗时,就已禁止军人染指茶叶贸易。但开国名将张永德却罔顾法律,在太原“令亲吏贩茶规利”。宋仁宗时,御史中丞张方平上疏,指出军人“趋坑冶以逐末,贩茶盐而冒禁”。

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不光军人知法犯法,就连进士也参与私贩茶叶。换言之,梅尧臣笔下的贩茶进士,实际上成了违法乱纪的私茶贩子。那么这些贩茶的读书人,到底是利欲熏心,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从正文中来寻找答案吧。

第一部分,自“山园”至“刀枪”句,讲的是贩茶的猖獗。

对于茶农来说,确实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每逢农历四五月,都是春茶上市的时节。这时候,私茶贩子的活动也猖獗起来。那些顽劣的少壮青年,不惜翻山越岭,到茶山收购佳茗。政府为了打击私贩茶叶,也不得不派出大量缉私官吏。

私贩茶叶,说到底是违法行为。所以这些“顽凶少壮”一般还都是昼伏夜出。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他们也不惜武装贩茶。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八月,就曾规定武装贩运私茶者判死刑。所以一旦遇到稽查官吏,贩茶队伍一定会拼死抵抗。在这种茶商面前,政府常常显得软弱无力,有时只好采取招降的办法。宋仁宗年间,“闽人范士举与其党数百人盗贩私茶,久不能获”,后来真定府藁城主簿陈昌期靠招安的办法才解决了问题。陈本人还因此而升官晋职。宋代私贩茶叶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部分,自“浮浪”至“衣裳”句,讲的是文人的贩茶。

那些浮浪的书生,在利益诱惑下,竟然也私贩茶叶。北宋对于贩茶,一直严厉打击。虽然自宋太宗开始,一般贩茶者已经不必处死了,但是惩罚的力度仍然很大。太平兴国年间,对私贩茶商的处罚有所减轻,“榷务主吏盗官茶贩鬻,钱五百以下,徒三年;三贯以上,黥面送阙下”。淳化年间,私贩茶叶价值十贯以上,黥面送本州牢城。如果巡防卒私贩茶,则加重处罚的力度。

那些文弱书生难道就不怕严刑峻法吗?自然也是怕的。但是读书人走私,风险会低很多。因为比起那些看起来就很顽凶的亡命徒,书生看起来更有迷惑性。笥,音同四,是竹制的箱子,史笥经箱,代指书箱。他们用书箱装茶,往往能够逃避关卡的盘查;即使被抓了个现行,受罚程度也轻得多。宋代尊重读书人,总要网开一面。正如诗中所说,官员在审判时总会对读书人减罪处罚。这些浮浪书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干脆把“儒衣裳”当作了护身符。

第三部分,自“却来”至“旱伤”句,讲的是文人的堕落。

这些人被释放之后,仍不思悔改。他们动辄大谈孔孟之道,可有时又贬损尧汤这样的圣君。一边大谈孔孟,一边贬损尧汤,这些利欲熏心、表里不一之徒,除去夸夸其谈,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肯做。雨天怕淋,晴天怕晒,整天游手好闲,骗吃骗喝。这些人既缺乏劳动者的勤恳朴实,又丧失了读书人的社会担当,成为了社会的渣滓。

第四部分,自“百端”至“尔当”句,讲的是堕落的下场。

这些人非法牟利,又不免纸醉金迷随意挥霍,对于家里的老婆孩子却一概不管,任凭他们挨饿受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真可谓一字不占。他们游走于法律的边缘,自然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最终不免丧身于沟渠,真可说是咎由自取。至于金榜题名封妻荫子,就更与这些人无缘了。

这首茶诗把一些儒生伪君子的面孔刻写得入木三分,读之令人拍手称快。与此同时,亦足以看出梅尧臣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样宏大的格局,在晚唐五代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就着梅尧臣的这首茶诗,我们不妨再多讨论几句茶事。茶叶“走私”,不仅减少了政府收购茶叶的货源,对政府控制茶园户和茶叶生产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私茶占领了市场,堵塞了官府茶叶贸易的流通渠道,从而造成了官府茶叶积滞难销。但私茶贩卖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违法者的利欲熏心自然应该口诛笔伐,但更重要的是,宋代官府茶自身的质量实在太差,给了私茶可乘之机:一方面,茶叶贮运时间过长,一旦管理不善,极易腐败变质。商人为己图利,自然不敢丝毫懈怠;但是官员办事,难免玩忽职守。正如宋人所说:“国家榷买茶货,岁入无穷,堆贮仓库,充积州部,及乎出卖之际,则大半陈腐。积年之后,又多至焚烧。”在官僚作风盛行的宋代,这种效率低下的情况尤其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按收购茶叶数量的多寡对山场官吏加以奖惩,导致了官吏在收购茶叶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他们经常对茶园户的掺杂施假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这样的态度,怎么可能制出好茶。

其实这一点,宋人已有深刻体会。王安石曾犀利地指出:“而今官场所出,皆粗恶不可食,故民之所食,大率皆私贩者。”官场所出茶叶,因粗恶难食而被私茶所排挤。私茶价格较高,却仍然深受消费者欢迎。什么原因?答:私茶质量过硬。

按理说官茶有朝廷“背书”,更应该受消费者信赖。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官茶滞销,私茶畅销。面对市场的巨大需求,进士都耐不住寂寞,要掺和到私贩茶叶的活动中。

由此可见,金奖银奖,不如爱茶人的褒奖;金杯银杯,不如爱茶人的口碑。

茶汤好喝,才是硬道理。

猜你喜欢
梅尧臣进士欧阳修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让我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画眉鸟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四进士(上)
欧阳修快马追字
《进士or近视》
勤奋的欧阳修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清代石城县黎正进士考论